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琴
在高考制度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与教学工作备受社会上下的高度瞩目和广泛关注。在教育转型时期语文课程究竟如何开展、走向何方呢?它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探究课题。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改革抑或如何创新,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这既是核心目标又是施教根本。只要抓住并紧紧围绕这一基本原则,就永远不会走偏或远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轨道。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是有效激发兴趣。”其意在于表明“情趣教学”的重大价值和重要意义。学校教育是一项融情感、智慧、艺术等元素为“三位一体”的系统性综合工程。无论从教还是从学上来说,始终摆脱不了“情趣元素”的涵养和滋润。语文课程及其阅读活动同样如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攫取善教乐学的“情绪智力”效益,而且有利于不断地放大良好效应,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自我悦读”境地。以“相机补白”为例。在莫泊桑笔下的《项链》结尾处,小说描写了伏来士洁太太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这种行为和精神而感动。那么,随之而后的事情可能会如何呢?如女主人公在获知自己耗费10年代价还清这一虚假债务竟然是“乌龙现象”后作何感想呢?这一真项链最后究竟会属于谁的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相机补白”活动。如此而为,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和思维活力,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内化与迁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知识起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它更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化提炼。这就是说,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在天然之间就是一种血水相融、难以割舍的关系。正因为如此,积极开展以“生活互动、内外联系”为主要形式的开放性语文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课程内涵,更好地促进学用结合,而且有利于为教学相长打通一条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活水通渠”。
以《我与地坛》为例。文章所写的许多情境和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或影子”。比如,人生之旅并非一帆风顺,每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自己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呢?爸爸妈妈又是如何陪伴自己的?当时当刻又是如何对待这份陪伴的?事情过后有没有学会体谅和感恩?“曾经的困境”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思考?所有这些问题和现象,都是当前青少年应该思考的,也是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必需品”。教师善于通过“生活链接”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有利于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
从本质上来说,阅读是一种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自主体验和情感实践活动,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与积淀现象。传统模式下“封闭式、单文本”的语文阅读活动过于讲求“精耕细作”,而严重忽略或缺乏“更宽、更广、更厚”的追求,直接导致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一高三低”运行态势,即在高消耗活动下的低收益、低情趣、低层次发展。在“大语文观”召唤下,要想有效促进阅读活动的繁荣局面,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等需要,善于把各类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更好地聚集资源,优化结构形式,从中努力赢得“1+1>2”的实质性效益。
以“多文本阅读”为例。在苏洵的《六国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同一主题”导向策略,把苏轼和苏辙笔下的《六国论》引入其中,引导学生通过“求同与求异”下的类比阅读,既可深化议论文学习效果,又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走向作者。再以“跨科整合”为例。对于苏洵的《六国论》教学,只有把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创作目的)向学生进行重点交代,才能通过“文史不分家”的整合形式,让他们辩证学习“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否则,就会违背历史常识,把学生引向错误的认知境地。
“阅读是阅读者的阅读。”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经典之论,意在强调两种特性:一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性,即学生群体;一是阅读活动的实践性,即自主体验过程。尤其是“自主体验”特性,不仅与宋代陆游倡导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义,而且是深化阅读效果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客观前提。
比如,在《鸿门宴》阅读教学中,就文中(还可扩大到《项羽本纪》)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情感等,引导学生在个体感悟基础上,开展评价与辩讨、交流与共享活动。在《拿来主义》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针对文中的“送去”现象与“拿来”现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改革开放与自由贸易”情况,在多元对比中开展一系列的辨识与讨论活动。再如,在《林黛玉进贾府》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自主选择“芸芸众美”中的某一两个人物形象进行重点学习与解读,然后在集体范围内开展演讲与评价活动。此外,针对故事性、可操作性较强的阅读内容,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课本剧活动。一言蔽之,“阅读与体验”是密不可分的。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还说过:“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无论强调的重点是什么,都在集中地表明一个共同点——阅读与写作之间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和谐相生”的关系,也是一种“合则共荣、分则互损”的现象。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互动”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赢得令人期待的事半功倍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在不断深化读写效果中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为实现“良性循环”源源不断地注入令人期待的活力元素。
比如,对于小说类题材,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基础上,就“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情感主题”等方面紧密联系生活认知和实际认知,开展“心得体会”下的读写互动;对于议论文题材,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心论点”下的学习与模仿读写互动。再如,对于一些内容相对复杂的文本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读一读、悟一悟、谈一谈、写一写”的读写互动。既巩固阅读内容,又锻炼写作能力。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以上述几点为抓手,在多元并举和相互促进中自主灵活地应用起来,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