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2020-02-22 12:21覃梦妮
科技风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覃梦妮

摘 要:近年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涉农经管类人才需求逐渐增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前景不断向好。然而,由于社会大众对农业抱有落后的刻板印象,导致考生不愿意报考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够完善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强化招生宣传、优化课程体系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三个方面突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困境,强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和培养质量。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业招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总产值比重大,农业人口多。农林经济管理作为传授农(林)业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开展现代农(林)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的综合性本科专业,多年来为我国农(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了大量专门人才。在我国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之下,“三农”工作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质和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熟悉并掌握经营管理、组织策划、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知識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农林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强有力保障,这对各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农(林)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避免低效或不合理的人才供应链消耗,突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瓶颈,为农(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成为各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

1.1 招生困难

随着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均需要大批量相关人才,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却面临“招生难”甚至是专业被撤销的困境。多年以来,我国的农业遵循陈旧的生产模式,经营粗放,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村发展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就业环境差”、“干农业没有前途”是当今大部分年轻学子对农业抱有的刻板印象,在填报志愿时,更多关注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等行业利润较高的“热门”专业,鲜少选择“冷门”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眼下,我国对农业农村的重视程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由此衍生出一大批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类和管理类工作岗位,且薪资、待遇、就业环境等均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受对传统农业刻板印象的限制,考生不了解现代农业的社会性和多功能性,缺少主动探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积极性,认为该专业社会需求少、就业面窄、行业回报低。同时,年轻学子的就业意愿呈现出明显的“悖农”倾向,即理想的就业地区在城市、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较低。鉴于城市的经济基础更好、发展空间更广,为最大限度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准,多数人选择在城市工作而非回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因此,考生较少选择与农业农村联系紧密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1.2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9所。各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均包括高等数学、统计学等基础科学知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等专业核心知识几大部分。为拓宽毕业生就业范围,诸多院校均开设有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证券投资学等社会经济领域的“万金油”课程,却鲜少根据“三农”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调整教学内容或开设新课,如农业经济学课程缺少对现代农业产业链构成和演化的深入探讨,农村金融学课程未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多元化的需求紧密联系,兼具生产者和商人双重身份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发展进步的“领头羊”,但是目前尚未有专业课程对之进行科学详细地阐述。此外,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而设置的专业课程之间缺少逻辑性和系统性,如部分高校将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课程设为专业限选课,但农产品营销和农产品贸易则为专业任选课,课程与课程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1.3 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

农林经济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后能迅速实现由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助其顺利投入调研、策划、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等工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具有操作性。然而,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下的理论课程门数多、课时长,通常开设有农业经济学、农村金融学、农业企业管理、农业政策学等逾20门理论课,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下的实践课程数量少、课时短,仅少数理论课配备有实践课,如农业推广学对应农业推广管理实验、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对应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实验,但其他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且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等课程未设置实践课程。此外,诸多高校均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签订有“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实训就业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意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然而,此类合作协议并未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利用未成态化,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力度不够,难以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对加强学生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困境的突破

2.1 强化招生宣传

为扭转社会大众对农业农村的刻板印象,培养青年一代对现代农业的正确认识与浓厚兴趣,调动学生投身农业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高校应重视招生宣传工作,采用多样化手段宣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第一,设立“校园开放日”,邀请考生及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及院系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学生发展情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借“校园开放日”机会,开设专业介绍的独立展台,将“三农”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内涵特征、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学生考研和就业情况等信息,利用视频短片、宣传画或是现场讲解的方式向公众展示。第二,应依托各地现代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强化招生宣传。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之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均出台了一系列布局规划,指导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驱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增加对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为此,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宣传的方式,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引导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选择的考生报考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2.2 优化课程体系

为提高教育与职场的衔接度和适应性,首先,在保证经济类和管理类基础学科课程的课时量能支撑学生完成基本科学文化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适当调整专业核心课程或开设新课程,如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基础的产业经济学,与农业供给侧改革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相关课程等。其次,应结合各地区实际,开设具有地区差异化的涉农经管类课程。西部地区气候环境多样、人文禀赋独特,可开设与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生态环保等相关的课程。中部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可开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流转、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等课程。东部地区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带,可重点考虑开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农业项目融资等课程。最后,应合理利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如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与由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三維虚拟现实环境良好互动,亲身体验农业企业管理、农场经营、农产品营销等现实的生产经营过程,学会在过程中获取信息并对决策模拟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在将来有效开展生产实践奠定基础。

2.3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为解决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应适当增加理论课的配套实践课程,如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等与现实工作联系紧密、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实现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调查、研究、策划、分析、经营和管理的技能和方法应用于模拟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应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体来说,第一,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实地参观调研环节,如带领学生参观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等,为学生创造与经营者、现代农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的过程。第二,邀请行业专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对农(林)行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及行业发展前景进行讲授,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了解行业,借此加深高校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联系。第三,建立假期实习制度,将学生的社会实习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到基层部门、农业企业、科研单位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模拟实践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直观感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究竟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在锻炼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前积累实战经验。

参考文献:

[1]颜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悖农”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05):35-38.

[2]张建国.构建“服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农业教育研究,2017(02):37-40.

[3]李广梅,栾敬东.涉农就业导向下的农经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48-5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