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龙,杨 亮
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善于观察时代、分析时代,并致力于引领时代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为观察和分析时代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方法,也提出了关于时代的经典论断,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时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考察世界发展状况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当今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时代潮流做了精准判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观。从理论维度看,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由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的整体。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本源、构成和逻辑前提。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作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当今时代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科学理论,必然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清晰的理论图景和明确的逻辑前提。理清这些问题,实质上也就阐释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本体论问题,即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理论来源、理论构成及逻辑前提。
第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从当今学界对时代的认识和界定来看,时代是个时空概念,它是以主体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为基本点和参照物的、相对较长的时间阶段及其空间场域。虽然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标准可以划分出截然不同的时代,但都指向特定的空间,且存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和时间段。事实上,早在中国古代和西方古希腊时期,就有对时代的认识和划分。中国古代有影响力的时代划分是春秋公羊学的“三世说”,按照国家变化发展状况把时代划分为“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由乱到治的历史循环过程,体现了积极变革和求变向上的心态。古希腊则以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生活状况为依据,把世界历史发展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这实质上是用悲观主义历史观来认识时代,体现的是对当时及未来人类社会的不满和失望。此后,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基础,把历史时代类比人的成长和发展,将时代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成熟期。在黑格尔看来,儿童期是东方社会,而成熟期则是当时的欧洲。黑格尔的时代划分是以理性实现程度为依据的,体现的是“欧洲中心观”和“理性国家观”。马克思则批判了神性的、个体的、唯心的时代观,认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2页。马克思还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10页。也就是说,对时代的把握、划分要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状况与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和遵循。根据这一原理,马克思对时代进行了不同划分,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是“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时代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帝国主义时代观。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以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调整、人的生存境遇为理论依据,考量世界和中国的现实发展状况,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实践斗争为基础,审视中国所处的时代方位,形成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
第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当今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时代潮流等做了精准判断,成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主要内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的认识、判断和观点的理论体系。总体来看,主要包括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和时代潮流。时代主题是对一个时代人类社会总体状况和根本特质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时代观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主题做了精准判断,认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页。同时,习近平还强调“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08页。这表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另一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另外一个时代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显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角度作出的整体判断,是国际视野的维度;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则聚焦于国内,是对国内社会发展方向和着力点作出的研判,这样,国际国内两个时代主题构成了新时代主题的完整形态,两者相互作用、互相支撑、互为补充。时代特征是时代在当下呈现的主要特点,它是时代观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多次强调,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是“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这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一方面是指新一代科技革命给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及其交往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霸权及资本利益,导致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激烈、复杂,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等快速发展国家的极力遏制与打压。以上是新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最主要特征。时代潮流代表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且构成时代判断的基本要素。关于时代发展潮流,习近平多次强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8页。习近平关于时代潮流的认识,一方面延续了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判断,并且认为和平的因素在增长,对当前时代潮流发展的趋势更加坚定,更加有信心;另一方面,习近平摈弃西方国际关系零和博弈的思维,认为共赢是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一环,“共赢”不但符合各国愿望,而且有实现的基础和条件。因此,他在时代潮流的判断中特别强调“共赢”的理念,彰显了习近平对新时代国际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和精准判断。可见,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和时代潮流的总体判断是一致的,同时也会根据时代变化提出新的观点和判断。
第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认为时代具有相对性、变化性与多层次性,这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逻辑自洽的前提。一方面,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认为,时代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是在新与旧、过去与未来、先进与落后等不同时空维度的比较中呈现的,因而,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突显时代的特征、价值和意义。江泽民、胡锦涛等在世纪之交经常提到“跟上时代”“追赶时代”等话语,这里所说“时代”是指世界范围内相对先进的发达阶段及其所代表的强大经济和先进科技,它针对的是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落后于先进时代的状况,强调的是对先进时代的追赶。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秉持进步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在整体上是进步发展的,这种进步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物质生产进步和生产关系变革。因此,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所言的“新时代”“当今时代”等话语,不仅时间次序上在“旧时代”“过去时代”之后,而且区别于旧时代的关键在于,它一般代表某种方向或趋势,“新时代”的判断还代表发展进步和突破创新。习近平指出:“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55页。这里的“当今时代”蕴含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再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精准判断,此处“新时代”相对其他时期、阶段或时代来说,在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生态、党建等关键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前所未有的成就。正因为如此,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及发展中国家的面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更加彰显了“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大意义和标示性作用。另一方面,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认为时代具有变化性和多层次性。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变化发展,以此为划分依据的时代当然也是不断变化的。习近平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6页。这里“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是指“大时代”,即“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8)本刊记者:《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在这一“大时代”下,又可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生产关系变革情况、世界不同国家具体国情及其相互关系划分出若干不同的“小时代”。例如,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既有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阶段,又有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低落阶段,这些不同的阶段就是不同的“小时代”。“大时代”与“小时代”是不同层次的时代,而正是不同层次时代的构建,才有利于人们清晰地把握纷繁复杂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世界发展和社会进步。反过来,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又会推动时代变化,时代变化意味着从一个“小时代”进入另一个“小时代”,而“小时代”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则会实现质的变化,也就是新的“大时代”的来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的是“小时代”,但却是“小时代”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代。因为,它意味着社会主义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预示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和调整,一定意义上也是进入新的“大时代”的先兆。
以上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认识、看法和观点,构成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的本体论。这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的真理性看法和一般规律的揭示,它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脉相承是指对精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观点予以继承;与时俱进是指根据时代变化、世界形势及国家具体情况发展作出新判断,提出新观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无序和随机的,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必然性。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中,精准把握了当今时代的内在本质、发展潮流和时代特征。近年来,世界保持了总体稳定与和平,合作、发展、共赢也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主流,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和危机频现,而社会主义的中国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一步证明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符合社会发展实践的真理性认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弗朗西斯·福山等西方学者所谓资本主义是时代终结的结论,则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以弗朗西斯·福山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大多从自身建构的西方文明或制度层面去认识世界和把握时代,这种以西方为中心,从理论到理论,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把握时代的方法,必然导致对时代的错误认知。反观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则始终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时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察时代、把握时代的理论方法。
第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善于用世界眼光与中国视域相结合的方法锚定时代。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打破了各国孤立的状态,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时代不再是古代及其黑格尔意义上的孤立状态,而逐渐成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今时代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单元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不同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观察和把握时代既需要有世界眼光,要关注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又要从本国视域出发,立足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把握时代问题时,注重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视角认识时代的变化发展,注重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中把握时代的现实状况,注重从人类文明发展、世界共同诉求及其国际关系的复杂互动中去判断时代发展方向。同时,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认识和观察时代时,非常强调以中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中国在时代变化中的生产力发展,及其人民美好生活的满足状况,着力分析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注重把握中国与时代先进水平的差距,致力于推动中国赶上时代发展、立于时代潮头、促进时代发展。正是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审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才得以锚定。
第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历史的方法把握当今时代。时代都是从历史走来又走向历史的深处,但时代并不是永恒的历史,而只是历史的特定时空。只有客观地认识和考察历史,并对不同历史时代进行比较,才能把握当今时代与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差异与变化。正因为如此,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善于从历史的回顾、比较、总结中观察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以把握当今时代。首先,通过回顾历史感知时代变化。人类社会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因为,只有依靠历史的积累、记忆和传承,才会有现实存在的文明社会。事实表明,社会主体既可以通过回忆感知亲身经历的不同时代,也可以通过文本、符号等回顾和感受不曾经历的时代。通过回顾历史,可以切身体会时代发展的巨大变化,感受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方向。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善于引领广大民众回顾历史,以感知时代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面,也表现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方面。其次,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代把握时代差异。直观感知的时代差异大多只能停留在感性层面,要达到理性认知的高度,还需要从不同维度对不同历史时代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通过不同时代的比较分析,可以显著呈现历史不同时代与现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也可以在这些差异中考察不同变量在促进时代发展中的不同作用,以揭示时代变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同维度的定量比较中,精准把握了时代发展脉搏。最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洞悉当今时代潮流发展。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从过去的事实中获取经验教训历来是中国人处事的智慧。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洞悉时代发展潮流。正如习近平指出,“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7、538页。也就是说,时代潮流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战争、压迫、剥削等人类遭受的苦难中,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而得出的。
第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认识时代。矛盾分析方法历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包括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等等。时代所指的时空往往包括所有民族国家及其各类事物,这其中必然存在诸多矛盾,也存在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此,时代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矛盾的集合体。对于时代这一矛盾的集合体,只有用矛盾的分析方法才能够较好地认识和把握它,这也正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蕴含的理论方法。例如,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分析时代主题时,经常提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10)习近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和平与战争、发展与衰退、合作与对抗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普遍矛盾,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的分析,既把握了时代所存在的普遍矛盾,又清晰地阐释了矛盾之间的不同关系;既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主流,同时也看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战争、对抗、敌对等消极因素始终存在,并且有强化的趋势。再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显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成了因果关系,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结果。这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运用主要矛盾分析方法对时代作出的准确研判。正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才清晰地指明了时代的变与不变、时代的主流与支流等复杂矛盾关系,从而为分析和理解时代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联系与发展相结合的观点审视时代。时代的时间跨度都比较长,其中既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又包含世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交往关系的变化,而时代的诸多要素之间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要精准把握时代潮流和方向,就需要用联系与发展相结合的观点来审视。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才能全面认识时代状况,只有用发展的观点才能形成对时代积极正面的认识。与西方所谓的“时代终结论”“时代倒退论”所意蕴的静止或倒退的悲观主义方法论正好相反,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时代是进步发展的。尽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诸多挑战,且世界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发展的观点审视时代,对时代的进步发展保持乐观心理和积极态度。正如习近平指出,当今时代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但只要各国坚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原则和治理方法,就能够破解时代所面临的治理难题。(12)习近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不仅有利于引导中国人民保持对时代发展的乐观和希望,而且能够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致力于创造美好新时代。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页。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而且力图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世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科学认识时代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对新时代的科学看法和观点,而且致力于引领时代潮流,促进时代发展。
第一,以学习为基础,把握时代变化。时代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洞察时代变化需要与时俱进地学习,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把握时代的基础。在任何时代,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科技和现代知识都呈几何式增长,学习对把握时代来说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深入认识和了解时代发展规律、时代基本状况以及时代发展潮流。习近平多次强调:“全党同志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14)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月9日。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把握时代,其中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是需要学习的重点群体。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进入新时代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只有党员领导干部学会学习、带头学习、努力学习,才能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因此,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并且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青年学生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虽然生活在当今时代,但他们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在未来时代。因此,只有青年学生把握了时代,中国才不至于在未来的竞争中落后于时代。所以,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一直强调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通过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普及高中教育”和实施“双一流”战略等措施,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青年学生的学习。习近平一直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1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以上学习理念和教育政策举措,促进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广泛性,全面提升了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为认识和把握时代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以创新为动力,紧跟时代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时代的变化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科技发明与创造的关键在于创新。由此,创新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动力。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发现,时代的更替变化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科技、制度、理论等方面的创新。一旦科技、制度等方面落后于人,就会导致整个国家落后于时代。正如习近平指出:“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67页。因此,要跟上或引领时代发展,就必须以创新作为基本动力,通过创新驱动科技、经济、制度等方面变革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创新,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创新的政策措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更加重视创新,制定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创新发展”作为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我国在科技、制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为紧跟时代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三,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支柱,勇立时代前列。中国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归根到底要中国人民有站在时代前列的意识和意志。这种意识和意志主要来源于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因为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支柱,它既能够推动人的觉醒和发展,又能够激励人、鼓舞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体来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主要包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具体内涵,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等具体内涵。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出中国精神的概念,阐明中国精神的内涵,诠释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实践上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积极弘扬中国精神,促使中国精神在中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通过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倡导,中国精神已逐步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奋力追赶时代,勇于引领时代。
第四,以参与全球治理为契机,引领时代潮流。时代现状是由全球各个国家的现实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关系构成的。时代潮流的发展主要由全球有影响力和有话语权的国家来引领和带动。中国要引领时代潮流,一方面要提升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对时代发展有影响力的国际主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作为世界重要“一极”提出了不少处理国际问题、引领时代潮流发展的建设性主张。例如,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变化和调整进一步加剧,全球治理也出现诸多问题,时代究竟怎么变化?应该往哪里走?中国作为一个影响力越来越大且负责任的大国,理应对化解时代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以引领时代潮流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系列主张。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立足当今时代的中国声音、中国主张。这些主张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众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必将使中国在时代潮流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观察时代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新时代的科学观点和精准判断,在分析时代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所蕴含的科学方法,并以实践论为指导促进时代发展,引领时代潮流。由此可见,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在21世纪的运用和实践。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具体化、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运用于观察时代、分析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事实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也进一步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根据时代不断进步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