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品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思考

2020-02-22 03:31罗星欣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4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资本论

罗星欣

【摘 要】在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构建中,商品作为其讨论的逻辑开端,可以说商品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的切入点。只有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起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为分析《资本论》创作中以商品为起点从而转向资本逻辑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资本论》;逻辑起点;商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学界对于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是在关于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还是“货币”的问题上仍有一定的疑惑。逻辑起点关系到整体的把握,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资本论》有深刻意义。

一、什么是《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的资本章,马克思论述了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变,而这正是生产过程对流通过程的规定。伴随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这一过程中,工人丧失了他的生产资料,他除了自己的劳动力没有任何是可以出卖的。而也正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条件的形成,货币转化为资本得以可能。但是在这一交换过程中资本家获得了超出他的预付资本的部分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工人与资本家的交换并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换。实际上,在资本与劳动的交换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两次交换,第一次是流通领域的平等交换,第二次是生产领域的不平等交换,用资本换来的是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因此,资本家在交换中通过货币购买的劳动力,所获得的并不仅仅是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还获得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增值的部分价值。马克思在此给资本下了一個定义,“在流通中并通过流通保存自己,并且使自己永存的交换价值。”[1]换句话说,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而其中能够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要素就是劳动力商品。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与压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同样也是从分析商品这一最简单的概念出发,揭示了商品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二重属性。从而一步一步的分析出货币的产生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构建都是从商品这一简单的范畴出发,进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结构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商品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二、《资本论》逻辑起点的确定

由上可知,无论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都是以商品作为理论的逻辑起点的。那么,马克思是如何确定商品作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呢?第一,马克思是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资本论》方法来确定商品作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的。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部分的第三节《<资本论>的方法》中提出了两条道路的区分。“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2]第二,在《资本论》第二版中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3]这说明,两条道路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首先我们要大量的掌握材料,对事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进而将这个抽象概念在现实中具体的再现出来,使其成为一种理论具体。正是从这种方法出发,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丰富的商品,将其抽象为商品的一般概念,进而分析出商品具有的二重属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货币的产生及回避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此外,以商品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体现了马克思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在现实的历史发展中,首先出现的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在随后的商品交换的扩大过程中,为了方便交换,产生了货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货币又转化成了资本。另一方面,在概念的逻辑进程中,首先是作为简单范畴的商品,然后进一步发展出货币、资本等复杂范畴。其次,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认为要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结构要从商品出发。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作为资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形式”是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切入点。从商品这个简单概念出发,我门可以发现货币甚至是资本产生的根源所在,进而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从而为扬弃资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找到科学的方法和路径。而且,在《1857-1857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把经济范畴按他们在历史上期决定作用的先后顺序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秩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4]正是基于这一原则,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中,资本、雇佣劳动、剩余价值等诸要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商品是表现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第一经济范畴”。所以马克思在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时,通过商品来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结构。最后,马克思区别于古典《资本论》家的逻辑起点,而将商品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特征,进而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而非古典《资本论》家眼中的永恒的自然状态。

三、《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合理性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整个思考是有特定的历史性,即面对的是资产阶级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并且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资本论》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家一般劳动等抽象概念的批判,确立了自己的《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商品。但商品作为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起点的合理性何在?这种合理性是否就能证明马克思选取商品作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必然性?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此时的劳动产品只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因此这时的劳动产品并不是财富,而是生存的必需品。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有了剩余的劳动产品,这才出现了产生商品的可能。之所以说出现产生商品的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偶然的产品剩余并不能实现交换。而只有普遍的产品剩余,才能出现商品交换。而商品在这种普遍的交换中才产生了有别于商品本身交换价值。在此基础上,货币作为资本的历史前提才能得以产生。因此,马克思将商品作为其《资本论》开端的一个合理之处,就在于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历史前提,商品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在今天表现出庞大财富堆积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结构的开端。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劳动产品的普遍剩余,劳动产品只能作为满足自我需求的劳动结果而存在。从商品的产生,再到商品转化为货币,进而产生资本这一过程,实质上表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商品出发,追溯商品的史前形式,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揭开资本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进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资本论
“历史性解读”视野下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论《资本论》立论基础的逻辑缺陷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