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塑”未来?——“近未来·可能生活”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的策展思考

2020-02-21 08:24高世强
画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跨媒体重塑艺术节

高世强

我们的未来由谁决定?作为整体,人类可能如己所愿地主动塑造未来吗?“重塑”未来——这又是什么意思?“近未来·可能生活”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历时近一年的筹备和策划过程中,整个策展班子在无数次的头脑风暴和开会讨论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追问,就是这3个。

近几年颇為怪异的大事件频发,也增益了这些追问。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叠加到波谲云诡的中美贸易纷争背景之上,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人们对日常的体验感受,似乎整个世界在所有领域都空前地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这不确定俨然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从而“非常态”地在日常生活中塑造出一种超现实氛围。“日常”反而作为一个问题被凸显,它的稳定和连续似乎不再是天经地义的。因而人们对未来的感觉、对历史的走向,甚至对长期已习惯、几乎成为意识本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产生了难以把握的困惑,对于未来更是萌生了强烈的不确定感。

作为总策展人,我对这一向度问题的思考,其实由来有自,持续多年。10多年前的一个午夜,我开车时忽发奇想:如果李白穿越到此时此地,站在马路边看着车辆以他无法理解的速度掠过,会作何感想?从这里想开去,我对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相互想象和相互建构产生了兴趣——我们的日常很可能是古人的奇观。由此推之,未来的日常亦可能是今日之奇观。如何建构今日之奇观,一定程度上即是如何塑造未来之日常。顺着这一理路延展思考,就有了一种实证式的观察:我们当前的生活现实,几乎就是沿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好莱坞科幻电影所提供的物质规划,以及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好莱坞科幻片所构想的社会机制蓝图在发展,润物无声地逐步将之现实化。几乎可以说人类对于近未来可能生活的想象力设计,已经被好莱坞悄然“垄断”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地回答了本文开头的第一个设问。

尽管在好莱坞的想象与生活现实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度影响,而是充满了复杂得多的互馈、互动和互涉,好莱坞科幻工业依然垄断性地将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导向了一种单一的科学决定主义。不管是科学悲观主义还是科学乐观主义,都是科学决定论的,这是以300多年来在人们心中所形成的普遍又坚固的科学崇拜为底色的。

这种科学崇拜默认了科学会无限进步,科学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差别只是社会学和政治学层面在具体运作上所体现出的分配方案差异和幸福感差别。但无限进步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姑且不论人类科技被锁死的种种有道理或没道理的假说,近年来科学实践的一个规律是:关键性的科技突破总需要越来越巨量的资源消耗和金钱投入。这在逻辑上就会同时产生两个可能的结果:其一是集权式的蚁群社会终将在体制竞争中获胜,人类将生如蝼蚁;另一个可能是,总有那么一天,科技的发展会碰到一个临界点,即人类社会(即使是蝼蚁般的社会)哪怕是整合和穷尽了所有资源和财力,也无法承担面对科技屏障时所需的巨量资源消耗——那将是一个崩溃的时刻。

好莱坞脚本想定的悲观未来前景,一定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是,它让我们意识到: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向前看(近未来)和向后看(历史理解)其实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一种建构。这种建构甚至能成为积极的方法论,作为一种主动的实践精神,指导我们的行动。

我们必须有所行动,按照我们的意愿去“重塑”自己的未来。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们把2020年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第六届)的主题拟定为“近未来·可能生活”,这是我们以艺术和想象力为方式,主动向未来发出的邀约。我们相信不但可以参与塑造未来的实践,并终将能够或多或少地按照我们的意愿和想象,影响即将到来的现实,从而“重塑”我们的“可能生活”。

一般而言,近未来(Near Future)是标定科幻小说题材的一个时间概念,泛指“不久的将来”(以科幻时间维度而言,“现在”之后的100年左右可理解的人类世界[1])。但是在我们这里,“近未来”不是科幻,至少不全是。“近未来”首先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向相信时间是一条绵延长河的人展开。它不但居于即将发生的现实之中,还是可以变化、可以改造的现实。因此,对我们而言,“近未来”是可操作的对象,是一种实践的方法——我们不但以创作参与现实,并且可以用想象力为现实指明方向。

“近未来”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不但为我们主动地塑造未来提供了勇气,也为主动地塑造现在和过去打开了可能。我们往往透过研究历史来标定当下,其实,也可以通过探讨未来的诸种可能路径与情势,来定义或规约我们当下的行动。“近未来”的概念给了我们一个视角,让我们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审视时间。我们甚至可以站在“近未来”的角度,对历史这已成为过去且似乎确定无疑的“事实”,有一个全新的理解,甚至重塑。一旦以“近未来”的逻辑理解现实,那么过去、现在、未来似乎就共时“平摊”在我们面前了,它们相互影响、干涉、回馈,并彼此塑造。于是我们获得了一种识见去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而有可能主动、全面地塑造自我以及诸众那看似“命定”的存在纹理。因此,“近未来”是一个积极的观念,同时也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概念。

以“近未来”作为方法论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创作实践积极地设想未来/设计未来,进而重塑未来/创造未来。我们用艺术创作、策划和一系列大型展演活动,与观众和公众进行深度交流与对话,为尚未到来但即将到来的“可能生活”,注入积极的活力、乐观的希望和无畏的勇气。

本届艺术节规模庞大、板块众多,由2个展区、6个展演板块和3场国际学术研讨会组成。2个展区为“韩岭展区”和“东钱湖教育论坛张永和建筑艺术展区”。6个展演板块分别是“国际跨媒体艺术邀请展”“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虫洞日志”影像展、“烟火行星”装置作品展、“意识圈”开放媒体展以及跨媒介巨构——“DISEGNO”。展览作品超过230件,与会嘉宾超过200位,短短10天的展期中更有超过50000人次的观众。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超过19家官方媒体、27家艺术媒体和50家大众媒体做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专题报道,吸引了全国近百家媒体参与,累计产生200余条报道;其中近一半是头条或重点推送,近三分之一文章点击近万(24小时内),累计总点击超百万。

透过长期、持续的思考与创作,在此次跨媒体艺术节的策划、执行和落地过程中,跨媒体师生用行动具体地回应了本文开篇的另两个设问:我们选择以前瞻的视野、以艺术的方式去探索“近未来”视域中人们的“可能生活”。我们通过持续地创作,勾画意愿中的未来;通过积极的行动,参与对未来塑造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地展演和媒体推广放大音量,拓展我们的影响力——我们选择主动地以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为驱动,为“重塑”未来赋予具体的意涵。

注释:

[1]见丁卓,《日本当代科幻文学的近未来设定》,《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7月,第4期

猜你喜欢
跨媒体重塑艺术节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由出版商到电影公司:漫威的跨媒体产业演进与启示
新媒体环境下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发展及内在机制研究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澳大利亚瀑布音乐艺术节
数字社区报“跨媒体”盈利模式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