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指的是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下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洞悉文章的主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进行多元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多元对话的时机,引导学生找到阅读的切入点,尝试更好地展开自主阅读,高效解读文本。
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在经过了反复推敲后总结提炼出来的,能很好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尝试扣紧文章的标题进行揣摩,作者想要在文章中展现怎样的情感,表达怎样的思想,这样学生就能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带刺的朋友》一文的题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悬疑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猜测一下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首先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认为:“题目中提到了‘朋友’,这必然是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所以文章会写作者和这个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那么,‘带刺’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认为:“我觉得有两种意思,一种就是这个朋友的身上真的带刺,那样的话,我觉得这篇文章是不是写的不是人,而是某一种身上有刺的动物或者是植物,比如,刺猬、玫瑰。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带刺’是比喻用法,表示该朋友很有个性,说话带刺。”在这样一番分析后,学生对阅读作品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此时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阅读,看看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猜想是否符合,同时还要思考一下若自己来创作的话,会给这篇文章取一个怎样的题目。
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标题进行思考,能让学生快速进入作品中,解读文本的内容。在下一步的深入解读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下文章是否很好地表述了题目中暗示的信息,文章的内容和自己推测的是否一致。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创作的时候要怎样合理地设置文章的标题,让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一般会有一些词语和句子能很好地展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些词句就是文章的文眼。学者刘熙载认为:文章的文眼一般在篇首、篇中、篇尾的位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进行分析,看看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海滨小镇》一文的文眼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鼓励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分析,并思考这篇文章可能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围绕“这座海滨小镇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进行分析,认为:“首先,这篇文章要突出这是一座海边的小镇,要展现出海边这个地理特点;其次还要展现出美丽和整洁这两个特点。”此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从这个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吗?”学生认为:“这个句子虽然简短,但是由于作者用的都是美好的词语,所以我觉得作者是十分喜欢这个小镇的,文章的主旨也应该围绕热爱、赞美小镇展开。”在学生抓住文眼探究作品主旨后,再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看看作品是否展现出了小镇的特点。学生在阅读后提出:“这篇文章的确始终都围绕文眼展开,不管是小镇的景物,还是对人们生活的描述,都突出了美丽和整洁的特点。如‘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等句子就突出了这一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要鼓励学生找到文章中的闪光点,挖掘这些关键性的细节词句,此后还要顺藤摸瓜地探究下去,尝试了解文章的中心或者主旨,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深入下去,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头脑,尝试展开类文对比的活动,以之为切入点,分析作品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更能让学生获得感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有所帮助。
《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景物的文章,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首先要说说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学生认为:“这两篇文章都写了景物之美丽,展现了作者对于该地方的喜爱之情,在这一点上两篇文章具有相同的特点。”“那么,在文章的结构方面,两篇文章是否有不同呢?”学生认为:“《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以地点作为写作的顺序,依次展现了不同地方的动植物风貌。但是《美丽的小兴安岭》则采用的是按照时间为顺序的写作方法,展现的是一年四季的不同风貌。所以说,这两篇文章虽然都是写景的,但是写作手法却有所不同。”最后鼓励学生尝试思考:“你觉得这两种手法哪种更好呢?若要你创作写景类的文章,你会如何构思?”学生认识到:“这两种手法都很好,要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来定。比如,该景物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明显的不同,那么自然要选择时间顺序来写。”
在类文对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首先关注一下文章的结构特点,此后看看作者选择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等。要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类文对比,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鉴赏活动。
宋代学者苏轼认为:“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也就是说,解读作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虽然学生不知道作者是谁,但是却能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性格特点。反之亦然,若能适当了解一些文章的写作背景,也能让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要适当给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让学生抱着知人论世的想法展开阅读,这样也能找对阅读的切入点,提升阅读效果。
在阅读《少年闰土》后,鼓励学生结合作品的时间背景进行分析,了解作品创作于什么年代,并尝试了解一下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创作的时代虽然已经推翻了封建统治,但是封建势力的残余力量还是很厉害,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所以鲁迅的很多作品都是展现封建势力对人们的迫害。”在了解了《少年闰土》是《故乡》中的节选后,很多学生对闰土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了闰土的变化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就是要通过展现闰土的变化,起到批判时代的作用。试想一下,童年时期那么可爱的一个孩子,长大后变得傻傻的,十分木讷,任何人看到后都会伤心,都会反思这样的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在了解背景信息后,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主旨都有所了解。
借助文章背景知识进行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和作者进行心灵互动的过程。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等,都能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若游离作品的创作背景,单纯靠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阅读,那么对作品的解读必然会不够深入。
文本解读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若能寻找一些学生容易把握、容易理解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那么自然能让学生找到文本阅读的意义,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