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界定的初步思考

2020-02-23 01:30刘益令
史志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文化

刘益令

(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太原 03000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和核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有深刻的历史意蕴,又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全面系统研究黄河文化,对黄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价值作出科学界定,是极其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一、黄河文化研究基本状况

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文化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之后渐成体系,中共十八大之后蓬勃发展。

(一)有关黄河的著作

较具影响的著作有:岑仲勉《黄河变迁史》(1957年人民出版社)、谭其骧《黄河史论丛》(198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水利学会《黄河水利史论丛》(1987年陕西科技出版社)、侯仁之《黄河文化》(1994年华艺出版社)、王珽《黄河故道考辨》(1995年华东理工大出版社)、《黄河文化百科全书》(2000年四川辞书出版社)、王星光《黄河与科技文明》(2000年黄河水利出版社)、李学勤、徐志军《黄河文化史》(2003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张华侨、王健《中国黄河调查》(200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鲁枢元《黄河史》(200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王明德《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2008年巴蜀出版社)、辛德勇《黄河史话》(2011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美〕比尔·波德《黄河之旅》(2012年南海出版公司)、程遂营《黄河上的古都》(中国财经出版社)、侯全亮、李肖强、郑胜利《黄河400问》(2016年黄河水利出版社)、宋瑞、金准等《“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2017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美〕戴维·艾伦·佩兹《黄河之水:蜿蜒中的现代中国》(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陈梧桐、陈名杰《万里入胸怀——黄河史传》(2019年华东师大出版社)、陈启文《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2019年安徽文艺出版社)。此外,涉及到黄河文化或与黄河文研究关系密切的有《中华文化通志》(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袁行霈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2013年中华书局)。

其中,岑仲勉《黄河变迁史》、谭其骧《黄河史论丛》、侯仁之《黄河文化》堪称奠基之作。《黄河变迁史》受到李约瑟等海外学者高度重视,而国内一些学者也把它列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必读参考书之一[1]张继海.《黄河迹迁史》与岑仲勉的经世思想.中国图书评论,2005.。李学勤、徐志军《黄河文化史》“从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多层次探索了黄河文化孕育、发生、发展、繁荣鼎盛及转移的历史进程”[2]李学勤,徐志军.黄河文化史.全国新书目,2003,(9).。陈梧桐、陈名杰《万里入胸怀——黄河史传》“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综合运用历史、地理、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全面叙述黄河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3]陈梧桐,陈名杰.万里入胸怀——黄河史传.历史教学问题,2019,(3).。

(二)黄河文化研究的论文

从20世纪90年代迄今,有关黄河文化的研究的论文或文章的近300篇。20世纪90年代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有限;21世纪初,黄河文化研究有一定发展,文章数量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讲话后,黄河文化研究空前繁荣,近一两年文章数量即达100余篇。

20世纪90年代,李振宏、周雁的《黄河文化论纲》在黄河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贡献。文章从何谓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特色、黄河文化的历史发展期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黄河的定义,归纳出黄河文化起源早、成熟快,政治色彩鲜明,强大的同化力三个特色,为黄河文化发展划分出发展时期、成熟时期、鼎盛时期、迟滞与衰落时期四个阶段[4]李振宏,周雁.黄河文化论纲.史学月刊,1997,(11)。。

21世纪,山东师范大学曲丽丽《黄河文明之近代转型》(2014年4月)是这一时期较具代表性的论文。研究者从黄河改道与社会文明生态、传统黄河崇拜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考察、抗日战争与黄河、传统黄河文明观念的近代演进与变异、近代黄河研究等多个视角对近代黄河文明作出系统梳理。虽然研究焦点在近代,但对黄河文化诸多基本问题也给出较为明晰的解答。

近几年,黄河文化研究文章不仅数量激增,而且研究的深入程度也日益提升。盖永霞认为黄河文化有四个特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兼容并蓄、博采众长。”[5]盖永霞.开放交流的黄河文化综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5.徐光春对黄河文化和炎黄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黄河文化和炎黄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把握和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的关键点作出精辟的论证。他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农耕文化是它的主脉,天人文化是它的灵魂,伦理文化是它的基础,创新文化是它的本色,儒家文化是它的轴心。”[6]徐光春.谈谈黄河文化与炎黄文化.河南日报,2018-8-18.此外,李立新《深刻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9.21)也对系统了解和研究黄河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黄河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术活动

专业研究机构有河南大学黄河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滨州学院)、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大数据)中心、陕西省黄河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山西师范大学黄河民俗文化研究所。社会团体除全国性的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1994)外,还有山东省黄河文化研究院、河南省黄河文化研究院、甘肃省黄河文化研究会、山西省黄河文化学会等。

全国性规模大、影响较广的学术活动有河南省社科联、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院、中国黄河文化研中心举办的“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黄河论坛”。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社科院等主办的“中华源·黄河魂——2020河洛文化研讨会”。河南大学、中国地理学会、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黄河学高层论坛”(至2016.11已举办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政府主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由国家方志馆、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承办的“黄河文化论坛”。

二、黄河文化的定义、界限和主要元素

(一)黄河文化的定义

学术界对黄河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结论。综合诸家学说,结合个人思考,我认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千百年来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等文化元素的总和。

(二)黄河文化的自然与行政界限

从自然条件上讲,凡在黄河流域和黄河支流覆盖的区域中的文化都属于黄河文化。主要包括:青海的湟水、四川的白河、黑河,甘肃的洮河,宁夏的清水河,内蒙古的大黑河、窟野河,山西的汾河、沁河,陕西的无定河、渭河,河南的洛河、金堤河,山东的大汶河。从地理和行政区划上讲,主要分布于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此外,还应包括历史上黄河曾经流经的河北、天津、江苏、安徽。

(三)黄河文化的主要元素

黄河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文化类别上看主要包括政治、哲学、军事、历史、文学、艺术、民族、宗教、民俗等;从文化形态上看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域性上看主要包括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此外,还有以延安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焦玉禄精神和革命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三、黄河文化的定位价值和特点

(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和核心

1.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着古人类文化遗存。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80多万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20万至18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20至12万年前的河北许家窑文化、10万至5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3万8千年至3万4千年前宁夏“水洞沟遗址”;旧石器时代的河南仰韶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陕西羊坡遗址、山东河南陕西“龙山文化”[1]参见文园.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化石.1995.4.。

2.黄河流域是中华人文始祖“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主要孕育地和活动区域。沿黄九省区现存大量关于“三皇”“五帝”的遗址,各地地方志中对此也多有记载。

3.黄河流域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中心和中华文明中心。安阳、郑州、洛阳、开封、西安、咸阳长期以来都是王朝都邑,与此相关联的文化成果也十分丰富。

4.黄河流域孕育了儒、道、法、墨、兵、阴阳等传统思想文化。

5.黄河流域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主体的中国科技文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诞生在黄河流域。此外,在陶瓷烧造、青铜铸造、建筑营造、中医中药、传统工艺方面成就也十分显著。

6.黄河流域孕育了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表现形式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7.黄河流域创造中华民族内部联系的基本工具汉字。“居住在大河上下、大江南北,操着不同方言的人们都可借助这种统一的文字体系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拥有共同的精神追求。”[1]牛建强,姬明明.源远流长:黄河文化概说.黄河日报,2017-7-11.

8.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古代诸多基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制度。政治上有世袭制、禅让制、分封制、郡县制,经济上有井田制、均田制,教育上有科举制,文化上有礼乐制。

(二)黄河文化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融炉。

1.黄河文化是农耕文化基础成长起来的文化,粟、黍、稻、麦、菽五谷的培育,耒、耜、犁、锄、镢、镰等农具的发明,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的运用,农耕制度、水利灌溉的成熟,几千年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

2.黄河文化在与少数民族和游牧文化交融过程中逐步丰富起和成熟,匈奴、鲜卑、羯、底、羌,吐谷浑、契丹、女真、蒙古族、藏族、回族、满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化都融入到黄河文化的宏大体系之中。

3.黄河文化既有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又以博大胸襟吸收外来佛教、伊斯兰教,并在黄河流域发扬光大。

(三)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各具特点、互相交融的地域文化的荟萃。

1.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河套文化。

2.黄河中游的秦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

3.黄河下游的齐鲁文化。

(四)黄河文化的思想核心和特点

黄河文化的思想核心是: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魂魄,注重人伦、忠恕宽仁的伦理价值。

(五)黄河文化的特点是:

安作璋、王克奇认为黄河文化“从经济上看——典型的农业文化,从政治上看——正统性,从文化上看——包容性强”[2]安作璋,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文史哲,1992,(6).。李振纲把黄河文化的特点概括为:“起源早、成熟快、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3]李振纲.黄河文化论纲.史学月刊,1997,(11).综合各家学说,笔者认为黄河文化有如下四个特点:①源远流长。黄河文化从180万年前西侯度点亮人类第一把火,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赓续有序,绵延不绝。②内涵多元。黄河文化既有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精神层面的元素,又有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制度层的元素,还有考古遗存、古代建筑、典章文献等器物层面的元素。③博大包容。黄河文化既有自身的众多文化禀赋,又吸纳融合草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来宗教文化,形成宏大的文化体系。④生命持久。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古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古文明虽然雄极一时,但随着时间推移都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只有以黄河文明为中心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长盛不衰。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谁远谁近?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