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云
近年来,成都崇州市通过党委政府主导、产业带动、创业驱动、培训提能等举措,扎实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
党委政府主导。崇州市委市政府出台返乡创业优惠和扶持政策,通过党建活动引领,以点带面形成人才虹吸效应。截至目前,共吸引返乡创业人员23 人,创办企业26 家,投入资金6700 余万元。
产业发展带动。依托崇州主导产业拓展企业用工需求,全年提供就业岗位保持在10万个以上。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就业,形成了多群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创业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工商注册农民合作社734 个、家庭农场834 个,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
创业扶持驱动。在白头、廖家镇开展本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镇街)建设工作,推动职业院校、农业合作社创建各类创业培训基地,先后建成农民工创业培训基地4 个。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先后推荐176 名创业者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共发放贷款1931万元,创业经营主体吸纳和带动农民工就业900 余人。
技能培训提能。加大培训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和培训质量监控体系;采取“实训基地+技工院校+企业+大师工作室”的模式分类分层级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搭建技能人才联盟平台;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2016年以来,累计培养各类技能人才1.3万余人,其中农民工1954 人。
公共服务搭台。充分利用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保障系统,通过常规和专场招聘会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搭建企业与求职者信息同步共享平台。4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招聘会650 余场,服务企业7000 余家次,服务求职人员10.5万人次,推荐成功入职4.1万人,其中农民工近2.8万人。在疫情期间积极开展农民工健康体检和出行服务,为5.3万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其中农民工3.73万人。
先进典型引领。支持和宣传创业典型,营造农民工创业氛围,激励引领敢于拼搏、勇于创业的社会风尚。先后表彰了25 名创业明星,并推荐2 人分别成为成都市、四川省劳动模范人选。通过身边先进典型引领,有效带动了全市1200 余名农民工创业就业。
权益维护保障。坚持劳动保障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严格落实多部门联动、用工实名制、欠薪黑名单等制度,积极构建举报投诉工作平台,及时发现问题苗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16年至今,受理劳资纠纷案共计736 件次,追发农民工工资等待遇3650 余万元,涉及农民工4300 余人。
一是就业方式较灵活,合法权益难保障。经调查,崇州市73.2%的农民工以临时性、季节性、非全日制的务工方式进行灵活就业,劳动关系不稳定,易出现工伤和劳务纠纷。二是供需信息不通畅,求职渠道较单一。大部分农民工网络求职意识不强,不会在网上操作,找不到求职渠道或求职失败。目前崇州市网络招聘农民工求职成功率仅为17.2%。三是就业技能水平低,公平机会难获得。崇州市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中农民工只占14.6%。由于文化和技能水平的原因,造成农民工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就业待遇。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健全完善和谐劳动关系体制机制,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完善劳动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畅通和规范劳动者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强化劳动关系矛盾监测预警,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风险隐患监测排查和预警处置。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裁衔接、裁审衔接机制和多方联动调解仲裁工作机制,提升办案效能。刚性执行治欠保支“六大机制”,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行为。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库,提高农民工创业成功率。积极鼓励、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促进农民工输出与回流创业的良性互动。尊重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权利,保护其合法权益。
用好用活服务平台,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健全完善现有农民工服务平台,加强基层平台工作人员业务指导和培训。利用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开展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提高农民工线上招聘知晓度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