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一些看似寻常的地方,将其作为教学的“支点”,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展开高效的阅读和探究,促使学生激发想象,认真品味鉴赏,促使其思维得到发展,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所提高,能更好地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小学生阅读经验不够丰富,在阅读和理解的时候常常会产生疑问,此时要抓住这些学生思维的疑问处,将其作为学习的“支点”,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深入探究的活动。在合适的问题激发下,学生能更好地思考,调动思维,和作者形成共鸣。在选择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必须和文章紧密相关,还要符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高。
学习《珍珠鸟》时,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尝试探究作品:“文章中提到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一点点让其卸掉防备,最终和珍珠鸟成为好朋友的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深读,尝试找出“我”和珍珠鸟交流沟通的文字进行细读,找到问题的答案。有学生提出:“作者的性子不急躁,珍珠鸟不亲近他,他也不着急,而是等待珍珠鸟慢慢地习惯自己。”有学生提出:“作者给了珍珠鸟很大的自由,没有将其关在笼子里,而是常常让它出来玩耍。”还有学生认为:“因为作者从来都没有伤害珍珠鸟,就连打扰它睡觉都不忍心。”学生总结了这些观点,认为:“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很融洽,相互信任,这种信任关系是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慢慢地形成的。”此后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看看还有什么新的疑问。
在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的时候,不仅要由教师总结问题,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提问。若学生的思维有所局限,提不出高效的问题,则可以由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这样能让学生在质疑和解惑中不断感受作品的精华之处。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留白处,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尝试结合文章的语义补充留白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桥》是一篇十分精致的短文,文章在写到浪头将小伙子和老汉都吞没之后,就戛然而止,最后加上了老太太祭祀两人的结局,点明了两人的关系,让人感到耐人寻味。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留白处展开想象,尝试补充其中的内容。“在老汉和年轻人被浪吞没后,你觉得村里的人会如何做,如何想呢?大家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补充这个留白处。有的学生想到:“文章中重点写的是老汉以身作则的党员形象,我在写作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写一下其他的党员自发组织救援队,希望能将两人救起来。”还有学生认为:“我觉得村民们应该感到十分悲伤,但是,他们会化悲伤为力量,思考如何救灾,我会主要写救灾的事情。”还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老太太是最悲伤的人,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牺牲了,我会写一下她的内心活动。”学生各自发挥想象,写下了自己的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联想,学会表达更丰富的内容。”留白处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支点”,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能在留白处的启发下自主联想,并运用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出内心情感,表达对于作品的独特理解。
文章的细节处是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事情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最小组成部分,它往往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同时细节描写也很符合主题思想。在教学中要将细节处作为“支点”,引导学生展开鉴赏。学生一方面能学会如何细腻生动地描绘事物;另一方面也会学会如何围绕文章的主旨展开创作。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都很有帮助。
《少年闰土》中有关于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鼓励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出展开赏析,思考作品如何刻画闰土这个形象,如何展现文章的主旨。学生发现:“透过细节描写就能看到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比如,作者写了闰土捉猹的细节,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勇敢的小孩,因为作者写到猹从闰土的胯下逃走,他距离猹那么近,但是一点都不害怕,这就证明了这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学生还提出:“我觉得闰土十分活泼,从文章的语言描写中就能看出,闰土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见闻说给‘我’听,如果不是一个外向的人,怎么会说那么多的话呢?”学生发现,细节描写不仅能展现人物形象,更能凸显出人物性格特点。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尝试添加细节描写,要力求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提升审美赏析和创造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围绕细节处展开赏析不仅能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作品之美,更能让学生获得启迪,转而思考自己该如何创作,让自己的创造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样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课堂教学自然更为高效。
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些矛盾处,这让学生感到很困惑,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此时要将这些矛盾处作为教学“支点”,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说说自己对此的看法。由于学生都是不同的学习个体,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能让学生博采众长,让自己的思维更完善。
学习《将相和》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觉得文章中廉颇的性格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他因为蔺相如的地位比自己高,就很生气,这说明这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但是,最后他听到蔺相如的话后,就负荆请罪,这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会做的事情吗?”鼓励学生围绕这个矛盾点进行讨论:“这到底是作者的疏漏,还是作者故意这样设计的呢?大家尝试讨论一下。”学生在讨论中逐步认识到:“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性格不可能是单一的。廉颇是很小心眼,嫉恨蔺相如,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他听了蔺相如的话,认识到自己这样做对国家不利,爱国情感占了上风,他负荆请罪的行为其实也是挺合理的。”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发散了开来,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当学生发现了文章的矛盾处后,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后引导其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会更强,其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支点”可以选择,如选择让学生兴味盎然的“兴趣点”,促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又如选择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鼓励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找到能让学生自主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点”,鼓励学生展开综合性语文活动。这些方法都有效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支点”,能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进而更好地构筑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