□陈睿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逐渐兴起,《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颇具代表性的热门节目如清流般涌现,分别侧重于在诗词、文学、文博等方面进行回溯,节目在解读文化内容的同时起到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唤起了广大观众集体无意识的共鸣。
主持人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呈现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关注和讨论。主持人往往需要与嘉宾就历史文化知识展开深入浅出的交流,将节目中不同的内容逐次展开,主持人自身的语言也要尽量匹配节目的风格。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过渡生硬、引导不足、词汇单调、措辞有误等。以一档书信相关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例,主持人尽管表现总体稳定,然而网友对主持人展开热议,认为主持人在节目伊始的表现反映出以上语言问题,亟需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加以明晰和规避。
主持人在介绍下一封书信的主要内容之前,使用的过渡语言略显生硬,例如“拉回古代,回到现代”“来看下一封书信……”“把历史翻过一篇”。主持人多次使用切换时间的方式进行过渡,或是直接话锋一转进入下一部分,反映出过渡语言构思不够别出心裁,对前后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层面不够深入。仅仅提及时间线的过渡显得较为单调直接,可以在提出更深层次的内涵上的联系之后,再提及较浅层的时间线变化。
可能出于剪辑效果或出于节目对主持人的设定,在嘉宾发言完毕之后,主持人很少反应或接话,也很少对整场谈话进行简要总结,就直接奔赴下一环节。这样无形之中将主持人自身的角色功能窄化和弱化,仅仅让主持人的作用局限于推进流程和参与谈话,没有充分发挥主持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作用。
在一档充满书卷气息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倘若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单调,则与充满文化底蕴的节目风格不相匹配。例如“有请嘉宾读一下”“期待嘉宾把它给读出来”,体现出语言词汇的单调直白。把“它”读出来的“它”具体是指书信还是指书信背后蕴含的时代文化和思想情感,其中的“所指”也显得模棱两可、不够透彻,主持人其实可以更加融会贯通地点明。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在避免词汇单调的同时,也要避免措辞谬误。例如,主持人在介绍一封关于抗日征兵的公开信时说有一种“煽动的感觉”,我们可以理解主持人这句话的意思,表面上看是具有号召力的意思,然而实际上“煽动”这个词是贬义词,意为怂恿、鼓动人做坏事,考究过后用在此处非常不恰当,可以使用有号召力等其他词代替,避免措辞谬误。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原因大致包括台本构思不足、现场录制限制、文化储备不够等。为了规避这些语言问题,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当参考如下对策:深入联系,承上启下;总结升华,寓导于谈;丰富储备、精准择词。
正如诗意语言不是脱离现实的浪漫幻想,而是根植人生舞台,点化现象背后的本质,打开意义阐释的空间①。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在推进节目的话题或流程的时候,使用的过渡语言要尽量精巧,凝练出前后两部分内容中背后的本质和深层联系,如思想情感、人物关系、角色身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共性、对比或其他联系进行衔接。
在某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当谈到王肃这位古代人物的时候,嘉宾随即说起王肃再次结婚后没过多久就去世的事,而下一环节是白求恩的遗书,主持人直接开始介绍下一封书信,虽无差错,但是平淡无特色,其实可以更加精妙地联系进行过渡,深入挖掘出“去世”和“遗书”的共性。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应积极担任节目的“意见领袖”,其主持语言中要有一定倡导的观点和理念。当然,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意见领袖可能不止一个,阅历丰富或博闻强识的嘉宾也往往能成为意见领袖,但这并不意味着主持人的沉默失语。诗性语言是艺术家、创意人对主观情感的概括与升华,为人类代言②。与嘉宾交谈后,主持人可以简要地总结升华,在交谈的语境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即“寓导于谈”。
居伊德波曾提出“景观社会”的概念,主持人的“寓导于谈”就是营造一个日常谈话的景观从而吸引观众。比起主持人直接面对镜头的倡议说教,主持人在交谈中表达观点来潜移默化地引导价值观念会显得更为自然、更具吸引力。
《朗读者》一期节目中嘉宾张梓琳谈到成为世界小姐后做了很多慈善,主持人董卿在谈话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感受,对张梓琳说道:“我觉得如果美丽只是简单地用来做展示,也许意义不是那么大,如果美丽能转化为一种能力,去帮助更多人,甚至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它就是很有价值的。”董卿通过嘉宾的选美冠军成绩和公益贡献进行总结升华,道出了对“美”的思考,也表达了“不仅简单用作展示,还应该转化成帮助他人的价值”这种积极且富有实践意义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应当对自己的文化储备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储备有非常高的要求,丰富储备之后才能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腹有诗书气自华”地出口成章,这也需要主持人前期充分准备,熟悉并拓展节目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化共享是文化类综艺节目最根本的传播目的。从传播的仪式观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更像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文化仪式,受众在观看节目中可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熟悉的部分留下新的印象和知识获得,对曾经了解的部分的记忆重新唤起和印象加深,体现了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文化继承③。因此,主持人语言所使用的词汇也应该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重要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应当融会贯通地将自己理解透彻的成语、词语、歇后语等恰当运用到节目的谈话情境之中,精准择词,更能彰显主持人自身的业务功底,点缀节目,引发共鸣。
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嘉宾康震提到长江相关的地域文化和秀丽景色对李白的浪漫思维和创作源泉起到重要的哺育和启发作用。主持人龙洋回应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很多时候,实践更能出真知”,语言中频频使用经典名句且自然恰切。无独有偶,主持人龙洋在说“看看我们的选手是否能够……(回答上来)”的时候,稍微停顿斟酌了片刻,随即说道:“看看我们的选手是否能够脱口而出其中最有名的诗句”,将原本可能简单直白的词语替换成了“脱口而出”这一成语,无不体现龙洋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对语言使用的丰富储备和精准择词。
从传播仪式观角度看,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文化仪式。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理应秉持仪式感的高要求,对主持语言进行精炼锻造,使其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点缀。
注释:
①②宋湘绮,江思颖.论“融媒体”时代文化综艺节目的诗意表达[J].中国电视,2020(02):92-96.
③邓凤仪,邓海荣.影像景观与文化共享: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范式的新选择[J].中国电视,2020(03):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