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南省社科专家脱贫攻坚调研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直过民族”聚居区作为全省整族脱贫攻坚的重点,坚持先难后易、先行攻坚,一族一策、一族一帮,创新实践“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探索具有云南特点的“整族脱贫”路子。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全国56个民族的郑重承诺。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亲自接见了独龙族群众代表,并先后两次给独龙族群众回信,勉励“直过民族”群众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云南专题调研“直过民族”扶贫工作,并提出“要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高度,下大力气推进‘直过民族’扶贫开发,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云南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特别是一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更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2016年,云南启动实施了《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了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六大工程25类项目,集中投入343.9亿元,脱贫攻坚“党政主责、部门主推、企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直过民族”聚居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建设村组道路8444公里,完成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608个、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2339个、小型水库建设130个,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3514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点)8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52所、乡镇卫生院(所)35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4个和村级社区服务站131个,村庄环境整治493个,“直过民族”聚居区60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生活用电、动力电、光纤、宽带,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室、“云岭先锋”为民服务站、活动场所等。全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水、电、路、通讯及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显著的改善。
云南抓好基层党建,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带领民族脱贫的中坚骨干和先锋队伍力量。做到基层党组织帮扶力量覆盖所有直过民族聚集区。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无私奉献、凝心聚力,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得以充分释放和体现,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在整族脱贫攻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9个“直过民族”和另外2个人口较少民族列入先行攻坚计划,制定整族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从基层党建、农户生产、环境保护、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等各方面体系化推出帮扶计划和实施工程,把帮扶资源向贫困山乡倾斜,把社会力量引向脱贫攻坚一线。
为解决好独龙族整族深度贫困两大问题,云南省打破以往省州部署、县乡落实的扶贫模式,直接由省州牵头推动落实,由省州牵头强力推进落实。200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为组长的独龙江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和《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2014年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实施方案〉的通知》,具体针对独龙江乡居住环境恶劣、交通条件极差、社会发展迟滞性和隔离性问题,制定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5年综合发展规划和3年行动计划,并专门成立了由省直32个部门和企业组成的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综合开发统筹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扶贫办,将扶贫责任落实到省级部门,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
针对基诺族农户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低、缺乏支柱产业带动等具体问题,特别从产业、基础设施、住房、教育、生态、医疗、养老等多层面制定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方案因户施策,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基诺山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2020年的帮扶实施计划》《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2019年脱贫攻坚“夏季攻势”实施方案》《基诺山基诺族乡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实施方案》《基诺山基诺族乡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针对基诺族整族贫困对象,开展动态管理长效机制,让每一步脱贫攻坚工作有对象、有办法,见成效、更扎实。
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村民小组是典型的“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村,全村17户64人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勐海县将曼班三队列为“直过民族”脱贫试点村,按照“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扶智扶志两头发力”的思路持续帮扶,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素质培训、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编制《勐海县布朗山乡曼班三队村民小组拉祜族精准脱贫攻坚试点方案(2016—2020年)》,从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有“三农”经验的干部中抽调4名组成民族脱贫工作队,其中有3名拉祜族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从县级层面强化统筹,从村组点上强化针对性,达到领导组织到位、责任压实到位。制定17户贫困户帮扶计划,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通过共同努力,曼班三队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无返贫户,实现稳定脱贫。
云南省委、省政府紧紧盯住贫困农户生产上的短板,结合聚居区域资源禀赋,推进农户小生产与特色大产业整体联动。重点在特色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工业(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主要是在旅游业领域)等产业,充分利用“旅游+扶贫”“互联网+扶贫”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以及国有企业带动等大产业与农户小生产直接联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直过民族”群众收入的关键,依托茶、粮、糖等优势产业,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的思路,大力扶持一批覆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强、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坚持以“政府引导、村企合作、义利兼顾、精准脱贫”为原则,组织发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保障“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推行龙头企业进村,实现“一企帮多村扶N户”的全覆盖帮扶目标,贫困群众稳固脱贫得到有效保障。
景洪市昆罕大寨村共有50多户布朗族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大寨村依托中林集团“雅德秘侬”项目,实施嵌入式开发、融入式发展、植入式运营“三入式”扶贫开发模式,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运营模式。政府主导政策,企业整合资源,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农户为主要参与者,农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户提供房屋、农田、农产品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与企业合作经营,也可以独自经营获得收益。在明晰产权及收益分配的前提下,企业为贫困户建造住房,增设旅游接待功能,既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难题,又培育了增收产业。
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探索“互联网+扶贫”,通过互联网把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连接起来。勐海县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景洪市2018年就已建成了1个县级电商运营中心,11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89个村级服务站,年内74家企业、合作社入住运营中心,普洱茶、香莲茶、勐海香米、红米、红糖、多依干、野生蜂蜜等86个农特产品在邮乐网、版纳人家平台上线,完成村邮政服务站站主培训26期250人次,电子商务对外推广农产品及家用电器等工业品下乡交易总额共207万余元,快递进出港总量418.07余万件。
云南贫困民族聚居地,均处于自然条件较差、生态修复困难的生态脆弱区,结合区域生态恢复需要,科学规划设计特色种植养殖业生产,移民扶贫安置与生态保护劳动力就业脱贫相结合模式。为解决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独龙族聚居地贡山县颁布生态保护管理条例,取缔违规粗放的采矿企业,禁止使用除草剂等高污染农药,依法保护生态;大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对生态脆弱区的群众实施搬迁,复垦复绿,拓宽生态保护空间。立足绿水青山,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强势的机制途径,细化草果、核桃、漆树、山药、续断和畜牧业等7个产业发展子规划,积极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截至目前,草果、羊肚菌、重楼、独龙蜂、独龙牛、独龙原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初具规模。依托绿水青山,独龙江乡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护林员聘用,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使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固守边疆的贫困人口获得了就地就业和脱贫机会。仅生态补偿脱贫一项政策,全县实现了近1万人脱贫,推动了生态保护与群众脱贫的互促双赢。除此之外,独龙江乡紧紧抓住云南省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的重大机遇,依托生态保护的重要成果,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生态观光、民族文化体验、生物多样性研学“三位一体”的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努力将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为全面小康的支柱产业。
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在政策措施、资金项目、工作指导上给予极大倾斜,相关领导多次深入云南省边境民族村寨调研指导。国家发改委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支持帮助力度。教育部牵头组织40余所部属高校和10个东部职教集团对口帮扶,在招生、师资队伍培训以及产教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智力扶贫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交通运输部出台特殊支持政策,对云南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20户以上的部分自然村实施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水利部和国家林草局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护林员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发挥优势,创新帮扶举措,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发挥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的优势,发动民营企业共同发力,签订项目50个、公益捐赠1.6亿元。三峡、华能、大唐、云南中烟、云南烟草专卖、招商局等企业集团切实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持扶硬件与扶软件、扶短与扶长、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帮助云南省8个州17个贫困县以及4个非贫困县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截至2019年底,已助力15个县实现如期摘帽,54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贫困村出列,16.24万户6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