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亚楠
摘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文章以芜湖市为例,在分析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指标构建计量了芜湖市城市化水平,并分析2002年至2016年芜湖市耕地数量变化情况,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并提出未来芜湖市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建议。
关键词:耕地数量变化;城市化水平;协调性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逐渐向第二、三产业倾斜、土地性质由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的过程。城市化的结果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会占用城市周边的大量耕地。所以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关注耕地数量的变化。朱永恒等(2005)发现通过合理的保护耕地,可以使城市化的进程与自然界资源的损耗达到协调,从而促进资源的长效利用。方创琳(2006)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城市化与耕地资源间存在耦合关系,并且关联密切,认为耕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外学者Pasche M(1986)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化的进程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最初,城市化对自然资源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之后达到平衡点,最终互相促进,形成互利的局面。
一、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水平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芜湖市地处长三角西南部,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处于长江下游地区,截至2017年,芜湖市辖区面积1254.7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259.43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265540公顷。芜湖市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皖江城市带“双核”城市之一,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芜湖己经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和资本承接地。
(二)芜湖市耕地数量变化分析
由表1发现,在2002~2008年間,耕地数量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在2009年,由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结束,因此数据区别与2009年之前的调查结果,在下文的分析中,将会进行分别处理。2010~2012年,耕地再次出现了大量的减少,是由于芜湖市经济转好,耕地的收益远不如其他行业,许多农民抛荒,或者是有组织的违规使用农地,导致耕地数量下降。为了应对耕地下降的趋势,芜湖市政府开始大力保护耕地,严厉打击违法使用耕地,违规批地的现象;期间,芜湖市也鼓励复垦废弃工矿用地,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使得2013年耕地面积出现了增长。然而,2014年芜湖市房地产市场火爆,耕地资源再次被大量占用,导致耕地面积继续减少。
(三)芜湖市城市化水平指标构建
有诸多指标都可以反应城镇化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口指标与经济指标。前者指的是二三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后者指的是二三产GDP占总GDP的比例。同时还有许多其他的指标,由于计算过于繁琐,且重要性并不大,因此本文只考虑人口指标,定义为R1,与经济指标,定义为R2。
由于城镇化关键在于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因此,根据德尔斐法,将R1的权重设定为0.8,将R2的权重设定为0.2。由此,我们获得了城镇化公式:
R=R1*0.8+R2*0.2(1)
1.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由于2011年,巢湖市无为县被归并到芜湖市,特此区分开来计算,下文提到的芜湖市2002~2016年二三产GDP计算也是如此。
由表2可以看到芜湖市城镇化率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从2002年的25.69%提高到2016年的52.26%,中间由于无为县的加入,导致芜湖市当年的城镇化率为40.69%,而实际上当年为58.14%。从整体来看,芜湖市在2008年与2011年,城镇化率出现了下降,可能是由于当年经济不景气,许多人员选择外出务工,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流失导致的,从2008年至2009年,芜湖市总人口出现下降,也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2. 二三产业GDP占比
芜湖市二三产GDP自2002年至2016年,上升了接近10%,可见芜湖市的经济发展较稳定,尽管增速不高,在安徽省排名也十分靠前。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扩张城市规模的方式来发展,芜湖市也采取了许多措施,通过优化城市内部结构来发展经济。
(四)芜湖市城市化水平
通过公式1,可以获得城市化水平指标如图2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芜湖市自2002年至2016年,城市化水平明显上升,然而不同年份之间,城市化水平上升幅度却有较大的差异,2006~2008年,上升缓慢;2009~2011年,城市化水平显著上升,这是由于在2009年,四万亿救市的效果刚刚显现出来,芜湖市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1~2012年,由于当年无为县并入芜湖市,导致城市化水平略有降低;2012~2016年间,城市化以较高的水平直线上升,芜湖市经济在这些年也有飞速的发展。
二、芜湖市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水平协调性研究
为了合理解决二者效益最大化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协调性研究。由于2009年公布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数据,与此前的数据统计标准有一定的出入,因此,在进行下文的分析时,将只采用2009~2016年的数据。
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于协调度的计量,一般是利用了系统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联动效应。由于系统间的数量指标往往有单位和量级的限制,因此需要进行数据标准化的操作。对数据指标进行无量钢化时,需要确定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耦合度正是反应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
1. 数据标准化
使用极值变换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
x=(xi-xmin)/(xmax-xmin)(2)
其中,xi为耕地面积数据,xmin为数据序列的最小值,xmax为数据序列的最大值,x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下文中的y与此相同,是城市化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2. 耕地数量与城市化水平指标的耦合度
进行耦合度分析的公式如下:
得到2009~2016年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指标的耦合度变化表如下:
3. 耕地数量与城市化水平指标的耦合协调度
耦合度仅仅反应了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并不能代表系统间的协调程度的大小,因此引用了耦合协调度加以研究。
进行耦合协调度的公式如下:
D=,T=vx+wy(4,5)
D即偶和协调度,T为耕地数量与城市化水平指标二者的综合调和指数,v、w一般取0.5。
得到2009~2016年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指标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参照耕地数量与城市化水平指标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与评判标准,可以得出2009~2016年芜湖市耕地数量与城市化水平指标协调度变化表,如表5。
表5反应了芜湖市耕地数量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度,可以看出,在2009~2016年间,二者基本处于协调状态,协调度基本处于勉强协调以上。2010年的协调度最高,为0.924,较2009年有很大的提升,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国家进行了大投资,使得芜湖市可以兼顾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优化了内部结构。而自2010年以后,芜湖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城郊的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耕地数量出现了大量减少,质量也有一定下降,二者矛盾突出,协调度出现了下降。
2011年至2016年间,协调度在0.51至0.74之间浮动,处于勉强协调与中级协调之间,这是由于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管控耕地数量的大量减少与城市的不合理规划,如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遏制了耕地数量下降的趋势;同时,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土地整治,合理的城市规划与耕地数量的平衡促进了协调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使协调度保持在了均值0.66。
可以看到,2013~2014年间,协调度下降到了0.57,这是由于2014年时,安徽省房地产业兴起,增长位于全国第六,芜湖市受此影响,耕地数量下降了361公顷,造成了协调度下降的趋势。
三、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通过对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指标的协调度的研究,发现有许多问题影响着该系统的协调。就耕地数量上而言,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用耕地的效率会提高,但是当前城市的发展主要是由中心向外扩张,占用的都是城郊的一些优质耕地,虽然机械化会弥补一些土地的缺陷,但芜湖市乃至安徽省的农用机械水平都不高。不仅如此,农村还出现了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他们虽然身在城市,却享受不到城市的福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伪城市化。综合来看,存在城市化缺少内涵、耕地利用效率较低及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的不健康发展等问题。
(二)建议
1. 优化城市内部结构与集约用地
当前城市发展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规划不科学、缺乏长远的考虑造成的。政府应加强对建设用地指标的管控,合理布局,优化城市内部结构,及时回收闲置的土地与低效利用的城市建设用地,并重新进行配置,以及对旧城进行改造,充分开发城市的潜力。
2. 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耕地资源的保护。为此,土地部门必须加强自身保护耕地的意识,同时加强监督,及时发现不合理的用地现象,定期进行检查。对于保障土地数量的耕地占补平衡机智,土地部门也应加强监管,避免占优补劣、占多补少。此外,要探索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智,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3. 兼顾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
对于芜湖市市区区域来说,该区域的耕地数量本身就不多,其发展方向应该为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优化内部结构,避免市区无序向外扩张;对于无为县,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也不高,而耕地资源丰富,因此应大力发展无为县的经济,保证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而促进芜湖市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接近蕪湖市市区的区县来说,其耕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但却被大量的低效用地,如杂乱的村舍、废弃的建设用地等占据,为此,应大力开展空心村整治,优化村镇内部结构,从而可以整理出大量的耕地资源。
参考文献:
[1]周翼虎,程久苗,费罗成,徐玉婷.芜湖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变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6).
[2]朱永恒,濮励杰,赵春雨.土地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02).
[3]张军岩,贾绍凤,高婷.石家庄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变化[J].地理学报,2003(04).
[4]陈基纯.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业研究,2011(04).
[5]郑叶飞.加强耕地保护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DB/OL].http://www.docin.com/p-929126199.html,2014-09-09/2018-03-25.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