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直过民族”整族脱贫攻坚步伐

2020-02-22 04:31:13马喜梅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民族和文化教研部讲师
社会主义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攻坚民族群众

文 马喜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民族和文化教研部讲师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全国56个民族的郑重承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作为边疆多民族省份,云南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不仅是全国贫困人口规模最大的省份,也是贫困县数量最多的省份,民族问题、边疆问题、贫困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交织,决定了云南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其中,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9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更是云南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的帮助下,9个“直过民族”“一夜之间”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长期以来生存环境封闭恶劣、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培育难度大、经济发展滞后、受教育水平较低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直过民族”贫困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先难后易、先行攻坚,创新实践“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推进“直过民族”实现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千年跨越”。

国家层面统筹推,政策资金倾力帮扶

针对9个“直过民族”的贫困实际,党中央高度重视,高位推动,通过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采取精准滴灌,实施精准帮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直过民族”整族脱贫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从制度设计、政策供给、资金项目上对“直过民族”倾力帮扶。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接见了独龙族群众代表,并先后两次给独龙族群众回信,勉励“直过民族”群众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云南专题调研“直过民族”扶贫工作,并提出“要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高度,下大力气推进‘直过民族’扶贫开发,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采取超常规举措,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坚决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统筹推进“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直过民族”地区的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党中央、国务院对“直过民族”整族脱贫的高度重视,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省级层面强力推,整合各方资源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把“直过民族”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一族一策、一族一帮,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各方资源,持续推动“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201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25个项目,总投资343.9亿元,为确保“直过民族”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省人社厅专门实施了专项计划促进直过民族跨省跨境就业,帮助拓宽群众稳定持续增收渠道。云南省在“直过民族”整族脱贫实践中最大的特色亮点在于打破以往省州部署、县乡落实的扶贫模式,直接高位推动,由省州牵头强力推进,推动落实,在省级层面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突出和强化省级职能部门在项目规划、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将扶贫责任落实到省级部门,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开启以建制乡和民族整体进行综合扶贫新模式。这一全新的运作模式在“直过民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党员干部全力推,倾情奋战扶贫一线

脱贫攻坚决定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数以万计“钉”在一线的党员同志,他们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以创新创造、倾情投入、艰苦奋斗的奋战姿态鏖战于“直过民族”贫困的主战场。“5+2”“白加黑”“与时间赛跑”,是脱贫攻坚一线党员的真实写照。众多州县和基层干部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顾不得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日夜奋战在扶贫一线,把办公室当家,把贫困户当亲人。曾任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高德荣同志,放弃优越生活条件,扎根独龙江,手把手帮助独龙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为改变独龙江乡和独龙族同胞的生产生活面貌而艰苦努力。由于“直过民族”大多聚居在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条件差,每年进入雨季后,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安全隐患大,无数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队员、村干部不畏艰难险阻,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甚至流血牺牲,用鲜血乃至生命,在“直过民族”脱贫战场上奏响了壮丽的凯歌。“缺条件不缺精神,缺资源不缺斗志”,这些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第一线、新时代最可爱的扶贫人,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

社会力量一体推,有效有序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聚焦重大关切进行资源协调和力量调度,以民族互助强化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云南“直过民族”整族脱贫成效的取得,离不开社会多元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在政策措施、资金项目、工作指导上给予“直过民族”发展极大倾斜。教育部牵头组织40余所部属高校和10个东部职教集团对口帮扶,在招生、师资队伍培训以及产教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智力扶贫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交通运输部出台特殊支持政策,对云南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20户以上的部分自然村实施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护林员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发挥优势,创新帮扶举措,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发挥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的优势,发动民营企业共同发力,签订项目50个、公益捐赠1.6亿元。三峡、华能、大唐、云南中烟、云南烟草专卖、招商局等企业集团帮助云南省8个州17个贫困县以及4个非贫困县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社会各界的有序有效有力参与,为云南省“直过民族”整族脱贫注入了强大的社会合力。

精准施策聚力推,增强群众主体意识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真正帮助“直过民族”群众脱贫,必须从过去“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从单纯的物资支援向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不断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直过民族”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让“直过民族”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针对“直过民族”地区群众自我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素质贫困突出,影响其后期脱贫评估;学校布局不合理,就学成本较高;科普及技能培训欠缺,产业发展落后;扶贫系统性、前瞻性思维欠缺,追求“短平快”等问题,2016年12月,云南省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逐步在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普米、阿昌等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4年免费教育,并率先建立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完整资助体系。除此之外,云南省还不断加大对“直过民族”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强化职业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和技能培训,让其转型为有文化、有技能的复合型人员。2019年,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着力培养“直过民族”群众主体意识,提高群众脱贫能力,激发群众脱贫的信心决心,确保实现“直过民族”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一以贯之持续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直过民族”聚居区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按照“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的思路进行谋划,坚持精神引领一以贯之,体制机制一以贯之,精准聚焦一以贯之,苦干实干一以贯之,目标导向一以贯之,努力破解“直过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群众内生动力、基层办事能力、集体经济发展、人才智力支持、党的组织建设等八大制约发展难题,以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引领,持续落实“四不摘”工作责任,不断强化动态监测,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志扶智力度,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三推进、三融合、三提升”,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直过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实现“直过民族”群众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从“深度贫困”到“生活富裕”两个转变,努力闯出一条边疆“直过民族”摆脱贫困、振兴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攻坚民族群众
我们的民族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2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 03:17:16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14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