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五四:《台湾文化》 与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生态

2020-02-22 08:52:22
社会科学辑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祖国大陆新文化新文化运动

赵 立 彬

台湾光复后,一方面受到日本殖民统治长期压抑的本土文化人的思想得到释放,一方面有来自祖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对刚刚回到中文世界的台湾文化思潮的主导,形成了光复初期特殊的文化生态。台湾文化协进会的成立和 《台湾文化》 的创办,反映了在此背景下台湾文化生态的诸多变化。既往研究多从光复初期治台当局文化重建的政策或台湾知识界的文化认同,来观察和阐述这一段历史,对 《台湾文化》 也已有比较充分的利用。①关于《台湾文化》或以《台湾文化》作为主要资料来源的研究,可参阅朱双一:《光复初期台湾文坛的“鲁迅风潮”》,《台湾研究集刊》1999 年第2 期;张羽:《光复初期台湾知识分子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台湾研究》2011 年第1 期;文学武:《台湾战后光复初期对鲁迅的传播和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13 年第4 期;张羽:《光复初期台湾与东北地区的文艺重建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15 年第6 期等文。其中台湾学者崔末顺特别观察到光复初期台湾知识阶层追求的文化进路,指向民主和自由的价值,《台湾文化》 所标榜的民主主义原则及民众文学,承续了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现代性和祖国大陆进步的文学传统精神。〔1〕本文试图从 《台湾文化》 所反映的这一时期台湾文化界对于五四的介绍和讨论,探讨时人对当时台湾文化发展的一般认识,对台湾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理想,进而揭示治台当局在新复台湾推行意识形态统制时所面对的知识界基本文化生态,从一个方面阐释光复初期国民党治台失败的时代因素。

一、《台湾文化》 与关于五四影响的讨论

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化重建事业,是由台湾本土文化精英与来自祖国大陆的文化人士共同开创的。1946 年 6 月 16 日,在台北成立的“台湾文化协进会”几乎是囊括二者的一个社会层次最高、组织最为庞大的文化社团,由台北市市长游弥坚担任理事长,官方、民间一众知名人士担任常务理事、理事、常务监事和监事。在官方者,有公署教育处长、省党部宣传处长等,在民间者,有林献堂、连震东等知名人士。《台湾文化》 是台湾文化协进会的机关杂志,创刊于 1946 年9 月15日,到 1950 年 12 月 1 日终刊,主编先后为苏新、杨云萍和陈奇禄。①有关“台湾文化协进会”和《台湾文化》基本情况的介绍,可参阅何卓恩论文及秦贤次:《〈台湾文化〉复刻说明》,《台湾文化》复刻版,台北:传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时间未注明,约为1990 年代后期。创刊之初,编辑们有意将它办成一个“综合文化杂志”,而不是专门用以“宣传本会”的刊物。〔2〕作者群体里,既有本土文化人士,也有大量在台湾甚至不在台湾的祖国大陆文化名人。当时就有人提出,《台湾文化》 的撰稿者确实存在“外省同胞居多”的现象,编辑部表示,杂志本身并没有省界观念,“只希望能在本省文化界开辟一条新路,提高本省文化水准”〔3〕。“二二八事件”后,《台湾文化》 的刊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尚能保持基本的讨论范围和言论风格,只是到 1949 年 7 月出版第 5 卷第 1 期后,迫于压力,变成了关于台湾研究的纯学术刊物。《台湾文化》 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大的影响力,与台湾文化协进会组成人员兼容并包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台湾文化协进会大概是属于当时被人讥讽的“在附庸风雅的大官领导之下”〔4〕的文化组织。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台湾的文化组织主要有四个,行政长官公署的“文化委员会”是“哥哥”,省党部的“文化运动委员会”是“姊姊”,“台湾文艺社”是“妹妹”,而半官半民的“台湾文化协进会”是“干儿”,因为该会干部中有不少教育处长、市长、图书馆长、博物馆长和公署参议等具有官职的人。不过评论者同时也指出,虽然各有特点,四个文化组织能做的事情也都“五分五分”(闽南话中表示“彼此彼此”“差不多”的意思)。〔5〕光复之初,大量祖国大陆文化人来到台湾,有的原本属台籍而长期在祖国大陆工作,有的则完全为祖国大陆较为开明和左倾的文化名人,其中即使因追随陈仪前来参加接收工作的人士,也多持开明思想,与国民党专制思想有一定距离,省籍或者来自何处,确实不是划分文化人士的主要依据。

《台湾文化》 关注台湾文化和教育重建的问题,发表过许多对于文化思潮和专门文化问题的议论,介绍了不少中外著名文化人士,其中的“文化动态”和“本省文化消息”等专栏也留存了许多珍贵史料。而关于五四对台湾影响的讨论,也成为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早在 《台湾文化》 创刊前六年,专门关注台湾历史的杨云萍就在为好友李献璋所编 《台湾小说选》 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提出,台湾也曾经有过“一番热烈真挚的新文学运动”,并指出它与中国大陆新文化运动的关系。〔6〕这本 《台湾小说选》 因日本当局的禁止未能出版。光复后杨云萍成为 《台湾文化》 的主要撰稿人(第2 卷起担任主编),因而这篇序言于光复后发表于 《台湾文化》 创刊号上,当然事过境迁,文字已有较多修改。文中说: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是受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的运动与成就所影响、所促进,虽然台湾当时还在日本的统治下。只是当然要保持了多少的台湾的特色。〔7〕

这番言论自然是与当时有人认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新文化运动缺乏关联的看法有关。1947 年7 月,从祖国大陆返台的台籍文人王锦江也有 《台湾新文学运动史料》 一文,同样对“台湾过去未曾接受 ‘五四’ 时代新文化运动”表示异议,并大段引用了杨云萍的文章。〔8〕梦周(应为台籍文学家杨梦周,原名杨思铎)在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时,也提及了对于台湾有无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问题:

关于本省是不是文艺处女地,有没有受到五四的影响等等问题,我在这里不想再提了,不过我敢断言本省的大部分人不能理解现在的文艺,甚至对于文艺不发生兴趣,却是事实的。〔9〕

平心而论,认为台湾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与祖国大陆毫无关系、丝毫不受影响,当然不是事实。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即使从日本“转口”,也能够了解到当时祖国大陆的文化思潮走向,何况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的进步文艺思想,当时在日本也深受重视,也同样为台湾文化界所知晓。但是,在殖民主义统治下,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毕竟隔为两地,对两地直接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影响,不宜高估。特别是日据后期,台湾的中文创作和教育受到压制,青年一代已经失去阅读中文的能力,各方面的文化隔阂更为加深。宋斐如后来感慨,台湾没有经过一个类似祖国大陆五四运动那样的新文化运动,曾经撰文写道:

台湾一向没有足与世界比美的文化运动,即如祖国的“五四运动”一类的活动,从没有发生过,具有世界史意义的文艺复兴运动(Renaissance)更不用说了。……只是说明应该发扬光大的台湾文化,因为日本统治者五十年的压抑与干涉,致使停滞、衰弱、走入歧途罢了。〔10〕

宋斐如是从“如何改进台湾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说明为什么要使台湾文化与祖国文化重新有一个“正统的接续”〔11〕。这篇文章发表较晚,可能是看到了台湾文化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而在此前,《台湾文化》 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介绍。

二、《台湾文化》 对五四新文化的引介

自创刊起,《台湾文化》 就有意识地介绍祖国大陆发生过的新文化运动。①在光复后台湾期刊创办的热潮中,《台湾文化》是创刊时间较晚的。在《台湾文化》之前,已有各种报刊介绍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目前所知较早专题介绍五四运动的,有《五四运动》,《时潮》第1 卷第1 期,1945 年12 月,转引自黄美娥:《战后初期台湾文学新秩序的生成与重构》,杨彦杰主编:《光复初期台湾的社会与文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年,第294 页。其中包括关于纪念新文化人物(主要是鲁迅)的专辑、介绍祖国新文化运动的专论,也包括在一些文章里讨论或者提及五四新文化运动。

《台湾文化》 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杜容之,在创刊号中就初步介绍了祖国大陆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在 《抗战期中我国文学》 一文中,开篇就提到:“我们要明了这时期文学的情况,必须先从‘五四’ 我国 ‘文艺复兴’ 以来新文学的发育、生长,作一简单概述。”〔12〕这篇文字本来是介绍中国抗战文学的,从溯源的角度介绍此前的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他指出五四运动后“文学革命”的成果,开辟了中国新文学的大道:

从白话文学的基础上,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新鲜的主诚的实写文学,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都应时而起。……我国的新文学,已渐渐地从幼苗而壮茁开始向“文艺复兴”的大道迈步前进。〔13〕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全面的介绍,当属杜容之在第2 卷第 2 期、第3 期和第 4 期上分三次连载的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这一篇长论中,作者对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以来发生的文化变迁和文化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所谓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文化受西洋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新的、非传统的、反抗保守的文化运动。从这文化运动的勃兴激成一个巨浪,不但把我国近代学术思想,翻然一变,突破传统保守的旧文化堡垒,而追踪前进的世界新文化,并且对于国运历史均引起变化。所以,它是我国历史上划时代的转变,实有研究介绍的必要。〔14〕

杜容之介绍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广义的文化过程。他的介绍从基督教大规模传入中国开始算起,先介绍了西方传教士翻译西书、建立学校等事迹,再依时序介绍了洋务运动、革命文化和维新运动,对孙中山、梁启超等人思想主张的意义给予了重视。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杜容之介绍的重点。他高度评价陈独秀“彻底反抗儒教思想,得到进步的知识阶级共感,予以很大刺激”。并且指出:“这种批判的根据,是站在民主主义的自由思想的立场,故对儒家中庸思想、道德观念、政治学说批判得十分苛酷,但这在思想革命中,是必然经过的途程。”〔15〕杜容之还详细介绍了胡适和陈独秀对于文学革命的贡献,又特别提到了鲁迅 《狂人日记》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新青年》 之后各种白话文期刊成为“传布新文学的主要机关”〔16〕。在杜容之的认知中,有一个从“思想革命”到“文学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学术革命”的逻辑。在“学术革命”阶段,他对于新文化运动后胡适的“整理国故”运动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对其中包含的“科学”意义十分重视。作者在对这一新文化过程的分析中说:

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假如是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那么学术革命是站在科学立场上的。可是,这科学立场,因为胡适一派领导,所以也就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者杜威的哲学应用于我国而已,因为胡适是杜威学说的信仰者。〔17〕

作为对广义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完整介绍,杜容之也在最后的篇幅中介绍了五四之后的“社会主义文化运动”“民族主义文化运动”“本位文化运动”“新启蒙运动”等后续的发展。①杜容之:《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下,《台湾文化》第2 卷第4 期,1947 年7 月1 日。因“二二八事件”的影响,《台湾文化》第2 卷第4 期延期到1947 年7 月方才出刊。总之,这篇文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也能够看出介绍者的基本立场。

光复后的几年里,在祖国大陆来台人士的带动下,鲁迅得到了特别的宣传和尊崇。《台湾文化》有大量的文章纪念和宣传鲁迅,除第1 卷第2 期为 《鲁迅逝世十周年特辑》 外,在各期上也多见与鲁迅相关的介绍和研究文字。②关于光复初期鲁迅在台湾的传播,学术界研究较多,可参阅朱双一:《光复初期台湾文坛的“鲁迅风潮”》,《台湾研究集刊》1999 年第2 期;文学武:《台湾战后光复初期对鲁迅的传播和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13 年第4 期。这当然与鲁迅的挚友、《台湾文化》 的重要撰稿人许寿裳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多篇文章赞扬鲁迅的“道德的”“科学的”“艺术的”“战斗精神”〔18〕。杨云萍则指出台湾在1920 年代的“启蒙运动”受到鲁迅的影响最大。〔19〕新创造社的黄荣灿是受过鲁迅指导的木刻家,他颂扬鲁迅是光复后台湾文化重建之时所需要的先知,指出:“这初生的文化感到了需要他,因为今天新文化事业需要很多的支持和推进的预知者、先觉者啊! ”〔20〕重要的是,除了这些宣传者所强调的鲁迅作为“祖国文化的代表”,作为具有战斗精神的思想者以外,他还被赋予一种“新文化”的启蒙意义。许寿裳和各位宣传者的上述诸文,积极鼓吹和宣传鲁迅所秉持的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在许寿裳的另一篇文章中鲁迅的新文化启蒙意义表述得更为明确:

我们想我们台湾也需要有一个新的五四运动,把以往所受的日本遗毒全部肃清,同时提倡民主,发扬科学,于五四时代的运动目标之外,还是要提倡实践道德,发扬民族主义。〔21〕

三、对“民主”“科学”的礼敬与接续

无论是引介、宣传五四、还是主张台湾也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论者所指向的是对五四新文化的“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继承与倡导。从官方的立场看,光复后台湾的文化重建需要符合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的三民主义,但在当时的文化人士那里,“三民主义”往往只是一种口号式的套用,“民主”“科学”的新文化精神才是实际内容。《台湾文化》 创刊时,据研究者秦贤次判断,以台湾文化协进会理事长、台北市长游弥坚的名义发表的代发刊词 《文协的使命》,可能是第1 卷主编苏新所撰。〔22〕如果此事属实,倒确能映证这一倾向。此文虽在最后将落脚点放在“三民主义”上,强调:

从五十年解放出来的台湾,自然对新文化的需求格外的大,格外的深切。我们的国家是三民主义的国家,今后的世界应该是三民主义的世界,所以我们所需要的新文化,也应该是三民主义的文化。三民主义文化是什么?这是新生的台湾迫切所要求的文化,也是新中国所需要的文化。〔23〕

但就通篇而言,更多地是反映光复后台湾文化界对于“新的文化”的强烈渴求。文中说:

新世界构成新观念,同时也要用新观念来构成新世界。从五十年的被压迫生活,忽然变为自主独立的生活,民族解放斗争的情流,也要改造向建国立业的大道进行。……新世界需要新文化,用新文化来培养新观念,用新观念来改造客观的世界——造出新世界。在这个原则下,从五十年解放出来的台湾,自然对新文化的需求格外的大、格外的深切。〔24〕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文化人也套用“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化”一类口号,但实际较多取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主”,和符合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科学”。即使是游弥坚担任理事长的台湾文化协进会,在其成立宣言中也特别提到了,“现在,民主的洪流,澎湃着全世界。新的文化的建设,为整个人类的努力的目标”。最后提出的口号是:“建设民主的台湾新文化! 建设科学的新台湾! 肃清日寇时代的文化的遗毒! 三民主义文化万岁!”〔25〕

这一现象是与当时台湾文化人在光复后对于现实的理想相吻合的。台湾光复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基于挣脱日本殖民主义统治后的思想解放和政治参与热情,又与战后国际民主化和国内准备实施“宪政”的有利形势配合,文化人士有意选择了祖国文化中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观念。在杜容之前述 《抗战期中我国文学》 中,有一段话颇能说明问题:

基于世界民主潮流的演进,中国政治必须真正的民主化,蒋主席在胜利后第一届双十节时,重声保障人民言论、结社等四大自由,并放弃新闻、出版、邮电等检查,这种鲜明的措施,确是使久被检查制度所摧残的文学者,感恩不浅,但就希望能及早完全实现。〔26〕

通过舆论,不仅在 《台湾文化》,同时也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倡导发扬“民主”“科学”的言论。①当时有影响的各主要杂志都有文章宣扬民主政治和提倡科学精神,有些观念是因应当时全国范围内的政治民主化浪潮,但当各文纷纷同时将“民主”和“科学”并称,提倡“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时,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也不难显现了。参阅邵冲霄:《现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人》,《现代周刊》(台北)第 1 卷第 1 期,1945 年 12 月 10 日;张国键:《新年·新政·新人》,《现代周刊》(台北)第 1卷第 4 期,1946 年 1 月 1 日;张禹(王思翔):《现阶段台湾文化的特质》,《新知识》(台中)第 1 期,1946 年 8 月 15 日。在在皆是,不胜枚举。与“民主”意义一致,在文艺和文学领域有论者提出了“文艺大众化”,作为台湾文艺发展的出路。这一观点承袭了祖国大陆自新文化运动,特别是1930 年代初对于“文艺大众化”的热烈讨论以来,关于文艺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要更接近民众的进步主张。而在当时的台湾,更具有从起点上引导文化界的意义。杨梦周既已观察到,当时台湾民众对中文的文艺作品不感兴趣,他指出的改进办法是:“为了扩大新文艺的领域,就只有文艺大众化的一条道路可以走了。”〔27〕如何做到“大众化”,他指出,在形式上,“必须用活人的话去写,使作品接近口语,尽量避免欧化,渐进地介绍新术语进去。文言的生涩字眼、滑头的新文艺腔、无用的装饰的词藻,却要肃清。浅显易懂是它的目标”。在内容上,“思想必须前进,题材要向广大的社会里去发掘,牛角尖不能再钻了,和时代的呼声相应答,为人民的苦难而呐喊”〔28〕。结合作者在文中反复引用鲁迅的主张,便不难理解其所主张的文艺“大众化”的基本倾向(其实从他为自己起的笔名“梦周”,已可知其对鲁迅的崇敬)。考虑到光复之初,对于台湾文化人而言,中文白话文创作的恢复比文言文创作更难,如何发展白话文、口语化和“大众化”的文学,发展贴近民众生活的文学,对于台湾文学的成长,具有相当的紧迫性。20 多年前祖国大陆文化上所遇到的问题和新文化中对白话文的激烈主张,反而在此时的台湾显得格外具有针对性。《台湾文化》 杂志本身也十分关注“大众化”这一倾向,当遇到有人批评他们“月月唱高调,发表出来的东西,与一般大众多没有关系”时,杂志编辑积极表示愿意虚心接受:“一定向与大众有关方面搜集材料,同时希望大家更加注意民众的生活,大家要向民众学习,因为将来一切的文化是民众的。”〔29〕

日据时期,台湾被隔离在祖国大陆的五四运动重大事件之外,而在光复之初,能够与祖国大陆联系在一起的事件,自然受到特别的关注。因北平发生沈崇事件,引起全国性抗议浪潮。1947年1 月9 日,台北各校学生数千人为抗议美军在中国暴行而游行示威。这一事件,《台湾文化》 的重要撰稿人、文学家雷石榆在盛赞“创造了 ‘五四’ 光荣历史的策源地的学生们(指北平学生——引者注),不能不首先怒发冲冠”的同时,又评价“虽隔一衣带水般的孤岛上的台湾学生”的行为,“是本省光复以来(也可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五四’ 精神的表现”〔30〕。以五四精神来联系光复后的台湾青年,虽不可多见,却深刻反映了文化人此时的某种情怀。

所有种种,可以看到“礼敬五四”的目的,就是希望在光复后的台湾,将五四的“民主”“科学”精神接续起来,既为台湾的文化重建开一新路,也为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寻找一个新的空间。

四、结论

台湾文化重建的关键,在治台当局看来,就是期望能够以国民党意识形态来主导,将祖国大陆已经实践多年的思想统制模式移植到台湾,并将官方意识形态转化为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这也是治台当局很自然的立场和最易想到的途径。国民党台湾省执委兼宣传处长林紫贵指出:“台湾的重建,需要台湾的文化首先能够返回祖国文化的范畴之类。特别一切言语、文字、美术、文学、风俗、习惯,必须与祖国合流,必须全民族一致。”〔31〕吊诡的是,这种合流却没有与当时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国民党主流文化一致,而是接续了祖国大陆20 多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追求民主、自由,崇尚战斗和反抗,主张大众化的文艺思潮,清新而富于理想主义。人们并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三民主义化”的话语体系,但实质内容和倾向已与当时祖国大陆国民党统治区构成强烈对比。光复后台湾知识界自由民主的文化生态与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祖国大陆的思想文化统制格局,形成明显的“时代差”,造成官与民、政治与社会、官僚当局与知识界扞挌不入的局面。

如果回顾国民党在祖国大陆推行党化、建构意识形态统制的历史,可以看到,在国民党建政之初,因时代上靠近五四时期,这些统制政策并不易获得知识界普遍和真心的迎取,尽管此时国民党的意识形态统制工作尚不那么跋扈颟顸(1920 年代末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与国民党的关系即为一例)。自1930 年代起,国民党通过各种手段和阶段,持续强化意识形态统制。特别是进入全面抗战以后,民族危机之下,国民党对知识界思想上的控制反而加强。可是随着这一方面工作的收效,国民党推广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却每况愈下。国民党当局或许没有自觉,在祖国大陆从1930 年代中期就“从五四运动说到一十宣言”〔32〕“从五四运动说到新生活运动”〔33〕,似乎“五四”早就“过去了”,被官方文化意识形态整合了、超越了,这或许来自某些思想文化领域主政者的自信和自喜。而在光复初期的台湾,竟然还能够造成一种“礼敬五四”的社会思潮。国民党当局凭借1940 年代后日益僵化的意识形态统制手段,仅靠政治、军事上的强势和所谓的接收优越感,来应对追求民主、自由、科学和大众化的台湾知识界,其意识形态统制工作的效果不能不受到这种“时代差”的严重影响。当然,悲剧绝不会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山雨欲来之际,《台湾文化》 的编辑们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在距“二二八事件”仅有三个月的1946 年12 月出版的第1 卷第3 期上,编辑们没有前后文地说了一句:

听说,台湾是“和平之区”,我们祷祝长此名符其实。〔34〕

猜你喜欢
祖国大陆新文化新文化运动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统一论坛(2021年4期)2021-01-06 12:28:12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对台湾青年在陆交流与融入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统一论坛(2018年3期)2018-01-28 08:51:09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综艺报(2017年1期)2017-02-17 16:22:31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13:20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发展走势及意义
统一论坛(2011年1期)2011-11-02 08: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