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梅
抓住文本才能抓住文学作品的灵魂。但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发现,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依然采用小学阶段的阅读方式,甚至死记硬背。因学生没有真正走进作品,对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情感没有深入体会,难以获得体验,阅读效果自然不佳。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要让学生能读懂作品,还得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真正去读、去感知和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透过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真正获得自身成长的精神食粮。
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时,多是大致的浏览下,或粗略地读几遍,至于在读中要解决什么问题,获得了怎样的收获,学生茫然不知。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向学生明确要求,尤其是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依然还没有从小学的学习习惯中转变过来。初中阶段的文学作品篇目多,内容较长,若学生依然等待教师在课堂中讲,很难获得全面理解。为此,在七年级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会课前主动阅读。通过自主阅读文本而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为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在初步阅读中目标和任务应该明确。首先,对于课题、作者、创作背景等,要借助参考资料进行了解。如《秋天的怀念》作者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此文的,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对于这些问题,都要在初读中了解。其次,基本的生字词应主动借助工具书解决,做到能正确、流利朗读文本。同时,对生字词的含义也要在读中初步理解。如在《秋天的怀念》中对于“瘫痪”“憔悴”“暴怒无常”“絮絮叨叨”等词汇,不仅要弄清楚其读音,还要弄清其在文中的含义。最后,在读中要知道自己知道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如《济南的冬天》的阅读中,知道了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温晴”,但对作者如何表现其温晴还不是很清楚,就应该在教材中做上相应的标注。经过一年的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了课前阅读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习惯,这样自然为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具体表现。要读懂作品,首先得弄清文章的结构。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中,作者一开始是看到美丽的紫藤萝而心有所动,于是停下脚步赏花。在赏花过程中忆花,最后由花而对生与思进行思考。在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在该文中,开篇写到“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说明“我”是被花吸引了,自然就“停住了脚步”,那么,接下来就是赏花。第七段写到“我只是伫立凝望”“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此时的“我”,由赏花而想到了“关于生死的疑惑”,最后两个自然段则是作者的感触。抓住了关键句子对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梳理,也就弄清了作品的结构,再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较好地抓住作品的结构,首先,要注重根据文章标题进行分析。以上述《紫藤萝瀑布》为例,题干中所指就是紫藤萝,那必然要写紫藤萝的特点,也肯定会由紫藤萝而联想到什么。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合文章题目就不难看出,作者要写的就是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其次,根据文中时间或空间的转换来进行梳理。如《藤野先生》中,文中的主人公是藤野先生和“我”,“我”见藤野先生是在东京,与藤野先生在仙台相处,最后离别了藤野先生,表达深切的怀念。在阅读中,也可根据具体文章的特点而抓住说明顺序、主要景物等而展开梳理。如《中国石拱桥》中,只要抓住本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说明的即可抓住结构。又如《背影》中,围绕文中出现几次背影而寻找作者的行文思路。
要在阅读中获得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研读”是极为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阅读中,一些教师习惯用讲授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是要在弄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围绕文本而逐词、逐句、逐段地展开分析,深入体会文中的景物、人物、说明对象等,感悟作者的情感。如《紫藤萝瀑布》中对紫藤萝瀑布的描写,先写花瀑,再写花穗,最后写花朵。从色、形、态三方面,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描写。整体上写花旺盛的生命力,辉煌的淡紫色,再由大到小,写每一穗花的特点,最后浓缩到一朵花上。那么,文中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描写的,如写其“态”,文中写到“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和阳光相互挑逗”,充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紫藤萝的旺盛的生命力,凸显作者的喜爱之情。
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时,要充分利用问题作为引导。如《昆明的雨》中作者写仙人掌、菌子、花,目的是突出昆明的雨之多,接着就引导学生围绕仙人掌、菌子、花展开研读。如写仙人掌,特点是肥大,倒挂也能开花,说明雨多。如写菌子,种类多且非常美味,表现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在研读文本时,要将文中的事物和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在《昆明的雨》的第十自然段中写“我”和德熙在小酒店喝酒的场景,作者所流露出的乡愁是对昆明的怀念之情,作者在昆明求学、工作七年之久,对昆明有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故而最后才会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很多初中生读完作品后并不会反思,而是选择埋头做题,这是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所影响的结果,其实,阅读更多要做的,是要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而获得自身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后布置相应的书面练习是必要的,但也要注重加强拓展,通过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如读《昆明的雨》后可写写家乡的雨,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如《社戏》《春酒》的阅读后可谈谈家乡的民俗民风。要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而让学生再次感悟课文,结合生活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同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学会反思。首先,作品属于什么体裁,有什么特点。如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如记叙文,作者写的是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而知道了怎样的道理。其次,对文中的景物、人物、道理等自己有怎样的体会,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读后感的方式进行表达。最后,要反思自己学会了什么阅读方法,在今后的阅读中可以应用这些方法对哪些作品进行解读。
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会自主阅读文本,这样才能为理解奠定基础。在解读文学作品中,要学会分析作品的结构,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在研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思想,课后学会拓展阅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让阅读变得更加有效,也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