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双循环的关键突破口

2020-02-22 03:24宋清辉
中国商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循环消费者人才

宋清辉

“大循环”“双循环”已然成为高频经济词汇,从当前的发展背景来看,这两个词将如同“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词汇一样,助推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动与我国友好往来的其他经济体的整体性繁荣。

如何在双循环中发挥作用

对于老百姓而言,循环受阻的最大表现,就是无法购买到意向商品。由于产业停滞、企业停工,原本能够正常供应的商品出现断供,原本供给均衡的商品隨之转变为供不应求,价格也快速上涨。同时又因为企业停工,无法盈利的困境使得企业无法向员工发放工资,有些撑不住的企业宣布破产。在穷人越多、物价越上涨的环境中,社会越容易不稳定,发展更是会进入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有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彻底控制的时候就支持企业复产复工的原因,不然企业可能由于疫情的原因而普遍破产。

可见,企业在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面积的停滞对区域经济、宏观经济的打击可谓致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年以来国家最高领导人反复强调的问题。做好大循环、双循环,需要每一个个体共同参与,包括企业在内。企业既是各种产业链之间的一环,又是大循环、双循环中的一部分。

企业如何在“双循环”中发挥作用,需要我们从宏观方面来分析。笔者认为,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循环能够起到良性牵引作用,需求将成为投资的指引,投资会成为生产的推动,生产和消费两者相互作用,消费将反映并激发市场的需求。换言之,双循环遵循的前提是“结构性供给侧改革”。

在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为快速复苏而采用的刺激方式只会让发展昙花一现,随后可能会因为供过于求、资源浪费、通货膨胀、债务压力的因素再度承压。实现双循环,不是任意产品、产业都能进入其中,也不是任意要素都能长期循环,只有有效供给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时,才能实现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以及资金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移,以此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笔者认为,企业的双循环需要两方面共同发力,一个是各级地方政府,一个是企业自身。

各级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在国家调控下,对企业做指导、支持性工作。

第一,政府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实力以及创造的社会价值,向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政策便利,如人才激励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行政绿色通道等等,一方面为企业减少负担、增加动能;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分工,为宏观经济增加新动能。

第二,政府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指引企业向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向实施创新升级,通过宏观调控实施整体的合理布局,推进各产业的合理分工,防止各类企业一窝蜂扎入所谓的“风口”,防止盈利可观的产业在“烧钱”的竞争中由盈转亏,避免热钱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损失。

第三,政府在行政及政策上为企业在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方式帮助其渡过难关。例如今年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在生产中遇到困难,各级地方政府都派出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指导部分企业复工复产,为遭遇困难的企业出谋划策、牵线搭桥,帮助众多企业渡过难关。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企业未来还会因海外敌对势力的不平等制裁而受到影响,这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多渠道化解企业风险,为企业的发展撑起保护伞。

五大建言助力企业持续突破

简言之,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自身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例如要持续创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善于开拓市场,要敢于多方合作,不论如何发展,企业要做到的是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尽力贴合市场、服务好消费者。

第一,企业要有新思想、新技术、新血液。经济循环需要企业存活,企业存活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我国对外开放不仅是打开国门,同时还是思想的升华。越是因循守旧、在有发展机会时还满足于现状的企业,后续成长中的压力会逐渐增大。

第二,企业产品要贴合市场,服务消费者。企业存活需要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大方面涉及到产品和销售。我们要做的产品是否有市场,我们要做的产品面对的消费人群是什么样的?这不只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需要企业在消费者群体中调研分析的问题。产品不盲目自大,能够解决消费人群的某项所需,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能够占据某行业一部分较为稳定的市场份额,这类产品才不会让企业做无用功,销售后盈利的资金再投入生产,资金的循环流动会使企业得以正常运营。

第三,企业要敢于研发,做好产品迭代。人们日常使用的产品,很多都在不知不觉中更新换代,例如手机从以往的直板、翻盖变成了触屏,电视从显像管到液晶再到OLED电视,手机中使用的App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功能扩充。敢于研发,创造更多消费者需要的功能,始终保持产品的亮点、保持其在消费者中的新鲜度,不断提升产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自己全球的品牌知名度。

第四,企业要加强企业间合作,构建良性竞争环境。企业的发展不能孤芳自赏,虎视眈眈将同行企业视为敌人,这反而会使自己的发展更加闭塞。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相互交流成功经验,形成产业同盟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这样可以保证行业向好发展,自身也才能因此而受益。

第五,企业要用对人才、善待人才。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生产力,优质人才有助于企业的战略决策,有助于企业的产品研发,有助于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将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通过一系列善意的激励方式善待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上述建言既有企业的发展要点,也是对企业参与双循环的建议。简单来说,就是在政策指引下,企业要做好自己,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以更多的盈利点创造更多的价值,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双循环消费者人才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知识付费消费者
3.15打假
毛遂自荐
二则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