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都市大邑县人社局紧紧围绕“稳、增、转、送”做文章,采取以点织面的举措,有效稳定了重点群体就业,确保了全县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稳定企业有“底气”。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按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给予稳岗补贴,对中小微企业提高至100%,通过系统比对申报条件直接发放。目前享受返还补贴企业达1240 家。
补贴岗位有“地气”。大力开发和新增公益性岗位、就业见习岗位等560 余个,全县有70 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承担就业安置和就业见习,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今年受惠对象已达500 余人次。
舒缓压力有“人气”。执行阶段性社保减、免、缓政策,减轻企业社保负担,促成4万多名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向园区企业回流和集聚。今年,已兑现一般企业稳岗补贴850 余万元,稳定岗位4.98万个,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180 人次共40 多万元,稳住全县14 余万名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岗位基本盘。
政策入户“扶君上马”。开展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宣传,鼓励其开展各类形式的灵活创业就业,全县形成活跃于早晚市的市场主体30 多个。
资金扶持“再送一程”。将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纳入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范围,连续两年降低创业担保贷款条件,将个体创业贷款上限提至20万元,农民工创业补贴提至1万元,小微企业保持最高300万元的贷款额度,给予2年的全免或减半贴息支持以及贷款展期服务。近三年,帮扶农民工和大学生创办个体工商户或小微企业80 余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过2000万元,发放创业奖励补贴140余人。
典型示范“明灯引路”。引导鼓励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参加国家和省市创业培训讲师、创业技能大赛。邀请有创业意愿的对象参观创业孵化园,免费对其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指导和导师帮带。每年公开评选“创业之星”“创业技能之星”各10 名,以创业带动乡村旅游、匠人聚落和非遗文化等10 余个产业聚集,带动新增就业岗位3000 余个。
围绕产业发展来“培”。鼓励培训机构对接本地产业,广聚师资和教学资源,依托6 个代表性行业工作室,开设智能制造、文旅文博、康养运动等10 余个新型专业。
结合个性发展来“育”。引导劳动者结合自身实际通过重点群体培训、岗前培训等10 余种方式提升职业技能,对培训合格并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分别给予1000—6000元不等的补贴或奖励。每年助力超过1500 名农民工和大学生实现职业提升和岗位提档。
立足社会发展来“训”。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力宣传国家职业技能新目录和输入地职业需求导向,引导重点群体通过自主选择社会培训实现转岗。今年拓展到50余个培训专业,向重点群体发放职业(技术)技能补贴300 多万元。
搭建求职平台“找准路子”。大力开展“春风行”“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动,保障每季度有招聘专场主题,每月有就业巡回服务,持续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行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重点群体的就业供需网。同时举办现场大型招聘10场,进镇入村巡回招聘20 余场。
完善实名服务“开对方子”。建立镇、村、组三级网格,实行城乡劳动力实名制就业登记服务,全县147 个村(社区)负责辖区内的就业失业登记,每季度动态跟踪更新。对未就业的实施3 次岗位推荐和1 次就业跟踪的“3+1”“一对一”实名服务,推荐成功匹配率达90%以上,就业实名动态更新达20 多万人次,解决3000 多人次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
动态推送信息“打响牌子”。做好以官网官微和服务窗口为主体、社会自媒体为补充的信息发布方式,与企业、产业园等全县1.1万余家用工主体建立招聘资源联盟,与三级就业站所、行业协会、媒体平台等300 多个服务主体建立信息发布联盟,与本县驻京、驻深和驻藏机构建立劳务资源联盟,通过官网、公众号等方式推送2000 余家企业用工岗位3万余个,在线浏览求职人数超4万人次,促进本地重点群体实现就近就业1.5万人,转移输出就业17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