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晓梅
影片《金陵十三钗》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背景是1937年正在遭受大屠杀的金陵城,讲述的是几个神职人员在被战乱所破坏的教堂中收留了一群避难的金陵女大学生以及13个秦淮河畔的烟花女子,共同携手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故事。而超出众人意料的竟然是那13个最“下贱”的女子挺身而出,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救世主”。这部影片用不同于寻常的形式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不同身份的人们在面对国仇家恨时从灵魂深处迸发出的人性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整部影片的配乐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激荡,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银幕效果。把极具中国江南特色的吴侬软语与西方弦乐乐器结合起来运用,配乐辅助剧情不断推进直至高潮。
《金陵十三钗》的配乐依旧是由与张艺谋合作多次的中国作曲家陈其钢担纲。剧中具有浓郁中式文化符号的乐曲是由琵琶弹奏的江南民间小调《秦淮景》。琵琶在中国民乐作品中往往以独奏的形式被人们所熟知,清脆而明亮的音色是其鲜明的特色,陈其钢使琵琶特有的音色特点在影片中与画面完美地融合起来。这首使用江南丝竹演奏的民间小调,带有强烈的文化符号气息。这首用吴侬软语吟唱出的《秦淮景》使歌妓们的形象在影片中散发出圣洁的光芒。秦淮河自古以来便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丝,秦淮歌姬们的存在更是使这座城市增添了些许风情的韵味,她们或灵动,或妩媚,或饱读诗书,或风情万种,她们用袅娜的身姿将一曲曲悠远婉约的丝竹弹奏而出。诗中有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这些被人们唾弃的风尘女子变得有情有义,此时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琵琶旋律正是充分赞扬了她们的这种精神。《秦淮景》是由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这首吟唱江南好风光的歌曲曾经在妓女群体中广泛传唱。陈其钢大师在《无锡景》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改编后的曲调能够契合电影的故事情节,具有强烈的中华文化归属感,更使观众感受到了秦淮歌女们命运的悲惨。
影片《金陵十三钗》中带有鲜明西方文化符号的是《天使歌唱在高天》。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是西方国家在圣诞节时演唱的圣诞颂歌,歌曲歌颂的是西方天堂的宁静与平和。导演采用音画蒙太奇的手法对这段画面进行了渲染,整个画面呈现的是阴暗的冷色调,但一缕明媚的阳光照射进了教堂,此时如天籁般的童声在教堂肃穆灯光的照耀下响起。女学生们刚刚经历了惨无人道的杀戮与蹂躏,她们的内心充斥着不安与惊恐,围成一个圆圈,虔诚地祈祷着战争的结束,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在阵阵圣诞颂歌的陪伴下,她们的不安与惶恐正在逐渐消失弥散。这段童声合唱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女学生们的身上。代表着优美和崇高的教堂音乐在运用时往往会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观众听到女学生们的这段合唱,会对她们产生无限的同情与怜悯以及对施暴者的谴责。
1.中式弦乐乐器琵琶、二胡
琵琶和二胡是整部影片中最能代表中国民族符号的乐器,这两种乐器在中国乐器分类中属于“江南丝竹”类,表现出深厚的中式音乐特色。琵琶以清脆独特的音色被人们所熟知,而二胡往往表现的是一种幽怨哀愁的情愫。琵琶是影片中运用最多的乐器,在影片开头两分钟处就出现了第一个特写:一个秦淮歌妓怀抱琵琶坐在一辆疾驰的马车上,而路旁破败建筑旁伸出的一个铁钩将琵琶琴弦勾断了3根。此时导演在声音处理上对琵琶弦断的声音采用了扩大的音效处理方式,影片中原先嘈杂的背景声音在这时消失了,观众能听到的只有清脆的三声琵琶弦断的声音,而这也为接下来发生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2.西方弦乐乐器小提琴、大提琴
陈其钢大师为影片制作配乐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在创作过程中还多次回到影片的故事发生地南京进行实地考察,以获得灵感。在这个被战乱毁坏、破败不堪的教堂中,一瞬间涌入了众多有着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充满风尘气息的烟花女子、纯洁无暇的女学生、正直诙谐的教堂神父。带有多重不同性格符号的人们在这片屋檐下进行碰撞与交流,而如何将影片音乐与人物个性巧妙而严密地融合起来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陈其钢大师在进行音乐素材选用时考虑到了影片的诸多元素。影片中秦淮妓女玉墨与神父约翰坠入了爱河,在表现二人之间的交流对话时多次采用小提琴。小提琴在西方素来被称为“乐器皇后”。影片中当玉墨和约翰独处,玉墨在昏暗的教堂内向约翰倾诉自己悲惨而无奈的身世时,一段由小提琴演奏的《秦淮景》响起,中式音乐配上西式演奏手法,伴随着凄凉悲怆的曲子,使观众得知了玉墨悲惨的出身。这段难以启齿的身世在小提琴与二胡交叉演奏下从玉墨的口中娓娓道来,引起了观众对玉墨深深的同情。这部影片在配乐运用及情节进展方面十分契合,使不同音乐在不同时空下能够辅助情节顺畅切换。
影片《金陵十三钗》中多次出现的童声合唱是北京171中学金帆合唱团担任演唱的①。该团是北京各大中学中实力最强的合唱团,其艺术水平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属于顶尖行列。金帆合唱团素来以纯净、柔美的音色见长,在他们的合唱乐曲中总是充满了变化多端的肢体动作,以演绎不同类型的声乐合唱作品。在业界颇受好评的阿尔麦纳合唱团演唱的《义士的灵魂》也曾多次在片中出现。李教官为了保护女学生们选择只身一人与日本军队搏斗,当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以肉身选择引爆炸弹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此时画面中响起的是与剧情十分契合的教堂音乐《义士的灵魂》。这段教堂音乐本意是烈士的灵魂掌握在上帝的手中,死亡并不代表着结束。阿尔麦纳合唱团的演唱充满了人性的力量,崇敬、祈祷、悼念的气氛油然而生。
正如该片编剧之一刘恒所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影片感动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②。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配乐在陈其钢大师的操刀下无疑是成功的。相信以后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众听到那首深入人心的《秦淮景》,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玉墨旖旎妩媚的身姿以及十三钗英勇无畏的精神。在陈其钢大师的手下,音乐不再是旋律与乐曲的简单叠加,而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不仅使整部影片透露着艺术的气息,而且从多个维度立体地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音乐风貌。“中西方音乐结合运用的代表作”,《金陵十三钗》当之无愧。
注释:
①刘瑶.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西音乐元素的呈现[J].电影文学,2013(06):143-144.
②罗娜.电影《金陵十三钗》:多重视角叙述后的可信价值观[J].电影评介,2012(07):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