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2020-02-22 07:40吕播阳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融合

吕播阳

(南京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一、问题提出: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育理念与产业需求相隔离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发展看法的反馈与凝练。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从应用型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本校特色,来提炼人才培育的观点与思路,并将之应用于实践。因此,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理念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不同高校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不尽一致,其培育理念自然有所区别。高校应该防止出现应用型人才培育理念与产业需求相隔离的状况。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然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之间的关系,但是受传统独立性教育、学术性教育的长期影响,高校人才培育理念趋同,培育理念与产业的实际需求脱节,一些高校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真正的服务支持,地方也难以与这些高校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2.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依然会出现盲目设置等问题,如为了追求短期就业率进行专业设置,但在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人才饱和的问题,进而影响专业的发展。部分高校在设置相关专业时,过于注重学科建设的全面性,这样会导致相似学科存在的同质化问题。除高校内部学科的同质化问题,高校和高校之间亦会有同质化问题,如几所高校某一应用型专业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等方面趋于一致,难以体现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高校在设置相关专业时(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要紧紧抓住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市场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恰当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实践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高校的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目标定位的问题。高校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相对来说较为聚焦,但内容却与目标有所偏差,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二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实践教学的方法没有体现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特点,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致使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收效不高。三是合作机制的问题。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产业、学习、研究的合作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如果高校不能实现合作平台的构建,那么对企业来说就会造成成本浪费,对学生来说则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关联分析:产教融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耦合性研究

1.产教融合理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产业融合理念肇始于系统理论,系统理论于1936年提出,贝塔朗菲将系统界定为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并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复合体,它具有整体性、中心化、稳态化、开放性等特征。部分学者认为,系统是由多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与特定的方式形成的,并围绕自身以及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变成特殊的整体[1]。部分社会学家借由系统理论的观点,提出社会系统理论的假说,卢曼认为,“一个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只有在与环境的关联中才能存在,而且只有在这样的关联中加以考虑才有可能被理解……或者说系统就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联”[2]。巴纳德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人的意识、经济选择行为以及合作意愿的驱使下,社会主体的合作方式会愈加强烈,社会系统也愈加成熟[3]。

如果说系统理论是产业融合理念的外部条件,那么教育生态理论则是生成的内部条件。生态理论意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4]。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学者试图把生态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试图解释社会发展不均衡的规律。在以上的背景下,美国学者柯雷明将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引入到教育学中,并提出教育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与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联系较为紧密,教育要素与以上要素共同构成教育的生态系统[5]。在这一系统中,不同要素的单独或相互的联系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形成固化的教育发展机制或教育发展模式。部分学者认为,教育生态学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产教融合的内部发展动力如付出意愿、付出行为等与外部的发展动力如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综合影响产教融合的模式。因此,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要营造一种完善的发展环境,以防止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排斥作用所导致的负面影响,进而使得产教融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产教融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分析

(1)产教融合与人才供需侧改革的关联。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职业变动速度较之以往会更快,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会更高,部分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模式、目标、方法等方面没有完全跟上市场的需求,导致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供需侧不对称的难题。深化产教融合,能有效促进教育与人才市场的链接、创新与社会需求的链接,对解决以上供需侧改革的难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产教融合还能有效提高用人单位的参与热情,以此提高高校的多元化教培合作机制,统筹高校与地方、高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这一创新性的培育模式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导向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会更加明确,人才的供需侧结构难题能得到有效解决[6]。

(2)产教融合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关联。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转化、融合效果,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督促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提高其社会的适应性以及市场的竞争能力。以国外视角观之,产教融合已经在参与主体、融合模式、合作机制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也对融合制度的完善、政策及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大量的帮助。可以说,西方国家科技的进步、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产教融合具有较强的关联度。但纵观国内,我国在产教融合方面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有效的科学评价机制来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因此,在现有的情况下,应该促进以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的产教融合制度的发展。

(3)产教融合与高校教育改革的关联。产教融合是链接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在用人单位、市场的双重影响下,高校能进一步调整自身的教学结构、完善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促进高校内部的学科的融合,进而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此外,在产教融合的导向下,以往的不适合当前创新的教学内容会逐渐被淘汰,而新的与产业发展相关联的教学与实践内容被不断创新和鼓励,在此基础上,教学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此可看出,产教融合不仅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也对高校内部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产教融合与企业创新的关联。在我国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诸多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产教融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新技术的引领下,企业发展较之以往有更大的空间,但是如果企业只依赖与自身的科研、创新团队进行研发,那么很难适应当前以技术为主的竞争的社会,只有与高校合作开展产业融合的工作,才能形成稳固的研发团队、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因此,产教融合不仅能促进合作平台的构建,而且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路径探索: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1.夯实基础:产教融合多元化主体的框定与多样化平台的构建

(1)政府应成为平台构建的主体。基于我国既有的现实,政府应成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在政府为主导的模式下,企业、高校间的合作将在政府的管理、监督、促进的方式下进行。政府采取主导的方式包括:其一,政策性引领。政府颁布与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鼓励相关的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多元化的培育方式。其二,优惠措施引导。政府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股份所有制的建立、混合制的构建等,为防止以上方式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寻租问题,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的作用。其三,多元主体引入。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其他主体在产教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与其他主体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2)高校和企业应成为共建主体。除政府作为主体外,产教融合还需要结合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形成完善的培育模式。在当前情况下,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转变为“共融关系”,不仅包括合作关系,而且还指向融合共生的关系,是一种共退进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高校和企业才能摈弃以往影响合作的不利因素,在共赢的前提下,共同建设完善的产业融合平台。

2.内部提升: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教师队伍的建设

(1)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高校的教学课程重点指向两个方面:其一,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在理论课程方面,高校要根据融合的实际,增加与企业相关的课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企业基础知识的理论课程如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创新等;创新教育课程如创新理念、创新培育模式、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等;现代管理技术如大数据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数据分析软件等。此外,其他诸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市场营销课程等也需要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围绕产业融合的视角,高校的实践课程可分为基础性的实践课程,如软件开发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等;综合性实践课程,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就业提升实践课程如企业实习、创业课程介绍、科研计划培养等。

(2)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产教融合对高校的师资队伍要求会更加严格,因此建议可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从企业中引入兼职的教师。高校应该进一步放开准入制度,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生产、销售、技术等人员,邀请其在高校内担任兼职教师的工作。同时,企业人员开展教学活动,高校要积极地与企业开展经验、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释放双向互动的效果,形成完善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高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毋庸置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高校教学改革、人才培育模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要更加灵活,首先,高校要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实习,并对相关教师在薪酬奖励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措施。其次,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制定相关的政策,作为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措施。

3.制度保障:评级机制的建立与动力机制的形成

(1)建立产教融合的督导及评价机制。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颁布一系列与产教融合评估、督导相关的政策文件,建立完善的督导及评价机制。督导及评价的内容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产教融合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等内容;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如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与实际结合的紧密型等内容;合作目标,如合作目标的合理性、合作目标所体现出的产教融合程度等内容;校企合作的规划,如规划的完善性、实施步骤的科学性、预期目标设置的完善性等内容。除建立督导机制外,相关部门还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如经济支持、招生的优惠等方面对高校的产业融合进行促进。

(2)健全促进融合的动力机制。产教融合的促进机制涉及高校与企业,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企业来说,要建立企业产教融合的认可制度,在国家、省市等层面建立完善的企业产教融合登记名录,并定期对企业实施评级认证,对信誉良好、产教融合贡献较大的企业,要在项目促进、金融支持、信用保证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对高校来说,相关部门要针对高校的产教融合制定经费投入优惠机制,对具有典型性、创新性产业融合模式的高校,要在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的倾斜。总之,对企业和高校来说,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加强产业融合的重中之重,双方要充分利用当前政策的有利环境,积极合作,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模式,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融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