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探讨

2020-02-23 08:04喆/文
市场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城乡资源环境

张 喆/文

近年来,我国环境资源建设成效非常显著,但保护资源环境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富足,也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下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解决城乡转型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的问题非常迫切和重要,这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

1.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破坏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ThomasRobert曾在所著论文中提出,自然环境是承载人类生活行动的载体,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源环境产生问题是必然结果。

1940年左右,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针对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议题研讨,试图从人类的生存发展角度来分析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新古典经济理论给出了一个可能性,那就是针对人口增长和人类飞速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来改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政治、制度等,所以将市场经济作为这场拉锯战的终结者,显然不太可能,更甚者还会加剧人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发展模式与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模式是指为谋求社会或一个国家的发展而选择的发展路径和类型,重点突出了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生产方式两方面。发展模式理论认为,社会和一个国家采取的发展模式是影响环境资源的主要原因。例如劳动力与资源密集发展模式,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所需的材料与能源量也同样庞大,这些材料与能源投入到生产中后,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垃圾,造成工业污染,进而对环境造成影响。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低速时期,对环境的保护非常良好,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垃圾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对比较微弱。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后,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较弱的环保意识再加上废弃污染物增加,环境污染程度也相应加深。当经济发展达到相对高的水平后,环保意识会被重新建立,环保措施也会逐渐增多,资源与环境问题反而会得到改善,逐步回升环境质量。

3.城乡环境联系理论

城乡环境联系理论,主要针对城乡之间关于物料、资金、劳动力以及信息等要素的来往过程,当城乡之间来往与聚集的频率增多后,两地的土地、水源等资源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作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发展机会较多的城市地区,对于乡村劳动力以及其他要素的吸引力肯定是巨大的。随着人口聚集,紧随而来的人口快速增长、环境发展状况、向周边地区扩张等发展需求便接踵而至,因此周边的资源与环境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4.可持续发展理论

资源与环境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的两大主要因素,而可持续发展又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指导性作用的理论基础。如果深入分析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知人类发展离不开环境,但同时也由于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使环境遭到了破坏;而环境的破坏又会在未来某个阶段严重阻碍人类的发展,所以它们之间是双向箭头的关系,这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在。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持续”和“发展”,只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才能做到“持续”,进而才能保障人类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只有找到三者之间得以处于平衡的点,才能确保资源环境可以循环利用,为人类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城乡发展转型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在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为了寻求更多的利益、更高的收入,提高乡村的生活水平,很多年轻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乡村缺乏务农劳动力的同时出现了空心化问题。

乡村的发展建设也是导致空心化问题的一大因素,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村民选择抛弃旧宅建设新房,但却只建不拆,老房仍留在原地,新房则向周边地区发展,最终导致“外扩内空”,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给周边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城市资源紧张。大量外地、农村人口的涌入,增加了水、电、土地的资源压力,生活垃圾增多,也加大了废弃污染物的排放量,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资源压力。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大大降低了城市环境的承受能力。

三、城乡发展转型中出现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体制

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为城市增加了巨大的吸引力,丰富的资源、大量劳动力需求吸引了诸多外地以及农村人员涌入,城市人口的飞速增加在无形中加剧了城市资源的消耗,使城市污染越发严重,与“可持续发展”的主张背道而驰。另外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引入了大量产业,这些产业的落地生根也加速了城市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乡收入差异扩大,为了城市发展,开发者将眼光投放在了农村土地资源上,导致农村土地以及矿产资源被过度开发。

2.行政干预

在满足市场运作原则的前提下才能进而谋求经济发展,但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迅速发展采取了过多的行政干预,以达到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目的。

3.政绩考核标准单一模式化

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是地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意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激励政府领导人员狠抓经济。但万事都有利弊,这一考核标准很容易被当地政府人员无限放大,造成眼中只有经济利益,而忽略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四、解决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环境两手抓,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首先,增加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变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开拓创新产业的发展路径,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减少废水、废物的排放与产生,降低工业污染。打造“绿色农村”,大力主张农村进行“绿色”改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绿色农副产品,努力打造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的农作产品,为农村指出新的发展路径,增加人口附着力,提升农村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构建农业产业链,确保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农民无后顾之忧。

其次,注重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与引入,提高当地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后,打造城乡旅游发展线路,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服务等产业,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打造农家乐、乡村主题民宿等,同时要注重提高农村的交通便利程度,开展修路、铺路工作,吸引外省人员到农村旅游,实现城市反哺农村,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还能缓解城市务工人口增多的压力,减少资源紧张,实现城乡同步发展。

2.政府要加强引导

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宏观引导,是城乡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针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加强政策引导,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与资源的保护问题。另外政府还要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支持,对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进行明文规定,督促人们注重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对于互通城乡的交通、工业、农业等方面,也要加强管制,派遣专业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反馈信息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统筹规划,加大政策的普及度,增加政策执行效力。

3.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在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农村地区要做出更多努力,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与路径等,只有这样农村地区才能更快地实现城市化建设,跟上时代发展脚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例如秋收时期的秸秆,可以改变旧时粗放型的焚烧模式,使秸秆回田,减少环境污染与土地污染。另外,放宽眼界,不局限在种植庄稼这一种发展模式上,可以尝试进行多种农作物种植,例如蔬菜、果树等的种植,努力将其做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形态,增加土地的多样性利用,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渠道,开发农村发展潜力。

五、结语

在我国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出现资源利用度不高、环境污染加剧等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均,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度不匹配也是一种必然现象。只有发挥当地政府的能动性,提升影响力,扩大号召力,引导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拢,丰富城镇产业链,从而改善由于人口聚集而造成的城市资源压力,这也是推动城乡转型发展,带动农村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改善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一条需要长期坚持的道路,不可贪快寻求捷径,我国现有的发展模式受制于庞大的人口总量,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突破眼前的困境,在不断实践中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城乡资源环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资源回收
城乡涌动创业潮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