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类学纪录片中民俗文化的表达
——以刘湘晨纪录片《祖鲁》为例

2020-02-23 13:09:23刘雪雯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巴音蒙古人布鲁克

□ 刘雪雯

人类学纪录片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直到1985年,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的一次来华访问,才将这个特殊的片种引入到国内。可以说当今的人类学纪录片是学者和影视工作者通力合作的产物。刘湘晨导演的纪录片中可以看到诸多人类学观察的影子,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人类学理论研究学者,每一部纪录片创作的背后都有不少于一年的田野调查。回顾刘湘晨导演早期的人类学影视作品,《阿希克:最后的游吟》是他走访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几十位阿希克,历时一年三个多月拍摄完成的。1996年的《太阳部族》是导演深入帕米尔高原东部边缘长达七个月完成拍摄的。2015年,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刘湘晨导演与天山深处巴音布鲁克蒙古人生活了将近九个月,创作了其民族志影片的又一力作——《祖鲁》。影片中展现了古老的巴音布鲁克的生活形态和文化信息。本文意在探讨纪录片《祖鲁》中的民俗文化表达。

一、边缘民俗的深度关怀

(一)天山深处的触探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刘湘晨作为一名常年游走在我国地理最边缘的纪录片导演,其拍摄对象的选择主要聚焦于生活在我国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纪录片《祖鲁》则是导演对天山深处巴音布鲁克蒙古人最深切的观照。

祖鲁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的圆寂之日。为此,巴音布鲁克蒙古人都会点灯祈福寓意长寿满岁。纪录片《祖鲁》中,导演用其独到的人类学眼光选择被暴风雪隔绝的在天山深处的“一家人”作为拍摄对象,尤其关注边缘人群的差异性。边缘人群本身的差异性导致其与主流传统有着更加明显的存在感,而传统共性向我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探索领域,对人类学的参照价值也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

追溯导演之前拍摄的影视作品,《大河沿》《太阳部族》无一不是将镜头聚焦于边缘深处的古老部落。《大河沿》讲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一户维吾尔族家庭的故事。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淳朴的部落与生活在日新月异的大城市里的人群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在差异中生存着的劳动人民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和挑战?刘湘晨导演试图用镜头向观者传递出一份人性的关怀。时代在变革,时代的变革同样会对那里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就是这样充斥着矛盾、变革且制约着人物命运的内容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最深刻的探讨。

(二)边缘生活流真切体验

在纪录片《祖鲁》中可以看到人类不同的生活样式。片中记录的这一家人,远离寺庙,交通通讯闭塞,节日里也并无喇嘛主持。而正是这样一种边缘的生活流让观者更加专注的是信众本身,而他们所表述的反而会更加突出蒙古族最原始难得的节日状态。例如他们的节日祷告词十分丰富,父女俩祷告念经,讲述学经的过程。对这一部分的处理并不是通过采访或者解说的方式,而是导演用第一主诉的手段向观众展示出自然的生活流记录,表现出更加真实的现场感。把蒙古族人对佛教的接受状态以及佛教对其产生的巨大影响都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四周雪山环抱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刘湘晨导演的镜头从未停止过脚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学家们得以对弱势边缘群体给予更深程度的关怀和记录,在历经艰辛的田野工作之后,人类学影视工作者们把专注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地融合进艺术的创作中,更加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以及影片背后文化价值的细致描绘。因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沉淀都值得被认同和尊重。

二、民俗文化价值的体现

(一)“仪式化”的民俗表达

近年来,在我国快速改革和建设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我国民俗文化受到重视和关注,优秀的影视工作者们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内不断涌现出一批以记录我国民俗文化的影像形式为诉求的纪录片导演,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也登陆院线与观众见面。最为熟知的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喜马拉雅天梯》等。英国BBC播出的《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表现出我国各地新春佳节的风俗习惯和民间小吃,向海外的观众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追捧。

刘湘晨导演把纪录片创作和民俗文化的弘扬做了巧妙的融合。在《祖鲁》这部片子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十分注重传统节日气氛的呈现过程,将巴音布鲁克蒙古人的“祖鲁节”划分为“节日前”“节日中”“节日后”三个部分进行呈现,每一个部分都做了完整的记录。这样的呈现方式无疑会增加整个节日表达的厚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受众文化认同。在民俗文化呈现方面,《祖鲁》这部片子也在追求更有高度的“仪式化”的呈现,包括日常节日中的仪式感和巴音布鲁克蒙古人对宗教信仰的仪式感表达。

(二)特殊民俗细节的捕捉

在纪录片《祖鲁》中筹备节日前的两性分工是非常明确的,这也是导演对特殊民俗的细节捕捉。在这个民族中,女性占据很高的地位。在片中有一段巴音布鲁克蒙古人日常敬茶的段落被完整记录。年轻的女士在接过奶茶时不能一人独饮,而是要先把手中的奶茶敬献给家中的女主人,待女主人喝完之后,年轻的女士才可享用。这种看似日常普通的敬茶仪式背后所蕴含的特殊民俗早已根深蒂固地建构在整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

海拔3200米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天山地带绿草茵茵,草木丰茂。刘湘晨导演及其创作团队,历时一年,与天山深处的这家人一起过游牧生活。纪录片《祖鲁》中,青壮小伙子们在山间砍伐树木,导演悉心发现巴音布鲁克蒙古人砍伐的都是躯干笔直漂亮的死树。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背后导演欲在表现的是该民族的特殊民俗文化——对“火神”的崇敬、信仰。“祖鲁节”的前一天,妇女们一起做酥油灯台,节日当天敬神的火把必须在室外点燃。导演运用不同的声音和景别,生动地表达了特殊宗教文化的仪式感,同时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刘湘晨导演曾经说过:“纪录片《祖鲁》并不是以故事性的描述为最终主诉,着重关注的也并非是剧情的设置。”导演最终要体现的是民俗文化的完善传达,这也是影视人类学作品传播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

三、体验视角下的民俗观察

我国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起步相对较晚,在早期的构思创作中,表现手法都比较单一,技术手段也相对落后,通常采用的都是“画面配解说词”的形式。直到后来,影视工作者们开始利用镜头尽可能地客观记录拍摄对象的真情实感,营造出更加贴合当时事件的现场感。在众多影视人类学工作者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都要对其拍摄对象做严格的田野调查工作,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进行长时间、全方位的记录,对拍摄事件背后的文化表达进行摸底式调查与深度扫描。刘湘晨导演在拍摄《祖鲁》这部片子时,与其创作团队在大雪封山后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活两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导演不仅仅是要记录祖鲁节的全貌,而且要通过日常的相处了解巴音布鲁克草原蒙古人的生活习惯、民族信仰、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在接触影视人类学作品之前,我们通常会用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和解读拍摄对象,表现出的内容往往单薄肤浅。而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则完全不同,由于整个创作周期很长,创作过程也必须有人类学专家参与。在创作前期就经过了大量的田野工作考察。因此,在拍摄角度的选取和设置上也完全不同于普通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的观察要求往往更加贴合拍摄对象,运用体验视角去表达寓意。例如在整个节日的筹备过程中,导演的镜头分别关注于在房间里忙活做酥油灯的女人们和在山上忙碌砍柴的男人们,导演对于拍摄者的生活是在全程体验中进行的。在祖鲁节中,男人和女人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这样明确的两性分工也是人类学观察的独到之处。少年在家中向母亲讲述没有房子娶不到心爱的姑娘的苦楚,导演看似常规平淡的记录背后实则在映射人物所处的时代历史语境。

在刘湘晨导演的镜头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日常琐事的简单记录,但是导演最在意的则是细节表达对观众的心灵震动,而随之产生的共鸣互通往往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结语

刘湘晨导演曾经说过,他的想法是为新疆不同海拔带上的民族拍摄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在纪录片《祖鲁》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导演不仅仅在表达天山深处巴音布鲁克蒙古人的家庭生活,而且在向我们反映家庭成员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信仰背后的文化心理表达。这样对民俗文化的深描,必定会获得更多受众的文化认同。新疆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集聚地,导演用每一个镜头表达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融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具有非常宝贵的传播价值。民俗文化依附着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在发扬和传承民俗文化时,需要承载特定的媒介才能使其有效传播。一批批优秀的影像工作者们,通过拍摄一部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作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存。

猜你喜欢
巴音蒙古人布鲁克
美国“布鲁克”级护卫舰
柴达木映画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巴音克西格所藏托忒文eng uridiyin orošiboi::angxan uridiyin orošiboi::之影印
卫拉特研究(2018年0期)2018-07-22 05:47:50
布鲁克(成都)工程有限公司
大坝与安全(2016年6期)2016-04-18 06:45:33
彼得·布鲁克“演场”探颐——以舞台剧《惊奇的山谷》为例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
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
元朝及明初蒙古人的名字
《洪武时期在中国的蒙古人》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