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含
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正是这种美妙绝伦,才使文人墨客将诗情画意付诸笔端,钟情于美景与心灵结合的一刹那迎来的智慧与想象。所以,与其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古人为某次游景所写的美文,不如说是因自然之景,古人从己身挖掘的富饶精神情感。但是,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终不能直接目睹作者最后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还是要从景色本身的文化内涵、精心布置的语言“棋局”,以及作者的人生迹况入手进入到文本的情感世界,分析景物与心灵结合所发生的精神情感反应。
景色本身承载的除了时间,还有人们和客观空间赋予它的文化内涵,当人们感受到它显示出的文化内涵,也正是人们受其影响的时候。尤其对于具有敏锐观察力和体悟能力的文学创作者而言,景色在其眼中并不是景色本身,它会变成激发文学创作者产生情感浮动的符号。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分析景色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第一步骤,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某一景色以及可能给作者心灵带来的撞击。
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这篇文章的体裁较为特殊,它是赋,虽然有些字句形成对仗结构,但多数句式相对较为自由,代表着古典散文从骈文的限制中突出重围的成果。所以,我们应把《赤壁赋》作为一篇古典散文进行分析。这篇记游写景类散文使黄州这座小城名载史册,今人每每阅读都对这一小城充满向往,因此,黄州才成为文人骚客的旅游胜地。为什么赤壁成为苏轼写作的“靶向”呢?这是学生阅读标题时回旋在头脑中的问题,当然也是分析文章情感流动的切入点。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完成对赤壁、对黄州的了解。如有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发生在这里。所以,面对这一铭刻着历史印记的赤壁,作者当然会浮想联翩。《赤壁赋》中的景物描写占很多篇幅,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黄州赤壁闻名全国的丹霞地貌、红色崖壁,以及犹如象鼻取水江中的赤壁山,让学生感受作者面对此山此水时的心境。
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便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作品文本外观,即文字。作为构建文学形象的材料、传达文学信息的媒介,文字以其特有的组合构成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引领着读者通过拆解语音及语义两部分,完成对作者情感的探寻。首先是语音。韦勒克在其《文学理论》中强调,文学作品是关于声音的系列,而意义正是从声音的系列中产生。对于记游写景类古典散文而言,对偶句层出不穷,句中押韵不断,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回旋之感。学生在吟咏中品尝文章的韵味,感受作者情感的波动。然后是语义。为了营造美学的效果,文学创作者在古典散文的创作中常常有意让自己的语言摆脱语言的成规,借助各种修辞手段达到语义深刻、内涵丰富的效果。因此,为了追踪语言透露的情感踪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语义的探索,找到作者情感浮动的依据。
《赤壁赋》是一篇冲出骈文桎梏的古典散文,句子结构相对比较自由,但还是有一些句子形成对偶,语势上循环往复,读起来抑扬顿挫,能够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浮动。如第一段,出现七个“四字句”,所以,读文时语速应相对较快,只觉舒畅无滞,这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写第一段时,情感气息流动之舒畅,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感受。然后是语义方面,教师可以逐一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并通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进行理解角度的转化,让学生分析在这水光接天、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泛舟秋江的心情。通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句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但是什么打破了愉悦的境界?教师可将学生目光转移到作者对箫声的描写上,并让学生说明作者用哪种表现手法把箫声那种悲咽的感觉形象真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句,理解作者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的应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客为何生悲,除了悲叹英雄不在、人生短暂,还悲悯天地广阔、自身渺小,不仅表达吊古伤今的感情,也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了解客的悲情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了解苏轼本人对人生的看法,在这里学生围绕苏子阐述的哲理,看到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整个过程由乐到悲,再由悲过渡到乐,构成文章完整的结构。
散文贵在浑融有味。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趋于生活的自然形态,有着更大的自由。在取材方面也可以广泛地表现大千世界的种种事物景物、情理心态,而没有写作对象上的限制。在这里,作者使一切都保持自然的形态,真实、直接、自然地表达自我对人生的感悟,并透露着感悟产生的过程及缘由,正如叔本华所说:“是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所以,作者常常将视线落在人生境遇上,通过对境遇的感慨和释然,延伸出自适达观的态度。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作者的人生迹况作为角度,分析景物与心灵结合所发生的精神情感反应。
结合作者的境遇,不难看出客的悲实际上就是苏轼自己的悲。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本与苏轼的人生境遇结合起来阅读。通过结合思考,学生可以了解到苏轼因为《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也因为这一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惨遭折磨。后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过着半囚犯的生活,也正是这时候作者写下了《赤壁赋》。所以,《赤壁赋》必然饱含着作者自身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受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思想的影响,作者必然会像“客悲”那样有感自己英雄抱负的无法实现、人生的短暂以及自身的渺小。但是作者又精通佛理,常同僧人来往,这又注定他那种悲伤的情绪很快会烟消云散。同时,苏轼又好学老庄,所以,最后必然会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旷达自足,这也是文章由乐转悲、再由悲转乐的缘由。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艺苑中,记游写景类文章是一朵亮丽的奇葩。能够傲视文坛,且历久弥新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但这些经典作品承载着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对景物的思考、对自我的探寻,也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追寻,对读者的心态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涉及一些写景游记类散文,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教师可从景色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语言所展现的语音语义的特点,以及作者的人生境遇等角度入手进行记游写景类散文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