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强审全面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

2020-02-22 11:00
审计月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

大数据技术正深刻影响及改变着审计方式,让审计工作更加精准、高效。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数据逐渐成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新型资源,大数据应用是审计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主要抓手,贯穿审计全过程。但是,长期形成的传统审计惯性还尚未完全转变,数据采集不到位、数据不会用或用不好的态势还尚未扭转,审计信息化能力与科技强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进入新时代,审计机关应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强化科技强审,以大数据审计新思维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既要利用新技术揭示问题、预警风险,还要利用新理念评估总体、服务发展。

一、充分认识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对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保障作用的必然要求。当前审计任务重与人力不足矛盾比较突出,审计全覆盖任务艰巨,我们要向科技要生产力,坚持科技强审,夯实信息化审计基础,广泛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大力推进大数据审计模式,通过审计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审计作业、过程控制、决策支持能力,为审计全覆盖提供强力支撑。

(二)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是适应新时代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当前信息化、大数据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治理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审计机关要顺应形势需要,加快信息传递和沟通,要在审计业务系统、数据采集管理、数据分析运用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发现有深度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进入新时代,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审计的光荣使命,更是审计面临的重要挑战,审计工作是宏观管理的重要职能配置,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的审计工作,必须始终紧扣党委、政府发展大局和工作中心,切实把服务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审计的第一要务。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在摸清和理顺现有审计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整合挖掘审计信息化建设需求,明确以提升信息化审计监督综合能力为主线的系统定位,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宏观分析,不断提高精准发现问题、及时揭示风险、准确评价判断、宏观系统研究的能力,更好发挥审计履行常态化“经济体检”功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二、大数据审计现状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模式和管理方法,推动审计从传统的账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以大数据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综合型审计方式的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多部门联动作战拓展的组织方式创新,从大数据支撑精准审计延伸到支撑审计宏观分析的新定位。建立了大数据审计采集分析制度规范,完善了数据分析团队管理办法,出台了大数据审计工作意见,建立了审计数据分析团队,实现了各层级预算单位电子数据分析全覆盖及个体单位的深度全覆盖,扶贫、乡村振兴和保障房等民生领域审计全覆盖,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数据集中分析全覆盖,以技术创新落实“两统筹”工作要求,持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整体效能。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人数占比也越来越高,为大数据审计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数据先行意识和大数据审计思维还较薄弱

全员参与大数据应用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数据先行意识薄弱,主动采集、定期采集数据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数据归集行业不全、数据不够精细,缺乏归集行业基础信息和辅助信息数据的问题还较突出,导致审计思路无法深入展开,审计问题难以分析透彻,无法发挥大数据审计效率成倍增长的整体效应。

(二)审计组织方式与大数据审计工作还不相适应

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两张皮”现象还比较突出,大部分审计组因业务繁重,或认为数据分析由技术人员承担,审计业务人员参与数据分析工作很少;数据分析人员无法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行业政策、业务流程和审计思路,数据分析成果与实际需求难以衔接;数据分析需求宽泛简单,政策把控点不准,业务流程不熟悉,难以找准审计模型的切入点,导致数据分析疑点不够精准,核查效果不明显。审计项目没有形成业务与技术的有效沟通融合机制,审计广度和深度难以进一步拓展。审计项目计划单一性比较强、系统性不够,实施方案主要凭经验推断,依托数据支撑的情况极少;审计组织方式创新不足,数据分析技术方法滞后,应用浮于表面,与审计全覆盖和数据分析可视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数据关联分析和智能挖掘技术使用的深度、综合利用的程度也还有待提高。

(三)数据分析团队机制建设尚未形成

当前,参与数据分析人员偏少,虽然各级审计机关成立了审计数据分析团队,但是人员比较分散,未能形成有效合力,没有做到兵马未动数据先行,对审计业务的支撑作用比较弱。

四、坚持科技强审,全面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

(一)提高认识,让数据“说实话”。部门、企业的各种业务经济活动和行为,最终的结果都体现在业务信息系统的一系列数据上,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微观信息。当前,审计机关正在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已具备了大数据背景,审计对象既是生产大数据的源头,也依靠数据支撑其业务,大数据的发展推动着审计手段转型升级,审计机关要注重大数据多维跨界思维的培养,用大数据武装头脑,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将数据应用贯穿立项、实施、审理、整改和审计结果应用等审计项目全过程,要将数据分析工作前移,以数据分析结果作为审计项目立项和人力资源分配的依据。采用数据分析与现场延伸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更精准定位审计疑点,缩小核实范围,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提高工作效率。

(二)政策研究引领,数据分析先行。紧扣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工作重心,收集研究各行业相关政策,从政策依据、目标、内容、措施和效果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分析。一是深入理解政策目标和内容。按照“一项政策一条线”的原则,点面结合研究,将政策措施中限定性条款转化为大数据审计逻辑判断标准,揭示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合规,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等问题。二是持续推进审计数据调研。审计组调研数据的目标是使审计机关和审计组所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满足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数据分析利用的需求。通过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相关的数据情况,详细了解信息系统承载的业务工作、数据内容和管理流程。三是深入推进审计数据实时在线采集。充分利用政务信息资源汇聚成果,实时推送共享部门数据,作为审计数据分析利用补充来源,为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供数据支撑,以便客观、系统地提取审计对象信息,最终对审计对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四是保障审计数据安全。各级审计机关应提高数据安全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密措施,确保审计数据安全使用。

(三)以用为要,推进审计数据标准化。运用数据,首先要做的就是标准化。审计机关应从数据采集源头上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一是要通读领会审计数据规划。2018年,审计署出台了各行业审计数据规划,审计人员要熟悉理解各行业审计数据规划,作为审计数据整理的遵循,从而拓展数据思维。二是组织开展数据标准化攻关。以业务人员为主,技术人员配合,组成专门力量,对行业数据进行全面解读,进而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完整性、准确性校验。通过数据关联构建常用的、标准的关联数据表,便于审计人员日常使用。三是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协助数据标准化。对业务流程较复杂的数据,审计机关应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由行业主管部门协助实施,对行业机构提供的电子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对数据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验证,生成审计中间表或标准表。

(四)创新组织方式,提升审计实效。要以大数据审计引领推动审计思维创新和审计方式变革,预期目标来自数据分析,最终成果依靠数据支撑。一是以数据分析结果提前确定审计项目。通过总体把握和预先分析数据情况,结合政策控制点和审计经验,分析数据结果和疑点情况,再据此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范围,以此作为审计立项的依据。二是开展数据驱动式的非现场审计。在未开展具体审计项目时,可打破专业组织间的界限,成立非现场审计准备团队,推动形成数据驱动式的非现场审计工作模式。在审计数据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可探索开展非现场审计。三是建立协同高效的大数据运作体系。运用扁平化矩阵式组织模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政策研究组、数据分析组和现场核查组。在对法律和政策的理解与业务、财务数据等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从综合情况分析、财务数据分析和业务数据挖掘等方面多角度开展审计分析处理工作,探索运用统一领导、分组核查、上下联动、纵横交错的扁平化矩阵式组织模式,使审计实施更加快捷高效。四是树立以用为本的鲜明导向。围绕审计能力提升和审计方式转变,加强审计数据综合利用,组建跨层级、跨处室、跨专业的数据团队,深入推进“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不断拓展审计广度和深度,从数据层面实现审计全覆盖,为审计项目和宏观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以点带面推动全员使用数据的良好格局,让人人都成为数据的“兵”,有力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五)探索审计宏观分析,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坚持从审计调研开始到审计调查跟进再到精准实施审计的工作链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一致性,发挥审计服务宏观管理的职能作用。建立各相关行业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汇聚各部门与审计指标相关联的业务数据,逐步建立年度指标情况数据库,研究建立指标预警分析模型,形成数据预警分析结果。一是开展预警指标数据调研采集。按照审计评价指标所需数据来源,组织人员赴相关主管部门,对涉及行业预警监测功能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明确审计评价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统计口径,以及数据采集报送的范围、方式和频次。在不断健全数据资源基础上,紧扣宏观经济形势,聚焦重点领域和社会热点,研究和开展各领域宏观数据的采集。二是构建审计预警分析模型。关注各相关行业风险防控指标,如资源环境方面,关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约束性指标,探索建立指标预警分析模型,必要时开展实地核验,进一步完善预警分析模型。三是对部分约束性指标进行预警分析。根据对相关行业指标数据关联分析,对各评价指标按地区或年度等的变化趋势、是否超警戒和可疑问题进行汇总和动态预警管理,及时揭示各地区存在的可疑问题事项,形成相应的行业运行分析报告或预警分析报告,为确定审计重点提供依据,为各级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六)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人人会用的新格局。当前,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多数审计人员尤其是基层审计人员疲于完成繁多的审计项目,使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机会很少。一是要以点带面。运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应动员全局力量,而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创造平台,为全体审计人员提供“练兵场”。多磨炼本领,才能提高技能。通过以审代训等方式完善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工作指导机制,着力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二是要以用促学。科技强审不仅限于大数据应用,提高审计人员熟悉和运用自身专业领域内专门技术的能力,还有很多诸如农业、地理、环保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才能更好适应新时代审计的发展。应通过以用促学方式提升数据关联分析、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工具应用能力。三要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审计“一盘棋”,形成各领域各行业的公关团队后,要大胆交流,混合抽调,着重锻炼人才,培养业务冒尖、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部分集中发力带动全员集体发力,推动形成全员想用数据、会用数据和善用数据的审计新格局。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
探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相关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煤制油化工装置检维修工程结算审核与审计工作的思考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内部审计工作助力钢铁企业发展的实践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抚州市审计局首次召开全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议
湖北省审计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论大数据给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