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已经离不开网络时,与其“谈网色变”还不如“巧为我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媒体进行语文课外作业的有效拓展。这里所说的拓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学科阶段的特点,灵活地对语文课外作业做有效拓展。这样的拓展巧妙地避开了学生利用网络直接找答案的习惯,而且还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开阔视野,调整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大语文观,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近期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效果还不错。
初中部编本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单位,按照某一个主题来选择组编文章。每篇之间相对比较独立,在讲解一篇文章时可以利用网络找到相同题目或相同描写对象的文章或视频,选择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由课内到课外,使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全面而深刻。
如《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特点,并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几个主要方面来介绍说明。文章条理清晰,特点鲜明。但学生对文字的领悟毕竟有限,教师布置抄抄写写理解探究的作业意义也不大。新课上完,我要求学生观看央视一套近期播出的《上新了,故宫》第一期《乾隆皇帝的御花园》,从建筑材质、园林布局、园子的色调和门窗设计四个方面比较御花园和苏州园林的异同,选择一至两个方面比较即可。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参考书上也没有,学生只有亲自观看。带着好奇、带着任务,学生们观看时异常认真,所以在交上来的作业中学生们有很多精彩的独到发现。
再如,我在讲郦道元《三峡》时,我要求学生们网上寻找有关三峡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最后学生们找到了余秋雨的散文《三峡》,李白的诗歌《早发白帝城》等。有关三峡的文言文、散文、诗歌在一起比较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三峡自然风光特点,感受到了人们对三峡的赞美与热爱,还明白了三峡不仅是自然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感受到了三峡在千百年间历经沧桑后仅属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又如,我讲授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后,要求学生每人买一份报纸读读,选择一则消息品析,完成下列任务:与课文比较在结构上的异同;品析两则消息语言,归纳出消息语言的特点;根据学校近期开展的运动会,选取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写一则消息。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激发,充分展现了对消息类语言的特点概括和应用能力。
部编本教材初中阶段安排了不少古诗词诵读,要求背诵积累的古诗词主要是唐诗宋词,选用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陆游等人的诗占多数。他们都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也是学生们较熟悉的名人,但他们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性格特点学生们又不熟悉,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作者简介,靠学生读读背背他们的一两首诗词还远远不够。
为了让学生对这些诗人词人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与认识,我在每个周末都会布置视频阅读作业:观看《百家讲坛》上有关唐宋八大家的一系列讲座(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李白的讲座有10集,杜甫的讲座有7集,苏轼的讲座有18集,李清照的讲座有10集。要求:每周观看两集(每集40分钟左右),摘抄每一讲的标题及里面的子目录,并分点分条摘要相关事件、代表诗词及评价经典语。每看完一个诗人的全部讲座后就写一篇对该诗人人生经历的感想或评论,题目自拟。这样的作业有如下好处:利用网络有效进行语文学习,避免用手机直接找答案或玩游戏上瘾;摘抄目录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拟题;在观看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可以全面系统了解诗人们的人生境遇、性格特点、所处的社会特点及诗人的思想情感,便于以后触类旁通;通过写评论感想,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感悟,加深对诗人思想追求的领会;据调查学生更乐于做观看欣赏的视频作业,而不愿意刷题式训练。我相信通过聆听康教授的详实又幽默风趣的讲解,学生一定被吸引,一定会被这些圣贤之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所深深的震撼。在一次期中考试前,我说:“因为要备考,有关苏轼的视频阅读作业暂停一周”后,学生们很失望地问道:“啊?为什么呢?”看着学生们的眼神,听着他们带有娇气的发问,我感受到学生是爱上了视频阅读作业,我想我的目的已然达到。虽然说是暂停此项作业,但有学生还是会默默关注此类视频的。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近些年传统文化热已悄然兴起,网络电视上不断有一些有关宣传、弘扬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综艺纪录片。如《感动中国人物》《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本色》等。我想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资源,向学生推荐各种综艺纪录片。
在上刘禹锡《陋室铭》之前,我就要求学生收看《经典咏流传》第5期,并跟随黄绮珊唱熟《陋室铭》,学生兴致很高,纷纷主动预习,反复吟唱,等到上课时师生齐唱《陋室铭》导入新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我也会布置学生观看央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观看选手们的表现,试试自己能背几句诗,了解其中“飞花令”环节的要求及特点,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在上诗词课时,我会根据诗词特点设计“飞花令”活动,提前布置学生围绕某一个字积累相关的诗句,在课堂上大显身手,比一比看谁积累更多。通过这样的作业和课堂小活动,学生思维更活跃,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课堂气氛很活跃,课堂生成精彩不断。
《梦回繁华》一文是部编本八年级上册一篇自读课文,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当我和学生一起学完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推荐观看央视的一档节目《国家宝藏》,并进行摘抄。这个节目采取真人秀的形式对国家宝藏、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重新演绎,彰显泱泱中华的文化优势。看这样的节目可以唤醒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让这些看似遥远的文化充满现代性的认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语文学习的布置不能仅局限于课内、固守于书本,语文学习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只要坚持以教材为主,坚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中心,坚持构建学生的语文知识网络的原则,坚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原则,就应该大胆打破单一的刷题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利用网络等媒体进行语文课外作业的有效拓展,多方面多角度汲取各种营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