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为镜 培养生物学“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

2020-02-22 22:36廖新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3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

【摘 要】自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举止。反思疫情,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遵守社会秩序、热爱祖国的情怀、珍惜生命,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

2020年新春时节,我国发生了突如其来的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与每个人树立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理性的心态息息相关。

作为科学学科之一的生物学,其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1]。以疫情为镜,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遵守社会秩序、健康生活等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具有明显的独特优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责无旁贷的。

一、崇尚科学,理性科学的应对态度

在全国各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和新冠疫情相关的网络谣言。犹如,盐水漱口、吃抗生素、喝板蓝根、熏醋、戴橘子皮可以预防病毒,开暖气或空调能杀死新型冠状病毒,抽烟、喝酒可以增强预防病毒能力到“放鞭炮能够消除带毒气溶胶”等等。这些没有事实根据或凭空捏造的子虚乌有的、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极易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不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让公众难辨真伪,同时还扰乱了社会生活,给群众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困扰,影响人们的防疫行为习惯,也干扰了防疫抗疫工作大局。有些网民不经核实,将不实信息加以编造传播,不仅给他人带来困扰,同时也使自己身陷囹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社会热点,也属于生物学社会议题。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涵盖了许多与病毒相关的知识。例如,人教版新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介绍了病毒的宿主来源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人教版新版《生物学·必修1、细胞与分子》介绍了病毒的结构组成和模式图;人教版新版《生物学·选修1、稳态与调节》第四章“免疫调节”介绍了病毒的传播途径、侵染过程、人体的免疫过程;在《选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第3章“基因工程”的内容介绍检测诊断病毒是利用实时荣光量逆转录聚全酶链反应(RT-PCR)技术等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之一,要求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运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解决实际问题[2]。生物课堂是构建科学传播的公共场域,在抵制谣言、击破谣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在生物学课堂里教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认识误区,不能用“向己心”的心态违背科学原理,应该在科学知识的习得中培养科学素养。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树立造福人类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的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相关知识,尝试解决有关问题。面对科学谣言时,学生要及时告诫家人、朋友,还可以通过展报、微信、讲座等形式劝导,除了可以在自己的微信群、朋友圈进行说明外,也可在学校、社区、街道等场所进行宣传。及时分享专业书籍和专业网站,并进行评论、转发,让科学传播得以在传者与受者间积极互动,让一些文字、图片、视频等高度结合视像化信息得以推广,最终让科学传播更生动易懂。

二、遵守社会秩序,不损害他人的权益

当前全球病毒蔓延肆疟,其实疫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在疫情暴发后,违反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拒不执行卫生防疫机构规定的预防措施。疫情发生以来,城里乡下、大街小巷每天都有提醒人们要少出门、无事不出门、不聚集,出门必须佩戴口罩,要如实报告自己的旅行史、接触史等等,但是有的人总是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行我素、置若罔闻,以致接触性传染、聚集性感染事例频频发生。有些人为了寻求刺激或者发泄不满,向公众、电梯、超市商品甚至医务和警务工作人员吐痰、吐口水,还有一些人拒不配合疫情防控,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进入公共场所且不听劝阻,辱骂殴打工作人员。这些“不文明”行为举止在全国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增加了疫情隐患,加剧了恐慌气氛,甚至妨害疫情防控,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影响了疫情防控大局。

不文明行为不仅缺乏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德心,更有可能因此涉嫌违法犯罪。在特殊时期,提高国民素质也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手段。高中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培养学生成为一位有社会责任的合格公民,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生物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3]。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利益相关者,没有旁观者,个体防控到不到位直接关系战疫全局,配合管控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义务,对自己负责就是对他人负责。国家采取对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就是保护易感人群的强有力措施;出门佩戴口罩、勤洗手、消毒等就是切断病原体传播径的有效手段,也是养成文明健康生活的好习惯。我们要充分运用媒体公益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增强学生的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了解;教育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防控技能。只有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下解决真实性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成长为一个诚信守法的合格公民。

三、培养热爱生命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根据《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主要寄生于蝙蝠的动物源性病毒[4]。新冠肺炎的爆发与有些人热衷于食用各种野生动物而起。“和氣致祥,乖气致戾”,疫情因人心之乖而致,同样也要人心之“和”来化解。这“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去除人欲之私,代以仁爱友善,既是载物之德,也是远祸之道。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例如在《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知道各类病毒的生存需要宿主,它的自然宿主不只是蝙蝠。病毒的目的是找到一个最佳寄主并与之共生,而不是杀死它。蝙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它们中多数种类是夜行性昆虫的主要捕食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有一些种类对于帮助植物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组成成分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自然,促进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敬畏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物,就是敬畏人类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岁月静好,生生不息。

教育的模样应该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的模样。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整合[5]。核心素养不仅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求” [6]。教师应鼓励学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关注并参与的社会议题讨论和决策,辨别是非。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树立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四、热爱祖国的情怀

习近平主席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他还说,沒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广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高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爱国主义的方式有很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举国上下捐物、捐钱,我们身边就有太多感人的故事,涌现了一批批新时期的英雄。例如,传染病专家钟南山和李兰娟、身患渐冻症双腿略为僵直却铿锵向前的张定宇、最早的报警者之一李文亮、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的“肝胆相照”张伯礼、倒在防控疫情一线的村支书黄汉明、“疫情不散,婚期延迟”的彭银华医生、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民警察陈俊帆、闻令即动紧急奔赴武汉刻苦攻关的陈薇、每天坚持写“武汉日记 ”的良心作家方方,等等,这样响亮的名字不胜枚举。“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他们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的危机面前,怀着热忱的赤子之心,在自各的人生答卷上写下了“热爱”和“忠诚”,点亮胜利的希望,祖国山河才得以无恙。

病毒终将败退,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但中华民族正处在外扰内患的时刻,西方国家一些国家恶意诽谤中国,信口雌黄、居心叵测,指责“武汉封城是侵犯人权”,“隔离给人民的生活和自由带来了巨大损失”,行尽造谣中伤之能事,试图扰乱视听、患惑人心。他们甚至公然在各种媒体和国际交际场合上使用“亚洲病夫”“中国病毒”等侮辱性、标签化的用语抹黑中国。疫情在其国家爆发后又不断甩祸中国,用各种伎俩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鼓励学生要做善良正直的人,踊跃参与其中直接体验和感受。时刻拥有一颗中国心、怀有一份中国情,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学好生物学,求知进取,在爱与责任中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材,造就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终身的希望和动力,将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无论生活在哪里,都要有担当,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这就是教育的职责,也是生物学教师的担当。

中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创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新主人。反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生物学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把学生培养成坚定科学立场,诚实、守法、有担当、有责任、爱国的合格公民,对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4]闫白洋.以COVID-19为主题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20(5)7-8.

[5]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养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8-18.

[6]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养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3.

作者简介:

廖新梅,男,本科学历,2003年大学本科毕业,从教十七年,胜任高中循环教学,发表多篇省级论文,教学业绩显著。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琴江中学)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经济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