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少教师过多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上,这样的教学关注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但是对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读思结合的方法,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成中出现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就能构筑生成式的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分析作品的语言,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面内容,而且要深入下去,尝试理解作品暗藏的深意。若能透过文字表面的意思,看到其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更为深入。
《滕王阁序》一文展现了滕王阁的美景,尤其是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更是传唱千古。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只是为了展现滕王阁的美景,更重要的是想要表达作者的报国情怀,体现了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作品中的某些词句,分析其中的深意,尝试体会场景、情感之间相互渗透的写作特点。如鼓励学生阅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句,鼓励学生尝试了解一下典故中的“冯唐、李广”分别是什么人,然后思考一下:“作者写的是滕王阁,为何又要将冯唐、李广这样看似无关的人引入呢?后面作者又提到了贾谊、阮籍等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围绕这些词句加以理解,学生认识到:“作者虽然境遇艰难,但是依然没有忘记凌云之志,所以,虽然感叹命运不顺,但还是想要把握机会,建功立业。”
学者孙绍振认为,要了解艺术,不能被动地接受,而要还原当时的情境,尝试进入其中展开分析,这样就有了主动权。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要如此,要关注课堂生成资源,看看学生是否发现了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然后结合学生的即时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尝试逐步深入理解,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由于文言文的创作年代和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学生常常很难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发现一些矛盾点。学生自主发现了文章中的矛盾之处,这就是可供利用的生成资源,在生成式的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矛盾处展开分析,尝试结合特定的生活环境、历史环境加以理解,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认识到反常之处出现的原因。
在阅读《六国论》的时候,有学生产生了困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一开始觉得这篇文章是在批评六国的政策不对,分析它们为何会输给秦国。可是文章后面又说:‘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里的‘大国’是说哪个国家呢?是说秦国吗?为何前面批评六国,后面又说秦国比六国还要不如呢?”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这里的矛盾点展开分析,并适当给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发现:“当时的北宋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去贿赂契丹和西夏等国家。大宋自诩为大国,却做出了和六国一样的事情,所以,这里的大国指的是大宋。但是,作者又不敢明言自己的国家,所以,用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这层意思。”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在读思结合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反常处,尝试展开矛盾对比,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印象,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对于作品主旨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若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观点,也要充分利用生成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尝试通过辩论的方式提升思维能力。
文言文一般都比较简练,在展现人物形象的时候也总是寥寥几笔带过,对于人物对话等细节描写不够深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尝试补白,补充其中的对话内容,然后借助这些对话深入体会人物形象。这样就让学生找到了探究人物的新角度,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为活跃。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现了烛之武的语言智慧,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场景,并思考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若有条件则鼓励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尝试将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让人物对话变得更丰富,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烛之武这个形象。有学生便在改写的过程中提到:“秦伯,请您先听我说完,我现在所说的一切,可都完完全全是站在您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啊。我可是为了您好啊。”学生加入了这样的台词,能很好地展现烛之武的辩论艺术。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伯,就是因为他站在了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样一番改写后,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烛之武的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诗歌等作品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大体把握其意思,然后还要根据其中的内容描述场景,体会作品的情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是如此,也要尝试进行语言补白,这样学生能再现作品的形象,也能深入探究作者的深厚情感。
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有学生发现不同的作者创作风格有所不同,所展现的历史背景也有所不同。在学生有了这方面的感悟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生成资源,鼓励学生尝试联系作品的背景进行分析,尝试了解作者特定的创作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并思考该作品展现了怎样的个性情怀。
在学习《陈情表》的时候,学生若能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体会当时的背景,那么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有学生提出:“文章中的亲情我觉得很感人,但是报效国家不也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吗?为何作者如此不忠呢?”若能联系背景,学生就能理解作者的选择了。“作者原来是蜀汉的官员,在晋朝成立后,他成为了亡国之臣。他若是向晋朝尽忠,那么就是对自己故国的背叛。所以,作者就借着要奉养祖母的理由,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在这样一番理解后,学生发现,作者不仅是一个孝顺之人,同时也是忠诚之人。这个时候再来读“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话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深情。
学者孙绍振认为,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进行同化和调节的过程,这种调节是从表层逐渐向深层过渡的。教师要抓住各种生成资源,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联系作品背景和作者、文本进行同化和调节,尝试理解作者的个性情怀。
生成式的课堂指的是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学生出现的各种想法进行引导,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各种思维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能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蕴,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