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荷,沈学善,梁 晓,李华鹏*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马铃薯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山区贫困农民口粮保障和扶贫增收的重要作物之一[1-2]。由于山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北川县被四川省农业厅确定为盆周山区马铃薯产业基地核心县和良种繁育基地县[3]。高山有机马铃薯和优质脱毒种薯是北川县农业支柱产业。但是,北川县长期以米拉、费乌瑞它、川芋56等为代表的老品种为主推品种[4],特别是高海拔山区乡镇的大量种植农户仍采用自留老品种,品种退化,品质变劣,晚疫病抗性差,种植品种单一问题突出。为改变北川县马铃薯种植品种现状,课题组分别从省内主要育种单位引进中晚熟品种12个,在北川县擂鼓镇开展品种比较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
供试新品种12个:川芋22、川芋23、川芋63、川芋64、川凉芋15、川凉芋16、蓉芋7号、西芋7号、西芋8号、达芋4号、达芋6号、南马铃薯1号。以米拉为对照。
试验于2018年2月28日至7月6日在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河道村进行,海拔1080m,土壤为沙壤土,弱酸性,肥力中等,土地平整,前茬作物为玉米。
随机区试试验设计,小区面积2.4m×5.0m,3次重复。每小区4垄,垄距60cm,垄作单行播种,净作,种植密度60000株/hm2。2018年2月28日播种,7月22日收获。选用30g左右的整薯播种,播前催芽,播种时基施复合肥(N∶P2O5∶K2O=17∶17∶17)1500kg/hm2。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田。
记录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播种、出苗、成熟、收获时间,计算生育期。调查植株性状,包括出苗率、株高、单株主茎数、茎色、叶色、花色。调查薯块性状,包括薯型、皮色、肉色、单株薯块重。在收获期测定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和淀粉含量。
采用DPS 14.5统计软件计算与分析试验数据。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生育期在51~94d。其中,蓉芋7号和南马铃薯1号的生育期短于米拉,为早熟品种;达芋4号生育期最长,为晚熟品种;其余品种均为中晚熟品种。
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平均出苗率为92.05%,变幅为82.9%~97.5%;平均株高为67.77cm,变幅为41~89cm;平均单株主茎数为4.37个,变幅为3.3~6.9个。川凉芋16的花色为紫色,川芋22和蓉芋7号花色为浅紫色,其余品种花色均为白色。
由表2可以看出,参试品种的薯形以椭圆形和长椭圆形为主,其中川芋23和川凉芋15为圆形,川
表1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物候期和植株形态特征
表2 不同马铃薯品种块茎特征
凉芋16和南马铃薯1号为短椭圆形。参试品种的薯皮和薯肉颜色以浅黄和中等黄为主,其中川凉芋15和西芋7号薯肉颜色为白色。川凉芋15、西芋8号和米拉的芽眼较深,其余品种的芽眼均较浅。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平均单株块茎重为373.64g/株,变幅为196.7~596.0g/株。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平均产量为20136.46kg/hm2,变幅为10623.00~29650.50kg/hm2。其中,西芋7号产量最高,达29650.5kg/hm2,较对照增产120.44%;川凉芋15、川凉芋16和达芋4号次之,较对照增产91.45%~92.18%;川芋22、川芋23、川芋63、川芋64、西芋8号和达芋6号再次之,较对照增产29.73%~75.28%;南马铃薯1号和蓉芋7号产量最低,较对照分别减产21.02%和10.59%。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平均商品薯率为82.67%,变幅为68.8%~96.4%;平均淀粉含量为13.09%,变幅为10.9%~15.9%。其中,产量较高的西芋7号、川凉芋15和达芋4号的商品薯率、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
表3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产量、商品薯率和淀粉含量
马铃薯产量受遗传基础、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品种选择是马铃薯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品种优劣在生产上起着关键作用,选择适合本生态区域且综合性状好的优质品种对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意义重大[5-6]。通过在北川县开展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观察各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收获时测定产量和商品薯率、淀粉含量,结果表明,西芋7号为中晚熟品种,黄皮白肉,芽眼浅,商品薯率和淀粉含量高,鲜薯产量最高,达29650kg/hm2;达芋4号为晚熟品种,黄皮黄心,芽眼中等,商品薯率和淀粉含量较高,鲜薯产量25750kg/hm2;川凉芋15为中晚熟品种,黄皮白肉,芽眼深,商品薯率和淀粉含量最高,鲜薯产量25825kg/hm2。西芋7号、达芋4号和川凉芋15这3个品种可作为优良品种在北川县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