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崇左是一座边陲古城,这里山清水秀,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国的左江河畔。
左江水孕育了千千万万的崇左儿女,它神圣而极具魅力,它用一江之水回馈给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
我,就是在这片依山傍水、常年江风习习的江边长大的。
离我家不出半里,有一个美丽的广场,广场的东南面,有一个半圆形“南津古渡”的拱门。这里原本是个古老渡口,拱门前一条101级青石板的台阶延伸江边,青石板被人们踩踏得光滑透亮,码头寂静清雅,小树、青草、野花顽强地生长在青石板的缝隙间。这里的每一级台阶都传递着崇左600多年的历史文化,诉说着一个个久远的故事。
码头旁边的古宅、古树、古码头,像一位位阅尽人间沧桑的垂暮老者,默默地守候在这里,凝固岁月,沉淀历史,看这世间的风云变幻。
夜幕低垂,我伫立广场的扶栏边,极目远眺,一条1967年从绿野中横空出世的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跃入视线,那气势恢宏的桥身,犹如两只巨大的臂膀横跨两岸,那壮观宽阔的桥面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车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座大桥的建设无论在军事战略及交通方面,还是在促进城市交通商业经济繁荣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派出援助部队前往越南,抗美援越战争的物资就是从这条公路大桥源源不断地运往龙州水口口岸到达越南的。
看大桥卧波,听母亲河哗哗流淌,我看到家乡的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不会在意这个越来越陌生的城市颠覆了我满满当当的童年记忆。此刻,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思,脑海里闪现当年的浮桥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左县城是南宁地区西部各县市的交通枢纽,是往来龙州、大新等县的必经之路。那时,崇左商业中心设在江北太平镇古城内,以中山街为主,四周筑墙,据河为险。许多机关单位和学校都设在江北,汽车站也设在那边,而火车站却建在江南,这样势必割断南北交通往来,而唯一的通道就是靠摆渡过河。居住在江南的人们出行上班买菜都要乘渡船过河。特别是南火车站北汽车站给出远门的人更是带来不便,旅客们一下火车,便心急火燎急匆匆地赶到江边乘渡船过河,再赶乘汽车方能到达目的地。
桥,沟通两岸,连接路,也沟通人。连接与沟通,这就是桥的作用和寓意。
1956年,为了解决南北交通问题。这里架起了一座通往北岸的桥。浮桥结构很简单,桥是用十几条小船做主干道排列成的,船与船之间用粗壮的老木柱连在一起,用最大的“蚂蝗”钉钉得稳稳当当,中间铺上木板,桥面宽约两米左右,板与板之间还露出一条条约两三指宽的缝隙,显然,板面不是很平整。浮桥两岸的上游处分别用大缆绳固定稳住,这就成了简易而牢固的浮桥。浮桥把人们的脚步和旅程串联起来,成了连接和沟通两岸南来北往的人们的便捷之路,也成了左江两岸人民心中一道美丽的彩虹。
浮桥,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
浮桥,流淌着我许多儿时嫩绿的记忆。
那时,尽管生活窘迫,可我们的童年并没有因此而逊色。童真的无暇遮挡了岁月的艰辛,读书的喜悦也冲淡了日子的清贫,我和所有的孩子们一样拥有属于那个年代的共同记忆。每天清晨,我从这儿经过,等风来时,江面散开的水晕,漾起圈圈微波。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地放任自由,好不惬意。如果遇上雨天,更有诗意了,我喜欢大自然中的小雨,这雨水令我着迷,令我倾倒。我贪婪地吮吸着雨的气息,掬一捧江水抚过脸颊,感觉特别清爽。
放学了,调皮的我们肆无忌惮地在桥上嬉闹,你追我逐,大呼小叫,童趣盎然。浮桥在江面上摇摇晃晃,我们的身体也跟着摇晃,那种散发着古老的原汁原味水乡生活的气息让我倍感亲切。浮桥,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走的人多了,浮桥晃荡不定。此时,看船的人就会大骂我们:“你们这帮淘气鬼,明天不让你们过桥,看你们怎么上学?江里有大鱼,若不小心把小脚丫掉进木板的缝隙里,就会被大鱼啃掉。”女生们听了胆战心惊,害怕极了,再也不敢淘气。而我们男生却哈哈大笑,不以为然。第二天,第三天……照样如此。有时,孩子之间也有相互欺哄的,年龄大一点的男生常常吓唬年龄小的女生,他们常会出其不意地大喊:“大鱼上来了!大鱼咬人啦了!”吓得那些小女生拔腿就跑,脸都青了。
有桥的地方就有爱情。浮桥,仿佛天上的鹊桥,流传着许多美好的爱情故事。每逢“三月三”和“歌蔢”(对歌)节,南北两岸的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涌聚广场,古榕树下,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取乐的场景热闹非凡,风趣撩人,不知演绎了多少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
浮桥,连接着我的上学之路,连接着我的读书岁月,对它我有着至深的情感。它成了我和故乡独处时的密语,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我与浮桥相伴,我从此岸到达彼岸,又从彼岸回到此岸,走在欢乐的童年里,走在读书的喜悦中……
然而,随着一场浩劫的到来,我的脚步停顿了,紧接着,校园荒芜了,朗朗的读书声烟消云散,一切都停滞不前。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打碎了我的读书梦,心中的理想化为乌有。而我的学业从这条浮桥开始,也在这条浮桥结束。这一别,整整十年,美好的读书时光随左江水流逝了,心中不觉隐隐作痛,永远有一抹挥之不去的悲痛与失落,包括那份惆怅……
时光飞逝, 日月如梭。
随着全国各地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1989年,第二座钢筋水泥的“太平大桥”如期通车,与“公路大桥”遥相呼应,把崇左河东河西贯通起来,给城市交通与人们带来了便捷。
浮桥,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
为了建设桂西南的交通枢纽,2008年第三座“左江大桥”飞架南北,参大大方便了工厂企业运输大型建材和糖厂运送甘蔗,为崇左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崇左是广西甘蔗的主产地,被誉为“中国糖都”。
短短数年间,这里就建起了3座大桥。特别是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交通运输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在关心、支持、助力实施“交通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崇左又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崇左大桥”。崇左大桥不仅打通崇左新老城区,大大提升崇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还连通崇左到国家一类口岸水口口岸的高速公路,直接连通越南,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
今日崇左已成為桂西南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是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有德天跨国大瀑布、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世界八大斜塔之一的左江斜塔、凭祥友谊关等著名旅游景点。
从古渡到浮桥,从浮桥到如今的崇左大桥,4座大桥见证了崇左交通事业的巨大发展。这里的桥梁与纵横交错的道路交织,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新城区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疯长,这座边陲古城正以现代化的姿态展现出内涵丰富的别样风景。
浮桥,这个在人生的地图上不起眼的小点早已消失。可儿时浮桥的记忆却时常晃悠在我的梦里,晃悠在已逝的风雨中……
作者简介:徐宝萍,女,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多次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著有《那时 我们正年轻》一书。多次参加市、自治区级征文比赛并获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南宁市作家协会优秀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