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有味、有奇、有感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性

2020-02-22 23:40薛静娟
语文天地 2020年17期
关键词:艺术性课文教材

薛静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必须讲究艺术性。艺术对教学的介入,使教学成为“一种教来使人愉快的艺术”,从而学生乐学,爱学,在充分体味语文学科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一堂真正的富有艺术性的课应有趣——使学生兴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感——留有思考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演员的修养,诗人的气质,哲学家的深邃,以及朋友般的亲切。下文试从教材处理、课堂结构、教学语言三方面探索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艺术性。

一、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块玉石只有经过切磋琢磨等过程,才可如璀璨的星辰,成为稀世珍宝。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可以说是“理玉”的过程。教师上课实际就是对课文进行艺术性地分解雕琢,然后将学生领入艺术鉴赏的境界。不同的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对教材做独创性的切割。我以为可从以下几点试之:

1.教材的重新组合与逆反处理

有人教《孔乙已》从一开头的环境说起,顺着故事的发展脉络将处于阴冷环境中的迂腐辛酸的孔乙已,推到读者面前。也有人教《孔乙已》从中间开花,将一句“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先提出来,创造一种理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沉思中去追逐孔乙已留下的人生脚印。我教《孔乙已》从结局说起,抓住“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一句中的“大约”“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用小说揭露的时代背景,时代气氛先包裹住学生的心,然后再细细咀嚼孔乙己生活中几个片段,这种独创而不划一且带有鲜明的“理玉”色彩的教材处理法不就是一种艺术性的体现吗?

2.选取一个巧妙的突破口

现代教育往往要求教师能以不落窠臼,不拘一格的手法创造性地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在这里就要选取巧妙的突破口。如:我教学《变色龙》时,就巧妙地从小说中的一“大”一“小”——大衣和小狗的变化谈起,厘清了小狗由“疯——娇惯——野伶俐”的变化与大衣的“脱——穿”变化的联系,从而趣味性地使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始似“种瓜”,终则“得豆”,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新奇感。

3.教学重点的确定和内容的取舍

一篇好的文章总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但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必定要做一些精心的取舍和设计,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小石潭记》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翻译有疑问时展开讨论,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强化认知实践活动。熟读课文,做到感情流畅;结合书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有疑惑的地方小组讨论,最后班级讨论解决;文章中第4小节的词语“寂寥无人”结合最后一小节的同游者,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矛盾之处并讨论;最后给出作者的经历和社会背景,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

二、课堂结构的艺术

艺术性的语文课,必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一种使学生情感涌动的契机,语文教学的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一幕生动的话剧,是一个知识的百宝箱。语文教师可以自己当导演,启悟开智、挖掘开凿,营造一种令人愉悦的课堂情境,构架起赏心悦目的教学过程。

1.统筹安排,注意整体性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设计教学结构时,就应该照顾到课堂教学的各种组成要素和各个方面,使之做到有机结合,对课堂的各个组成部分统筹照顾,课始、课中、课尾巧作安排,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优化组合。每篇课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所以统筹安排时,一切服从“主攻目标”,如我讲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就颇具特色:课前,就直接招出“含蓄”这一定义,联系前文,使学生初步感知。然后在讲授时,围绕含蓄作独创性的分析,在“讲、问、议”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含蓄”的认识。结尾,以一生动事例再次说明什么是含蓄,然后结合课文做练习,一时余音不绝。整节课流畅自然,主题鲜明,师生皆受益匪浅。

2.灵活多样,具有动态性

真正富有艺术性的语文课应还给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使之愉快地学习,而静坐默记乃上课之大忌。我以为,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敞开思路,广开言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就需要“动静”结合,在动中还适当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使学生能冷静思考问题。如有教师尝试根据教学特点设计教学程序,出示尝试题(动)——自学课本(静)——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动)——巩固练习(静),每节课程2、3次的动、静结合,比较适宜。

3.追求艺术,讲究审美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本就是追求艺术的课堂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施教,讲究审美性,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音、色彩、动画等手段,用美的、形象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感到一种愉悦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情感更丰富,道德更高洁。

三、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汉语言是炎黄子孙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她或凝练或含蓄或张扬或潇洒,尤其唐诗宋词,诗人丰富的情感蕴含在其中。所以教科书上的很多文章值得我们好好咀嚼。这就要求教师上课的语言也要和文本相契合。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呢?在创新教育下,构建诗意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是每位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就非常重要。

首先要畅达、凝练。对教师来说,畅达,凝练的语言是透明的,高效率的,是一笔令人羡慕的巨大财富,准确地表达了教师的思想。有位教师讲《故乡》,头两句是这样说的:”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将准备学《故乡》,《故乡》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这短短二十个字,虽文通字顺,语言也不复杂,但却不简洁,其实只用八字:“今天讲鲁迅的《故乡》”就行了。

其次是声情并茂。教材选择的文本题材多样。有着形象的人物的小说,有着优美意境的散文,有着深刻哲思的小品,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有生动细腻的描写,或工笔勾勒,或泼墨重描,所以,教师应准确利用文本,利用教师自身或班级学生的优势,领读,范读,分工读,分角色读,比读,等等。教师要适当运用比喻性的语言,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训练,学生的记忆会加深痕迹,学生对本体的理解也会到达一定的高度。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依托文本,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通过教师授课语言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去表达文本不同的情感色彩。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宜作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状;教《我用残损的手掌》宜作蹙者悲思,痛极长呼状;教《安塞腰鼓》可以豪迈雄壮,大气磅礴;教《伟大的悲剧》,可以低沉悲壮,发人深思。所以说,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真的应该是非常厉害的演员。

总之,一堂富有艺术性的语文课应巧妙设计其结构,在各个环节精雕细刻又不流于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一堂好的语文课甚至不是绝对的时间概念上的四十五分钟,而是相对的人生道路上的一堂课,是不断流淌的语文流程。语文阅读教学应讲求艺术性,才能透出生机,振翅飞翔在时间的长空中。

猜你喜欢
艺术性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