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乐
(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我国2019年GDP总量高达99万亿元,稳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然而,当前经济增长模式以生态环境被破坏为代价,同时资源又被低效地配置。2015年绿色发展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地位。在如何解决资源高效配置的问题上,金融市场当仁不让。我国要从粗放式发展过渡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绿色金融的发展壮大是最好的引路人。社会资源以金融市场为媒介,流向当下最重要的绿色领域。相比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在我国更成熟,是金融市场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在间接融资方面的业务是最广泛,因此成为绿色金融的排头兵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绿色金融业务刚刚萌芽,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在政府文件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上,越来越能体现出其被重视程度。在政策性方面有了十九大提出的金融绿色化战略,金融行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引导有了文件的支持和助力。近段时间,各家银行响应政策,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也暴露出些许问题。
从绿色信贷发放的行业来看,其主要利好两类行业:节能环保行业和与新兴产业相关的环保生产的智能化制造。在相对数量上,虽然其规模增速稳定,但占全部市场的份额维持不变。截止到2018年末绿色信贷贷款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截止2019年上半年,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贷款余额10.6万亿元,占21家银行各项贷款比重9.6%。从2013年末至2018年末,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14%。
据统计,2019年末,我国在金融市场的绿色环保项目领域,绿色债券的现有数量逼近6000亿元。自设立环保专项对口债券以来,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量仍然维持了较好的势头。绿色金融债券越来越受商业银行的欢迎,中信银行最突出,累计发行了1280亿元人民币面值的绿色债券。在所有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中,中信银行在绿色债券发行量上拔得头筹,其次是上海银行和包商银行。上海银行在所有城商行中是首个涉足绿色债券市场的,再之后其他城商行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队伍中,使得我国的发行量越来越庞大,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市场规模。
地方性的法人银行,争先恐后地为了当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抓住自身的优势,在地方进行了大量的绿色金融相关的实践。在绿色金融市场上,瞬间刮起了一股由中小银行组成的黑旋风,准备与较大规模的银行争个高低。甚至部分规模上只有中小型的银行将发展绿色信贷提升到战略高度。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发展还属于萌芽阶段。领头羊中信银行,其绿色信贷占全部信贷的比例高达20%。反观另一边,众多小规模银行和部分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占比很小。
众多银行早在多年前就喊出了要建设绿色银行的目标,但由于行业内对于绿色的口径并没有形成共识,绿色信贷的种类层出不穷,更别说绿色金融其他相关的业务的规范性。发展后期,银监会出台文件对于绿色金融的统计方法给出了参考。这一关键性的文件,让各家银行绿色金融有关数据有了可比性。至此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真实数据才算被揭开面纱。当有了真实的数据之后,那么后续才可以制定相关的标准,进而来比较分析。至2013年年末,银监会对于标准的重要文件的发布,银行业绿色信贷的发展情况评价才有参照标准,但仍然还需改进。标准不一不仅对于银行制定发展规划形成阻碍,也不利于第三方的监管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学术研究,进而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对于是否开展实质性绿色金融业务犹豫不决的最大原因是其利润并不诱人。这一点既反映了事实但也存在偏差。绿色金融如何对银行业绩形成影响应该辩证地来看待。目前有关绿色项目盈利低甚至亏损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难以激励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截至目前,仍有大量商业性质银行,特别是中小型规模的银行尚未公开绿色金融数据以及对应的环保指标。直到近两年,大量银行才陆续开始公开自身的数据,但是数据过于笼统,且缺乏一致性。
一是研究制定绿色国标。各类绿色金融产品良莠不齐是发展初期的乱象。此时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用明确的标准来规范市场上层次不齐的绿色金融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绿色金融的标准化规范工程在“十三五”规划中被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央行带头成立工作组深入调查研究国内现状,同时主动接轨国际,希望能在借鉴经验的同时又结合实际,从而能更好地设立完善的标准。而对于绿色领域的其他产品,例如绿色债券的绿色属性如何界定,就更需要逐步研究了。
二是加大对环保问题的执法力度。针对环保问题,银行业普遍默认零容忍态度。政府在行政层面能给予大力支持,那对于优化金融业的绿色领域发展环境来说是如虎添翼。对资源粗放型、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设立档案,重点关注,必要时采取行政管制,在政策层面上让闲置资源助推绿色环保性质的企业。
三是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在市场发展初期,适当实施激励补贴政策来扶持产业更快转型,进而刺激银行的积极主动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对在绿色领域上大力投入的相关金融机构给予精神和实质上的奖励,尤其是充当排头兵的机构。如可以对发放绿色信贷的银行在相对应的税收方面给与减免,来适当抵消项目初期的风险;可以加大对绿色发展型企业的财政补贴与减免,反之则加大惩罚力度。
四是审慎评估放行非环保项目。严管“三高一剩”行业相关项目的申报,及时高效地披露使人信服的信息。每个项目放行进入市场前,应该规范地进行绿色认证。环保责任落实到个人,执法力度始终如一,最大限度对绿色项目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是政策因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而异。在如何发展好绿色金融业务这个问题上,不同性质的银行所采取的策略应该是各不相同的。那么政府就应该开出不同的药方来对症。例如,对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应,重点支持发展海外业务,既可以拓展市场又可以及时得到最新的信息;对股份制银行,重点支持注重创新;对城市型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有效地与其开展沟通交流,促使其重视业务的发展转型。
一是坚持绿色产品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在任何市场上都适用的真理。当原有市场疲软时,应该看到机会,化被动为主动,用新产品刺激市场。创新热销产品能刺激其他同业竞争者,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盘活整个新兴市场。各个银行在了解市场和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要大胆地推出预期收益良好且符合行业规则的产品。
二是着力缩短绿色项目的回报时间。制度改革与规范流程能显著降低成本,在收益还乏力的起步阶段对于提升全回报率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因此,要强化制度建设,改革不合理的制度,规范流程,完善相关业务模型。
三是提升绿色发展的思想责任意识。银行主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应该勇当先锋,积极地培育绿色投资意识,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绿色金融的发展重要性。同业之间应多进行深入地交流沟通,分享各自的经营心得与理念。
四是拓展对私业务。
发展初期,银行推出的主要绿色金融产品都是对公的。今后,银行可以逐步开展对私业务,填补对私产品的空白。
五是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同类型的银行有其自身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已有优势和挖掘潜在优势,抢占先机。正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换。例如深耕地方性的地方银行其客户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地方市场占据的份额较高;在同样的区域内拥有更多的经营管理队伍,就更好地掌握区域内的客户资料,对需求变化感知更敏锐;制度上少有冗余,信息上传下达效率更高。牢牢掌握这些不可复制的优势,区域性绿色金融产品就成了地方银行在这个领域上的招牌。
六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和专业机构的设置。
在这一点上兴业银行身先士卒,绿色金融专职人员在每家分行都驻点。绿色金融部作为新的部门,在近30家分行都设置了。上海银行率先在董事局行政层面设立专门与绿色金融有关的部门。行业发展初期人才的匮乏,组织架构不完善都是需要亟需改善的。那么有意识地培养和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专业的组织架构来铺展蓝图。
七是主动向海外渴求先进知识。目前已经有部分银行率先走出国门,与国际上行业内知名的金融公司展开互利共赢的合作,双方合作得非常愉快。学习舶来品,消化舶来品,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将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国际化,与世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