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犹如一股清流涌进幼教大家庭,为幼教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有热情、有想法、有使不完的干劲,却也存在缺乏耐心、处事不冷静等问题。作为管理者应该怎样助力和引导,才能让这样一群“大孩子”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绚丽绽放。发生在我园“90后”年轻教师身上的真实案例,引发了我对“90后”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早晨,小凯的爸爸送孩子来园,刚进活动室的门就沉着脸问班上的老师:“昨天是哪位老师说我家孩子鼻子流血是自己抠的?明明就是被小朋友打伤的,老师也会说谎啊!”听见小凯爸爸说的话,班上的一位年轻教师立马低下头躲到了一边,另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赶忙迎上去笑着说:“小凯爸爸你别急,孩子现在怎么样了?”这位爸爸不依不饶地说:“老师这样做是有问题的!”面对“一触即发”的状态,老教师连忙说:“小凯爸爸,我需要对这件事进行了解,我现在没有发言权,请你相信我,我了解清楚后一定给你答复。”送走小凯爸爸后,老教师细致了解了事情的整个过程。原来是昨天午睡时,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午睡值班经验,在照顾其他孩子入睡时,没有及时注意到小凯和另一个孩子打闹,小凱的鼻子被打出了血,但年轻教师却隐瞒了这一情况,和家长、老教师都说是小凯自己抠鼻子造成的。老教师了解后,带着年轻教师采取主动道歉、电话沟通、上门看望等多种方式,最终取得了家长的谅解。
(一)事件中的年轻教师
1.失察在先。由于缺乏组织和管理能力,造成在午睡时,看护了这边的孩子,另一边的孩子打闹起来却没有及时察觉并加以制止,造成小凯的鼻子被打出了血。
2.处置草率。在发现小凯鼻子出血后,急于息事宁人,匆匆处理好流血的鼻子,便照顾孩子们睡下。午睡起床后,也没有对这两个孩子进行安抚、询问和教育。
3.隐瞒实情。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年轻教师没有和家长如实反应事情的经过,抱着只要自己不说,没人会知道的侥幸心理。
4.不敢面对。当家长来问责的时候,年轻教师只能依赖班级另一位老教师来处理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对自己在此事件中的种种问题认识不清。
(二)事件中的老教师
1.平抚不满情绪。老教师深知当家长正在气头上,说什么都没有用,利用对“情况不了解,需要时间将事情了解清楚”这一方式,巧妙避开了与家长的针锋相对,为更好地解决问题赢得时间。
2.对内加强教育。送走家长后,老教师没有一味地抱怨和指责,而是及时跟年轻教师了解事实,一起分析引发矛盾的根源,明确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同时也身体力行地将正确的处理方式传授给年轻教师。
3.对外化解矛盾。通过多次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登门向家长和孩子诚恳道歉等方式,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以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使矛盾最终得到了化解。
整个事件中,“90后”年轻教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表现是手足无措的、不成熟的,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年轻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呢?
(一)认清自己,学会做人
看清别人,认清自己,认真做人,方能智慧一生。年轻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首先要学习别人的做法,用心观察老教师是如何与孩子交往,如何与家长沟通的,遇到问题又是如何处理的。其次是要去感悟思考,老教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应该怎么做,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遇事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应该实事求是面对问题,通过真诚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这才是做好教师的根本。
(二)巧妙处理,掌握方法
上述案例只是幼儿园众多事件中的一个,如果没有老教师的冷静处置和多方协调,很可能会使家长对班级教师乃至幼儿园的工作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引发一连串不良影响。因此,年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多了解、积累、总结、掌握一些有效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正如老教师运用的“避开锋芒”“争取时间”“等冷静后再面谈”“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等方法,这些都是事情能得到圆满解决的关键所在。
(三)用心交流,以诚待人
北宋理学家程颐曾说过:“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幼儿园、班级、家长、教师之间正是通过这样的信任维系着彼此的关系,如果因为某些事情打破了这种信任,很多工作就无法有效开展。在上述案例中,老教师本着平等、尊重、合作的态度,通过真诚的道歉,设身处地为家长、孩子着想,不厌其烦的解释沟通,才赢得了家长的理解,重新建立了相互信任、良好的家园关系。
(四)建立个案,不断反思
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棘手事件、突发事件、难以解决的困难、与特殊孩子的互动等,以案例、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处理,积累与孩子互动的策略,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与同伴合作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踏实、稳健。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经历风雨,只要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边摸索、边反思、边感悟、边前行,相信“90后”的年轻教师也一定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彩虹。
(责任编辑:牛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