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宝琼 云南省丽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为优势、以文化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广泛参与、大项目带头、品牌引领,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形成文化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产品加工销售四大特色产业,呈现出投资多元化、经营多样化、项目品牌化、产业互动化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市共有4560 家文化经营户,1283 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有42 家,从业人员2 万多人,营业收入上亿元企业3 家。
强化创新发展意识。立足丽江资源优势,以全新思维认识文化产业,用创新精神发展文化产业。2014 年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出台《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把丽江建设成为文化产品的研发地、文化商品的集散地、文化人才的聚集地、文化艺术的展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从2014 年起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00 万元,将连续安排10年,支持丽江文化产业发展。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认真做好各项改革完善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帮助已经完成改制的企业研究业务拓展、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问题,为转制企业搞好服务,巩固转企改制成果。同时推动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有效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活力。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结合“一带一路”、藏羌彝文化走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窗口建设及全国文化消费试点、旅游转型升级等工作,主动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玉水寨东巴文化传承基地、丽江宋城旅游区两个项目列入国家藏羌彝文化长廊建设项目,金茂丽江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列入云南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由丽江玉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斥资近亿元建设的纳西创世纪体验中心通过“文化+科技”的方式,实现传播方式、产品业态创新。近5 年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5.26 亿元,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丽江双创园区、束河工匠一条街已建成投入使用;丽江宋城文化旅游区二期、泸沽湖女儿国文化旅游区正在加快推进;总投资20 亿元的金茂丽江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投资5 亿元的华坪县文化体育中心项目,投资7.14 亿元东巴谷康养小镇,投资3410 万元的红谷坡地艺术区等一大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推动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生物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导向,实施战略整合,努力提升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品等行业的规模化水平。结合旅游市场整治及转型升级,丽江银得天下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实现了从旅游定点购物大卖场到公司统一经营的大转折,成功转型为规范有序的现代文化企业。在引进来的同时,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向外拓展市场,谋求新的发展空间,涌现出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实现文化与旅游互融共赢。玉龙雪山、丽江古城、泸沽湖、东巴谷、玉水寨、观音峡、玫瑰小镇等景点通过文化的植入,提升了品质,增强了吸引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先后完成了云南永胜边屯文化博览园项目,泸沽湖原生态歌舞《花楼恋歌》,完善了全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开发老君山景区,使其成为丽江文化旅游产业增长的新极点;40 集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在央视、各省级电视台及东南亚多国热播,吸引了广大游客。以《丽江千古情》《丽江恋歌》等为代表的十大演艺“秀”为核心的丽江宋城旅游区,2014 年3 月21 日开园营业以来,至今共演出3496场,接待游客1976 万人,门票收入达8.98 亿元。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丰富了景区的内涵,实现了游雪山与品文化的完美体验,2007 年至今,共演出8685 场,接待游客167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8.57 亿元。
推动政策保障到位。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现有文化经济政策,切实搞好服务,并根据发展的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及时研究新的保障政策,在市场准入、项目申报、用地安排、资金扶持、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与税务、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研究解决税收减免、企业融资等问题。
目前丽江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文化产品与相关服务相对单一,二是产业主体、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有待提升,三是产业布局、空间集聚与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四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五是重大项目落地难。推进丽江市文化产业发展应做到以下方面。
完善文化产业结构,丰富文化产业形态。丰富提升基础较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休闲娱乐、文艺演艺、民族民间工艺品等产业,重点提升优化《丽水金沙》《印象·丽江》《宋城千古情》《云南的响声》等演艺产业质量,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强化演艺产品生命力。鼓励支持以上企业推出个性化、定制化的小型演艺节目,开发演艺衍生品,延长产业链,联合工商、发改、旅游等部门规范演艺行业市场行为,避免出现低价竞争、恶性竞争。扶持发展一批节庆会展业、影视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服务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创新乡村文化产业、技能培训业。进一步强化产业门类联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城乡建设、特色农业、生态产业相结合,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催生新的文化产品。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对全市各类文化企业进行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打造文化创意龙头骨干企业,助推发展文化创意企业,鼓励支持中小文化经营户通过兼并、合并、合资、战略结盟等方式尽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举办丽江首届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博览会,重点培养1 至2 家旅游工艺品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鲜明丽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获取和提升企业内在优势,有效整合行业外部资源,加大“升规纳统”力度,力争每年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家。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向品牌塑造战略转型,打造一批导向正确、创新灵活、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集群,重点推进以“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业,开发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饰、披肩、刺绣、木雕、东巴纸、蜡染、珐琅银器、烙画、土布包等产品,通过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质量,突出手工技艺的高价值,加强民族民间工艺生产的体验和营销,提升民族民间特色工艺的品牌影响力。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与产业拓展在空间上的互动。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强化古城区和大玉龙景区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激发产业集聚与辐射效应;提升产业项目准入标准,丰富提升文化产品的种类与服务,强化文化创意、文化体验、文化展演的功能,提升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培育“文化底蕴浓厚、文化要素聚集、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旅游业态。充分挖掘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华坪县、永胜县的生态、文化、旅游、农副产品生产等多元资源,强化江东三县与中心区域的资源互补,拓展和延伸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和产业链条,形成“中心—外围”资源互补和平衡发展的“两翼”延伸格局。挖掘和开发边屯文化、他留文化、宁蒗摩梭文化、普米韩规文化,培育以程海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与边屯文化体验园,拓展休闲康养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依托古城巨大的旅游市场,“借船出海”,培育“一村一品”乡村文化产业,带动江东三县民族工艺、民族演艺文化、休闲度假、会展节庆产业的发展;创意和提升永胜三川镇等独有的生态农业资源,培育生态观光型农业,实现传统经济与文化创意的互动发展;借助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以纳西族三朵节、棒棒节、火把节,傈僳族阔时节、普米族吾昔节、摩梭人的转山节、他留人的粑粑节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资源,以及永胜三川荷花节、华坪芒果节等为主体的地方特色节庆,丰富和拓展节庆会展业的形式与内容。
实施“文化+”战略,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创意、旅游及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延展产业链为重点,以提升产业整体实力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媒体、数字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聚集区。重点把金茂丽江创意文化产业园区、丽江宋城文化旅游区二期、泸沽湖女儿国文化旅游区等一大批资源有优势、有品牌影响力、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成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示范,把纳西创世纪文化体验中心打造成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品牌。大力发展规模以上企业,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进一步完善银地、银政、银企合作机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文化产业融资体系。引导建立灵活多样的投融资体系,多层次搞活文化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