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第一等立意方有第一等文章
——浅析新材料作文精准立意

2020-02-22 21:25
语文天地 2020年16期

有第一等立意方有第一等文章。正如清人王而农所言:“意犹帅也。”学生深挖材料,精准立意,方可书写高品味文章。具体地说,学生应发散思维,开拓眼光,洗炼材料!

一、何为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命题”式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视野广阔、角度宽泛、思维发散的新的作文样式。其表述基本格式为:材料+要求。如:

请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自选文体。

世界就像一个大舞台,人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独特角色。

有人说,我要做自己生命中的主角,而不是总在别人的生命中当配角!

也有人说,你既然做不成生命中的主角,那就请您做最成功的配角!

而“材料+命题”作文曾经驰骋高考作文界多年,现在偶尔还见诸试卷。其表述基本格式为:材料+命题+要求。如: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之山;屈原怀沙,宁赴常流,不蒙世之温蠖;李广羞对刀笔吏,举刀自刎;管仲不能死节,耻未扬名天下……面对理想和人格,他们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成为了司马迁笔下非常倜傥之士。

以“理想和人格”为题,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自选文体。

由此可见,有无“既定题目”成了“新材料作文”和“材料+命题”作文的根本区分点。

“材料+命题”作文将学生囿于“题目”之中,视野受限,空间狭小,桎梏思维。而“新材料作文”脱离了“既定题目”的限制,学生视野广阔,思考角度宽泛。

二、新材料的双重指向性

考试作文题都有限制性,不可能是自由作文,考生必须遵命而作。何永康教授曾言:“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新材料作文中,材料就是“镣铐”,既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同时也给学生一定的限制。材料既是为了引出写作的“关键词”,更是提示“行文内容”。新材料作文中材料具有“双重指向性”。如:

一位女孩骑自行车违反交规,刮蹭了一辆宝马汽车。司机让他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小女孩害怕得嚎啕大哭,引起了路人们的注意。有人指责司机冷若冰霜,劝诫司机不必难为女孩。司机说:我让女孩通知父母,不是为了赔钱,而是要让小女孩明白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请依据所给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自选文体。

材料分析:本材料关键词是“责任”,但是不能得出关键词“责任”就可直接行文,如果学生将立意定为:做一个对国家负责任的公民,那就偏题甚至跑题了。因为材料中司机“为难”小女孩的目的是“让女孩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本材料的立意应为: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新材料作文相对于“材料+命题”式作文,限制条件减少,但并不是无任何条件限制。学生在行文前务必审出新材料的“双重指向性”——不仅要指向于“关键词”,更要指向“写作内容”。学生不可分析出材料“关键词”后,就直接行文;更不可抛弃材料直接行文。

三、新材料作文精准立意“三步走”

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需要培养才能获得发展,而培养的过程,又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行。新材料作文的精准审题,是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需要教师运用一系列遵循规律的培养方法。

1.抓住材料主体,确保行文“主旋律”

“言之无物,行而不远。”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都有叙述主体。新材料也不例外。因此,学生拿到一则或几则材料,首先要明确材料主体——叙述对象,确保行文“主旋律”。如:

独处是自己与物什对话的良机,独处是对真实自我的照见,独处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间隙。

请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自选文体。

材料分析:材料主体(叙述对象)是“独处”,学生要紧紧围绕“独处”来行文。

2.找准材料关键句,锁定写作内容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同样,任何一则材料都有关键句。学生确定材料叙述主体后,要立即寻找材料关键句,材料既是为了引出写作的“关键词”,也是告诉我们“写作内容”。找准了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掌握了材料的核心,从而锁定了“写作内容”。很多学生读完一段文字后,无法归纳核心内容,不知道该写什么,问题的关键就是没有找到材料的关键句。

那么,哪些类型的句子是材料的关键句呢?比如开头结尾句子、独立性语句、转折性语句、总结性语句、过渡性语句、议论性语句、中心主旨句等。如:

有人说,不要期待很多,因为期待越多,失望也越多。也有人说,就是要有很多的期待,因为期待越多,动力就越大。

请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自选文体。

本作文材料的“关键句”是议论句:①期待很多,失望也越多;②期待越多,动力就越大。

需要强调的是,有时候一则材料可能不止一个关键句,学生是不是在写作时面面俱到,平均施墨呢?笔者认为,学生最好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句去行文,将道理讲透彻深刻,学生在选择关键句时尽量选择自己占有素材丰富的句子。

3.圈划关键句的中心词,围绕主题行文

很多学生既能抓住材料主体,也能找准材料关键句,但是作文还是“天女散花”,不能围绕材料中心行文。正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使人不知所云。何也?症结就在于没有划出材料关键句的中心词。抓住主体,找准关键句,划出中心词,行文就会紧紧围绕材料中心。如2017年江苏卷: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了时代发展,承载着世间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变迁,蕴含着人生哲理。

请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自选文体。

作文材料的关键句:①“车来车往,见证了时代发展,承载着世间真情”的中心词是:车、真情;关键句。②“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变迁,蕴含着人生哲理”的中心词是:车、哲理。两个关键句,三个中心词,只要百分之八十文字都围绕中心词行文,文章定会切中肯綮。

抓住主体,找准关键句,划出关键句中心词,这就是作文精准审题的思维活动。

总之,文章如果无精准的思想主题,无论材料如何丰富,命词遣句多么考究,写作艺术多么高超,都算不上第一等的文章。运用脑髓,深挖材料,精准审题立意,提高剖析问题的能力和整合材料的本领,既是千古文章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