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知识也充斥在传播媒介上,一些非主流文化影响着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丧文化、嘻哈文化、佛系文化等。高中生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习俗等提不起兴趣,更难从中获得文化滋养。新课标把“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切入点。这需要教师脱离传统教学模式,挖掘并整合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课堂及课外加强渗透,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播撒传统文化知识的种子,再通过延伸至课外的多元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提升文化素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运作策略到位,教学会事半功倍。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
多数古诗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都有着较大的隔阂,教师在教学时若单凭翻译讲解,还是无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蕴。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从而感受并体悟诗人微妙的情思,融入诗境。
如《春江花月夜》教学中,可以播放同名琵琶曲,展示江水、明月、花林等纯净清幽意境的美图,让学生在静美的氛围中品读,感受诗人眼中心里的诗情、画意与哲思。当学生处在与诗人类似的环境里时,他们会产生想象,进入空灵静谧的诗境;会进行遐想,思索关于自然与人生的哲学问题。当这一幅连轴山水画缓缓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春、江、花、月、夜”五种具有特殊审美意趣的意象和“天人合一”的自然圆融的境界也渐渐地融入学生的心中。再如《雨霖铃》教学,教师可以播放歌曲《长亭外》营造离别惆怅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珍视情谊的优秀品质。在学习《登高》时,教师可以示范朗诵,让学生感受教师语音语调中的情感,继而让学生体会年老多病、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品悟古时文人心中的浓重的家国情怀。
创设情境的方式不唯一,音乐、图片、视频、示范朗诵、类比联想,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一切形式只为服务内容,只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古诗词的意境,欣赏其音韵之美及情理之趣。
“因声求气”,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气韵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中华古诗词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富有韵律。若学生能心无旁骛、融入情感进行诵读,定能更深入地进入文本,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
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中,教师先介绍作者李白处于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而最终落得“赐金放还”的下场。在如此背景下,诗人将如何与自我沟通,排遣内心的失意之情?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渴望积极入世而又表现为消极遁世的复杂心情。和学生一同商量朗诵的最佳方法:入梦前对天姥山的神奇高大应满是向往之情,进入梦境因着不同的风景应读出渴盼、欣喜、惊恐、赞叹等不同的情感,梦醒后应该是哀痛与失落,而诗歌的最后应该是寻求到解脱之道的高昂。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把李白因无法实现人生抱负,陷入矛盾,无可奈何后那种急转的豪迈洒脱,那种强烈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极为透彻。学生在诵读涵泳中,仿佛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到那无法实现抱负之后,选择保持独立人格的浪漫之子的内心。最终理解豁达乐观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标签,而是“道家思想”对困境中文人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因声求气,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多诵读涵泳,不仅可以感悟、体味汉语特有的发音方式、声调,更能借助诵读的声音形象体悟其中的审美意蕴和艺术文化。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人的复杂情思,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单篇诗歌所呈现的诗人情感较为单一,不能尽显整个时代的文化思想趋向。教师可以整合同个诗人不同时代的作品或同一单元不同诗人的作品,甚至是在时代的流变中诗人思想的变与不变,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
如在执教“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紧扣中唐的社会背景,分析《寄李儋元锡》《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西塞山怀古》等六首诗,比较六位诗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中唐诗人的人生追求与理想信念。学生会发现韦应物身上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背后的官员的正直;韩愈有“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九死未悔与忠贞不渝的信念;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连遭贬谪后依然全心为民的崇高;刘禹锡“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中对藩镇割据的警戒及对统治者的提醒,又无不透露出他对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的信心……他们哪一个不是怀着救济苍生的宏大理想,哪一个不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教师可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单元作品的文化内涵后,再设计教学,学生就能在微观的基础上得到对当时文人的整体印象——“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追求,也才会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
比较拓展的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上教师引导下的小组讨论,也可以是课后学生对所给任务的钻研探究。这种拓展比较式的专题研习,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深化他们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认知。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仅立足于课堂还远远不够,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举办更多新颖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仪式感。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经典诗文篇目众多。课堂上的诵读活动有内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朗诵比赛活动中,亲近更多优秀的诗篇。
活动绝不只为擅长朗诵的学生而举办,应鼓动全员参赛,或独诵、或合诵,帮助他们选择比赛篇目与合适的配乐,促进生生互教。当学生开始对诗歌中的字词句、语音语调、丰富情感反复琢磨时,当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对眼神与手势进行排演时,诗词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就会渗透到他们的内心。而决赛时,对背景、服装、道具的要求更是会激发学生表现诗词之美的积极心理。这是参赛者走进古诗词文化的独特体验,也是台下观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视听盛宴。
古诗词朗诵比赛的举办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是为了使学生能理解、热爱中国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活动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该落实到位,付出心血。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火爆,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唤起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也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教师要打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应试理念,注重通过语文学科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仪式感中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在诗词大会活动中,不仅可以设置各式题目让学生展示丰富的古诗词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素养,还可以穿插各种中国风歌曲、舞蹈、诗歌朗诵的串场表演,这些“中国味”十足的视听符号能给大会奠定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基调,能恰到好处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型的活动会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使他们在准备比赛及表演的过程中主动去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诗词与个人情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彰显亲情、爱情、友情等一切情感中的真善美。教师应该设计更为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分享诗词之美,品味生活哲学,引起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古诗词的创作是集内容编排、结构布置、语言锤炼于一体的综合创作。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了解古人创作诗歌的一般规律之后,让他们自主立意、拟题、创作、修改。让他们走进诗歌,将自己的情与思以诗的方式传递出来,促进真情实感的流露,培养丰厚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品位。
实践发现,学生写诗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一连写了好几首,有的为一个字冥思苦想,多方求教。成果可谓百花齐放,有五七言绝句,也有五七言律诗,有即景抒情诗,也有咏史怀古与托物言志的诗。如:
半树幽倩半树开,庭前阶下绿黄衰。秋霖一身铅华尽,竟日浮香洗面来。芳菲飘零信风裁,身朽气销落尘埃。岁岁颜色犹未改,三年花后复谁在?(学生习作《桂下秋思》)
遍野残破铁马寒,幽魂无声泣重山。长平一捷功千古,杜邮举剑意决然。百战兵戈震上主,四方披靡威名在。英雄末路且妄叹,千秋功罪任凭谈。(学生习作《思武安君》)
高阁流飞霜,谁家玉笛横。金风转影镜湖碎,松竹未凋翠。把酒问姮娥,天不老奈何?明月皎皎送归程,寄情千里光。(学生习作《卜算子·写怀》)
学生的文字尚且稚嫩,但在原创古诗的活动中,他们真正走进了诗歌,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创作过程中,领会了汉语言的无穷魅力,明白了以诗传情的婉转含蓄,这应该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方式。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认同、理解、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提升综合素养。立足课堂,通过创设情景、因声求气、比较拓展去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延伸课外,开展多元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才能悦赏传统文化精神之花。为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抛开应试的束缚,加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