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课外文言文阅读畏难情绪的策略研究

2020-02-22 23:40樊文宁
语文天地 2020年17期
关键词:赞美语感课外

樊文宁

淄博市语文中考自2012年开始对课外文言文阅读进行考察,至今已有七年。文本字数由最初的100字左右增加到400字左右,分值也由起始的7分升为12分。这种对课外文言文考察加大力度、加深难度的现象,在各地中考中非常普遍。结合2014~2018年的淄博市中考课外文言文试题可以看出,文章篇幅虽然加长,但文章翻译的难度在下降,考察的题目更注重课内知识点的迁移。尤其是2018年中考选自《聊斋志异》的《细柳》一文,4个实词的解释——“臧否”“亡”“苦”“白”全部是课内文言文所学。即便如此,学生们依旧是谈课外文言文“色变”。

事实上,人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对于出现在试题中的课外文言文这一未知事物,自然也会产生畏难情绪。畏难,出自《庄子·让王》,解释为畏惧艰难。畏难情绪,指遇到困难想找借口或者理由逃避、拖延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见到课外文言文就升起的畏难情绪,如同高高的门槛,一下子挡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令他们望难而退,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要分别从思想疏导和具体学习方法指导两方面下功夫。

一、思想疏导,提高认识

1.文言文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初中阶段学到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这些早已融入我们生命基因里的精神现在需要唤醒和传承。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正如法国科幻片《超体》所说“生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分享及传递所学的东西”。

因此,当代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大而言之,是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小而言之,是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至于成绩的提高,则是额外的奖赏。

2.知识学习与能力学习并重

“学习”一词的涵盖范围很广,但学生的理解很狭隘,他们只重视知识学习而忽略了能力学习。其实,知识学习与能力学习的关系如同泥中的土和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比如,遇到问题积极寻找办法的能力、迎难而上的能力、刻苦努力的能力,等等都是知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同时也是优秀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这些能力很大一部分都需要后天的培养。现在遇到的令人生畏的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就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能力的平台。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争取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双赢。

以上思想上的疏导是依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来进行的。即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时,再学习课外文言文,自己就能从思想上开始说服自己,从行动上咬紧牙关,坚持学习,而不是畏首畏尾,半途而废。

二、方法指导,夯实基础

两条腿走路才能又稳又快。做思想工作只是消除畏难情绪的“一条腿”,另“一条腿”就是通过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

1.出声朗读,增强语感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的翻译,良好的语感很重要。而语感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出声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方法。通过朗读,可以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度,可以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准确断句。当然,“动嘴”的同时也要提出“动脑”的要求,即读完之后要概括说出文章大意。概括不是字字对译,而是在朗读中迅速把握重要信息,这是进行下一步准确的字字对译的核心。“眼”“嘴”“脑”并用,提高语感能力。

2.大胆翻译,增加自信心

我采用的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体+群体”式,即一名学生站起来翻译文章,其余的学生坐着朗读原文;另一种是“个体+个体”式,即叫两名同学站起来,一名学生朗读原文,另一名学生翻译文章。要选择那些畏难情绪严重但很想改变的学生。这样既提升了个体的能力,又起到了示范作用。前一种注重全体的训练,后一种是重点突破。

翻译的内容长度以一段为宜,翻译完一段再换一个人或一组人。文字少了,达不到训练的强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对口头翻译者的要求是不准卡壳,必须说出译文。遇到不会的句子可以试着翻译,但如果30秒说不出答案就要站着听课。至于觉得自己翻译不对的句子先画下来,可以翻译完后几句,再修改之前的翻译。学生不愿意站着,都会大胆地说出译文。这种“只要能连续的翻译就算过关”的要求,看似是降低了翻译的难度,其实是翻译中非常必要的“破冰”训练。训练学生知难而进,坚持思考,大胆表达。只有这样,翻译对了,有喜悦;翻译错了,再学习方法,积累知识,学生才有可能消除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

对学生翻译准确的句子,要大力赞美他们翻译的完美;对于他们翻译错的句子,要赞美他们的突破精神;对于他们能调整的句子,要赞美他们前后照应课文内容的大局意识……总之,教师要不吝惜赞美。让学生在鼓励中愉悦心情,放开胆子学习。课上赞美还要与课下个别交流相结合,鼓励的同时再提高要求。延长愉悦学习的时间,逐步克服畏难情绪。

多位同学连续参加了四五次这样的训练后,他们的精气神与原来不一样了:说错的次数少了,翻译内容准确了,翻译思考的时间缩短了。

3.巩固基础,提高准确性

除了集体的、出声的训练形式外,还要进行一种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课外文言文练习题的训练。根据考试的出题原则,在这个训练中,要求学生每次见到学过的实词虚词都把意思写下来,如同见到老朋友要打招呼一样。因为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有一部分是因为不记得某几个实词或虚词的含义了,如果经常使用自然不容易被遗忘。当然,这个要求也是有梯度的。初始阶段,要求尽可能地全部写出来。多次强化后,可以只写出自己容易出错的,或者归纳一词多义。考试时,可以只在学过的词下面做个标记,表明你注意到并且也知道它的意思即可。例如:“辄”,初中阶段就学过一个意思是“就”,写几次记住了就不必再重复写了;“恨”是“遗憾”的意思,“狱”是“案件”的意思,这些词意思特殊,需要多遍强化;“虽”两个意思:“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析,清晰后要有标注。

文言句式也要这样标注。如倒装句式“何陋之有”,如果仅仅按照字字对译的方法译成“什么简陋的有”,会令人很费解。如果知道这是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那么经过调整语序译成“有什么简陋呢?”就容易理解了。

以上三种训练形式交替使用,扎扎实实地学习,越学积累的越多,积累的越多越有信心,信心越足畏难情绪越少。总之,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导和脚踏实地的方法训练相结合,才能逐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猜你喜欢
赞美语感课外
远离否定式赞美
小满课外班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赞美胡子(共4则)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多一句赞美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