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可, 刘小三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30)
1.网络技术推动网络文化的演进
虽然网络技术起源于上世纪中叶,但直到8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才有较实质的运用。不过网络一旦进入人们生活,以快速的技术更迭带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笔者从我国网络技术萌芽、发展、普及的角度,将网络技术推动的网络文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这二十年里以电脑客户端为核心载体所形成的网络文化世界里,西方文化呈压倒性态势。第二阶段是90年代末到2005年,网络文化呈现出中西文化交融又较量的特点,网络中的西方文化裹挟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给中国80后90后以冲击,自由、平等、民主里带着自私、拜金、纵欲等不良文化因子;第三阶段是2005年到现在,网络以便携式的手机、IPAD为载体的移动端与世界进行延伸,其应用形式的热潮从微博微信、直播到短视频。这一阶段的网络文化依然有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但也多了Z世代在众多因子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迷失中的继承、突破与沉迷。
2.相关概念界定
短视频诞生于网络文化的第三个阶段,其与长视频对应,是当下Z世代学生喜欢观看、传播、创作的一种声画合一、时长低于5分钟的视频。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协会的发布《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用户使用短视频时长占总上网时长的11.4%,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应用类型。预估随着5G风的吹来,短视频的网民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Z世代是指在1990年代中叶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他们绝大多数人的身份是学生。[1]Z世代学生因在第二第三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独生子女的教育环境和自身身心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成长,Z世代思想道德呈现出:受教育程度高,有较好的新媒体技能和素养,追求独特、彰显个性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受网络海量资源影响,具有多元的价值观,绝大多数没经历过苦难的生活,理想信念较模糊;以网络为重要的生活工具,喜欢线上学习,善于用虚拟手段进行交流但社交技能和幸福感下降,孤独感、抑郁程度增强。[2]Z世代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德育若忽视短视频文化的影响,就会不懂Z世代的话语体系。
网络文化的概念在学术界有很多阐述,本文借鉴袁世斌界定的概念:“网络文化主要是指基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通过一定的网络行为而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认知、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等。”[3]并进一步简化为,网络文化为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以及网络观念这三者的结合体。
笔者于2020年2月6日通过中国知网就“短视频”“德育”“Z世代”“网络文化”进行文献搜索。检索结果显示:一是对于“德育”及“网络文化”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无论是学理本体角度,还是具体运用角度都有不同层次和范围的涉猎。二是“网络文化对德育”的相关研究中,在进行影响分析时,以往研究更多从负面或防御角度去分析。随着政府及Z世代网民对网络文化的推进及正视,近三年来,更多运用辩证思维来思考网络文化与德育的互动影响。三是对“短视频”的研究随着短视频的火爆在近五年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研究角度多为分析短视频这类或某种APP或网红爆红的原因、状态、策略。四是对Z世代的德育相关研究有较大研究空间。通过分析以往学者对Z世代的研究文献发现,其中多数是从市场、消费角度,研究Z世代的族群特征,也即是从经济思维角度把Z世代作为消费者的研究占绝大多数。五是网络时代下的Z世代,尤其是短视频对Z世代的影响研究相对匮乏,更是少见直接研究文章。六是从短视频角度来分析网络文化对Z世代学生德育的影响及构建途径的研究文章缺乏,因此本篇文章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前瞻视角。
笔者在进行文本分析中发现,2018年上半年以前更多的是从负面角度评判短视频的影响,多见类似“抖音、快手,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不应该让孩子玩快手”“现象:一大批抖音弱智正新鲜出炉”这样的文章疾呼短视频会让Z世代“至死”。随着国家、行业他律与自律后的整改,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有更理性辩证的分析,类似“抖音快手崛起启示录”“你凭什么看不起玩快手的人”“关于抖音运营的方法,你知道几个呢”“玩物丧志?这届大学生都爱在B站、快手、抖音快乐学习”思考类、方法类文章逐渐出现。因此,笔者在这一部分将结合正反两方面观点,并运用前文所阐述构成网络文化的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文化观念三个角度来分析以短视频为热潮的网络文化对Z世代学生德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来揭示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校园德育文化主要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校园德育目前主要的方式是课堂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引导以及思政课程的教育。这些德育形式从小到大接触的相差无几。以短视频为热潮的网络技术扩展了德育的传播形式,改变了以往传统模式,在一些特殊时刻,如NCP传染的时期,线上教育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这种形式不仅快捷迅速、传播范围广,且摆脱了生硬的说教方式,具有较强的参与感、体验感、沉浸感。
短视频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粘性,有其很重要的技术性原因。众多短视频APP运用先进网络技术,如科学算法,再加大数据个性推荐等技术方式带动着短视频发展,如抖音依托于今日头条推荐算法进行智能分发,让普通主播也有流量产生,根据完播数、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等数据决定是否进入更大的流量池。再如快手擅长运用同城推荐,方便Z世代建立介于泛社交与窄社交的城市社交的关系链,无论哪种设计都类似嗑瓜子一样令Z世代上瘾。为了避免学生被不良信息侵蚀影响上课听讲,甚至患上“手机依赖症”,在面对手机这一媒介时有截然不同的手段,有的校园采取抵制手机进入课堂的方法。有的校园坦然接受手机已成为第三只手、第二个大脑的事实。遵循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既然短视频已成为Z世代的生活一部分,就应该在正视并相信它对于Z世代产生的德育教育影响。因此不少校园化被动为主动,利用手机互动教学,支持老师运用短视频这一新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革新德育的打开方式。Z世代是一群智能群体,他们在使用短视频这一传播媒介时,能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网络技术,从而模仿、学习及制作短视频。
通过吸取短视频里新的传播形式,如新的构图、拍摄、配乐、特效、剪辑方式,上传拍照唱歌、做饭做菜、美容化妆、唱歌跳舞、搞怪搞笑等视频,用新颖有趣的方式传达核心诉求,抓住事情重点和核心。由此可见,网络文化能推动德育效果的优化,网络新技术的出现,使得Z世代的创造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他们可以运用网络新技术通过用年轻一代的话语体系诠释优秀中华文化,输出中华文化,短视频嫁接着一个连接校园与社会的平台,Z世代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视频进行传播,无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有不少益处。比如学习做饭做菜的视频,将抖音的生活场景化现实化,可以给家人露一手,反哺长辈感恩付出,在反哺家人时,将构思到制作再到家人反应等一系列流程用短视频的形式制作出来,无论是家人小范围观看还是发布出来,都是活脱脱的感恩教育的新榜样。同样形式可以运用在“三下乡”“军训”“班会”“科学防治NCP”等各种德育场景,将帮扶献爱心、吃苦更坚韧、团结爱合作、专业不惶恐等美德运用Z世代喜欢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能更好地感知与感动,能更好地让制作者获得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深远的是,这种传播可以让自觉自信的年轻的因子在网络的世界中传播,实现中华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德育传播,也让中华软实力得以拓展。所产生的效果也是远远超过传统的德育效果。
当然,同一个新工具于不同人有不同的效应,短视频的新的技术给德育拓展了渠道和传播方式,但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也即内容,快餐式的水过鸭背、浅尝辄止的短视频这一媒介及其负载的内容会引起人的简易化、浅层化、功利化的思维退化,甚至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嘲讽解构传统主流文化、不假思索盲从网上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如为搏出位做出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早孕少女成网红、未婚生子、出轨炫富、粗话打架等行为带动一些人合理化这类行为,这些不利于校园学生德育的养成。因此要严守把关红线,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进一步完善网络防沉迷系统、智能筛选加人工排查结合,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技术和内容把关和监管,过滤、筛选价值观不正的信息,以形成明朗的网络空间。
据统计,2017年快手日均上传量已1000万条,据《2019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之所以这么多用户在使用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短视频平台上文化产品量、网络资源是海量的。这些资源主要有娱乐资源、学习资源、交友资源、造星资源等等。
娱乐资源是最基础的资源,娱乐休闲是生命中的一个绿色后花园。娱乐资源主要是ACG (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资源,此外还有唱歌、跳舞、萌宠、段子等。现有的短视频APP,无论之前是以什么资源起家的,发展到现在,都会在娱乐资源上下功夫。娱乐向左走让人放弃进取、易成废物,向右走让人减轻压力、重新拼搏。之所以很多父母害怕或禁止孩子看短视频,就在于短视频的娱乐资源能轻易激活大脑的放松中枢,获取短期快感。而且成长期的Z世代,价值观不稳定,很容易被“读书不如整容,高考不如网红”等短视频里传播的一些错误价值观影响。娱乐资源要成为正确的德育资源,应该是以趣味作为基础,让兴趣成为在娱乐中学习技能的驱动力,此外校园领袖可以在短视频中选择一些有脑洞有智慧但不失正能量的短视频引导Z世代,从而提高集体欣赏品味,成为校园亚文化。
学习资源是短视频日渐规范之后的力量资源。截至2019年6月,抖音平台青少年教育类内容短视频数量超过547万,《2019快手教育生态报告》显示,快手教育类短视频累计生产量高达2亿。Z世代学生已不满足于课堂上被动获得知识,尤其是对于Z世代大学生,很多专业课的书本教材相对滞后于专业现实发展,而且对于一些应用型比较强或学科知识更新较快的专业,如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等专业,他们会基于兴趣或基于发展需要主动通过网络获得知识的延伸、补充或新知识的学习。据笔者调查与深度访谈,76%的学生会通过各网站上的短视频学习新技能。据网易数读的报告显示,B站上最受欢迎的学科类课程是计算机科学类,第二名是英语类课程,第三名是设计类课程。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83%的学生学习生活小技巧的短视频,如学习书法、学习时尚、学做美食、培育植物、饲养动物等等。Z世代喜欢的B站、抖音、快手都各有其学习资源的特色。如B站名校名师、学霸云集;快手针对普通人的素质教育、三农教育、职业教育、学科教育等内容较多,抖音推出“DOU知计划”,培养出一批抖音知识大V。这些平台推出的学习资源会形成良好的平台力量,滋养Z世代。
交友资源是短视频APP最重要的资源。焦虑、孤独是蔓延在Z世代身边的病毒,害怕被同龄人抛弃,短视频在当下成为了解同龄人的主流媒体。映客创始人奉佑生说:越宅越能做好社交产品,因为最懂孤独。短视频软件懂孤独,自带社交属性。独生的Z世代在网络世界的“拟态环境”中结交的朋友,也暗合“有意义的少数,无意义的多数”这一原理:在刷短视频时,无意义的大多数人充斥在社交圈,但Z世代也是普通人,渴望获得认同感和荣誉感,期待在虚拟网络中交到真朋友,但绝大多数的社交是无效社交。这种网络交友对于德育来说,需要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交友交心不交财”,用良好道德规范作为标尺交到诤友挚友。此外,可引导Z世代将交友的陪伴寄于真正需要陪伴的孤寡老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患难中的病人、家中长辈等,这就是一种孝道与人间大爱的德育传播。
造星资源是最有诱惑的资源,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而如今换到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上,网民拥有影响力只需要几十秒,甚至只需要15秒。Z世代喜欢和身边人比较粉丝量、观看量和转发量。有的甚至不惜通过一些灰色渠道去购买一些数据,他们费尽脑筋想一举成名。短视频中的明星或流量网红区别于娱乐圈的明星,多是平台自产的,他们一旦成名,成为网络大V,就会瞬间自带影响力。这种火速成名让Z世代学生空想主义盛行。短视频德育可以适时推出,强调磨炼与积淀的重要性,少一些一夜成名的幻想,毕竟决定他们究竟能走多远还是由他们的道德、操行所决定。随着行业自律和国家他律的规范,加强了对不良价值导向的账号及网红管理。截至2019年12月31日,抖音封禁涉嫌刷量作弊的违规抖音账号203万。此外,不少一夜爆红的网红,如祁天道、乔碧萝、莉哥等因诈骗、欺骗、恶意炒作等不良行为被封杀。这些真实案例是很好的德育资源,可以传达给Z世代:出名容易,但道德才是决定着出名者能否可持续发展走得更远的因素。校园文化的积淀,不是仅仅靠十五秒钟让对方认识你。十五秒的镜头可以放大想象,让人走上神坛,但也火速让人跌入冰窖。对待新生事物,不要以我是幸运儿的心态去期待爆红。而应该善于使用短视频这一媒介,更要敢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积蓄才华与正能量,方能行健致远。
无论是娱乐资源、学习资源、造星资源、还是交友资源,亦或者其他资源,这些资源里的正向信息是可以丰富校园德育的内容。短视频给校园文化一个新的交互口,这个交互口可以给优秀校园文化以新的方式向其他校园进行文化传播。生长在网络时代的Z世代,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他们的认识方式,网络的符号交往让好看的脸、夸张的言语、拜金的行为成为一种“风尚”,但若要更有利于促进Z世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这种“风尚”需要停一下风雨,探一下深浅,再进行德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短视频之所以火,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新生一代的网络文化的精准把脉。网络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不是断层的,是传统文化在网络技术与网络时代用网络语序进行新的表达。传统文化是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文化相对网络文化而言更有底蕴和深度。受传统教育的绝大多数的Z世代有较正确的三观,能自觉抵制短视频的不良社会现象。如大量山寨、假冒伪劣产品在短视频平台上买卖,在调查有关“针对不良导向视频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的多选题中,有56%的校园学生选择“自发抵制”或“向平台举报”。在对待短视频整改上,作为校园的Z世代,他们有较强的判断力和审美品位,他们更倾向与有关部门能推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与条文约束,这说明Z世代的道德水平在网络环境下得到了延伸。
但短视频影响的网络文化又可以释放压抑,传统文化的一些等级观念、纲常伦理、中庸之道让年轻一代具有束缚感和压抑感,网络带来的自由给了新的渠道去逾越规则与条框。在网络匿名的集体狂欢社交环境下,可以宣泄个人压抑,这种在传统文化下不被认可的思想、行为通过一些极端的表达,甚至“自杀”式的表达,在某个酝酿点上,反而会走红。比如抖音前主播温婉在地下停车场摇摆着唱《gucci prada》十天涨粉千万,火速成为抖音现象级主播。所以良好德育风尚需要抵制网络这种拜金自私的宣扬,让温婉的整容史、混乱的私生活、团队运作炒红无处遁逃,迅速走下最红主播榜,被封杀。
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网络文化不但反映现实社会,而且深刻反作用于现实社会。Z世代是德育的主体,是文化的生产者、编码者、释码者,同时也是改变者、影响者、传播者。校园文化鼓励记录,Z世代可以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思想的变化,以及和同学、社团成员、亲朋好友一起做的事情。网络文化作为传统德育的一种补偿性文化、隐匿文化,可以以开放的心态和外界进行交流。网络文化对校园德育的影响是互动的、双向的。因此为了避免网络的虚假空的文化影响学生道德修养,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短视频的APP进行主动传播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和自律意识,也会逐渐化消极为积极。
结合前文正反面影响及笔者在进行深度访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的总结,在网络时代,目前校园德育面临着:网络文化难成文化,德育课堂难以德育,校园德育难以高成的三大困境。对三大困境,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构建正确的途径。
有种说法,想毁掉一个人,让他打开短视频就好了。还有一种说法,短视频杀不死微博,也杀不死微信,它能杀死的,只有你和你的时间。但短视频无形中也带动着Z世代的成长,成长的困惑、迷茫、焦虑、烦恼、压力郁结在网络时代的单向宣泄与追逐、抗争、迸发、拼搏、奋进汇聚而成的良性表达是Z世代的左冲右突,可以通过不断规范的短视频让Z世代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完成宣泄到表达的转变,以形成文化,并达成“文化化人”的目标。
要想完成Z世代从宣泄到表达的转变,实现舆权博弈的顺利交接,必须要完善短视频体系,打造优质短视频媒介。拉近官媒(如学习强国、易班、校园平台等)与市场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微视等)的距离,如2019-2020年连续两年央视春晚与快手、抖音进行资源互补,让短视频平台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进行文化共享,有利于Z世代更好地传承传统节日。再如学习强国平台“百灵”版块,绝大多数内容是短视频,这对于Z世代学生快速生动了解、学习国内外各项方针政策,培养良好的爱国情怀具有积极意义。如此让官媒发布权威信息的同时传播有料有趣的信息,也能懂Z世代的精神世界;让市场里短视频在关注“私域流量”的同时也能聚焦Z世代学生成长。优质的传播媒介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自由进程,短视频也如此,在这两年逐渐凸显出其优质的特性,如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西安、重庆、成都、敦煌等城市通过打造一些文化活动,凝聚成了城市IP。同样,短视频也可以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连接——无论是有深厚积淀的百年老校还是有独特办学特色的新高校,可以挖掘、传播、共享校园资源,如将名师讲座及风云学子的日常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官媒等媒体进行传播,有望刮起新时代新风气。短视频不应该仅仅被好声音、好长相、好工具所控制。可以适当鼓励具有人格魅力和才华的教师、学生传播正能量。在传统时代,低调谦逊是衡量学子优秀与否的一个标准,这也导致了很多有才华的学子闷头苦干,却很少抬头利用一些与时俱进的传媒工具给自己添加飞翔的翅膀。可利用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如可模仿Z世代喜欢的短视频模式以及当下的热点进行校园“舞出大团结”“歌唱祖国”“我是护旗手”“情景配音”等进行传播,培育爱国情怀。如可让“令人上头”的有较正确引导价值的流量明星,如李现通过短视频播放引导Z世代以正确方式建立恋爱观。如此在校园文化的内容构建上,刮起一股德育暖流,让Z世代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参与中完成单方面宣泄到双向沟通表达的转变,让社会少一些戾气、怨气、俗气,多一些静气、灵气、雅气。
传统德育文化是积累、沉淀、传承而来,而网络文化因集聚、创新、裂变而成。勒庞的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指出,民众是很容易盲从的。在网络世界,不同文化修养的人混集在一块,不同价值观在暗中较量、博弈。Z世代的道德在稳定中裂变,这种裂变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影响着网络文化。让人欣喜的是,Z世代的道德修养和信息传播素养相对较高。因此,他们作为网络文化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校园德育课堂给Z世代学生更多相信与鼓励,通过一些积极的方式实现网络文化与德育课堂双向提升,完成沟通到塑造的升级。
转变传统德育课堂,需要摒弃一味自上而下的灌输与教育。网络德育不仅仅是形式的转变,也是思维方式与内容产生机制的革新,通过全方位的变革,可以从良好沟通表达到塑造典型形象上进行提升。如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网红教师徐川老师的公开课《带你认识不一样的马克思》,用Z世代学生喜欢的方式在思政课堂进行思想引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促进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共同发展。[4]甚至可以在徐川老师基础上运用翻转课堂,鼓励和倡导Z世代用自律换自由。在自律中,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在表达中去引领或者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如在德育课堂,可以播放学生制作的学霸或者优秀教职工的日常短视频,从他们的早起早读,到晚修锻炼等充实又不失有趣快乐的时间管理小视频。这种短视频可以无形中传达:优秀是一种习惯,是低调又持之以恒的点滴时间的付出。这种点滴时间可以成为浮躁网络的一个国民总时间的参考,让自己的24小时的刚性资源不被不良的信息所占有。在迷茫时代,多一些符合Z世代接受习惯的信息,进行精神引导,可以让Z世代更专注,能更好地深耕文化。如此也可以完成Z世代学生在校园里运用网络从沟通对话完成主动塑造德育文化的升级。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过“容器人”的概念,不少Z世代是网络时代的“容器人”,他们渴望被关注又把自己紧紧关在容器里,他们追寻自我意志的自由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要让Z世代里的“容器人”积极拥抱生活,需要在第二课堂上下功夫。校园德育课堂是第一课堂,但这一课堂时间有限,只有延伸到课外的第二课堂才可以浸润更深更远。第二课堂的德育,需要将兴趣注入实践性教学,甚至可以通过专业指导激发学生运用知识与短视频建设校园德育。
不可置否,短视频这两年能迅速在Z世代人群中传播,其中重要的因素是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这就为我们成就从塑造到建设的晋级之路提供思路:可以通过轻松快乐与人生意义这两个因子来成就。虽然这两个因子看似是分隔的,但事实上在接触信息时是被“高刺激阈值”环境包围,这种环境情绪可以在适当时刻实现轻松快乐与人生意义的结合,让轻松快乐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甚至社会价值的心灵愉悦:短视频塑造的网络文化也是一种两级传播,当典型形象,也就是意见领袖被塑造出来之后,只需在传播上,用正确的道德符号、轻松的方式引导Z世代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短视频社区文化,让Z世代里的“容器人”走出“容器”,积极健康地与老师、同学相处,结交朋友。一方面,在方式上,可在学校层面通过专业老师辅导、设备保障等方式让学生参加校园外更高层次的短视频制作,如利用假期参加人民日报2019年6月17日-8月15日为期近两个月的组织奖金高达10万元的“我与中国”全球短视频大赛,将散落在我们身边的“速度中国”“开放中国”“美丽中国”“追梦中国”的故事通过短视频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5]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可将感恩、担当、责任等重要德育元素生融合在网络文化中。如可将感恩教育融入教学,鼓励学生走到田间地头,走回生活的家乡,参加“学习强国”平台举办的“美丽乡村”的短视频制作,让家乡的美与眼中、心中的美融汇一起,形成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建设新潮。如将担当、责任融入短视频制作与传播中,特别是在社会公共危机时刻,如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众志成城之时,Z世代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在快捷掌握防疫抗疫知识后,制作相关短视频并进行多平台传播,再向信息掌握相对滞后的长辈及幼辈普及疫情相关信息,尤其是在疫情早期阶段,在搭建全民警觉防御和抗击疫情体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此学生有更强的人生导向和积极的规划去利用短视频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校园德育高成的目标。
“存在即是合理的”,给短视频一些成长的时间,给Z世代一些成长的空间,无需过度紧张。以短视频为热潮的网络文化与德育在冲突中融合着,互动共生着,交融碰撞着,洗礼沉淀淘汰着。进入新时代,关注短视频这一科技文化所形成的网络文化与与教育情怀,带着对Z世代的信心以及跨界思维进行话语转换及有效传播,培养Z世代慎思明辨的网络素养[6],以期在新的德育途径影响下,让Z世代成为新时代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