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傈僳“三大调”之一“摆时”的演唱风格

2020-02-21 01:36胡银波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

【摘要】民族歌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其更是民族历史的演绎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歌曲和舞蹈已经逐渐没落。民族歌曲通常蕴含着民族情感,记录着著名的民族历史事件,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探究了傈僳族三大调之一“摆时”的演唱内容和演唱风格等,对傈僳族“摆时”的演唱特点和演唱环境展开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傈僳“三大调”;“摆时”;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在历史的更迭中,伴随时代跌宕起伏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少数民族,傈僳族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时代变迁中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生存到了今天。傈僳族的先民们为了安全生存,不受外族侵犯,全族人民依靠聪明才智和不惧艰苦的精神,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在怒江大峡谷中开垦农田,安家立业,繁衍生息。怒江大峡谷地理环境复杂,山高谷深,生存环境极其严峻,傈僳族先民就是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傈僳族子民,直到今天,傈僳族人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一些民俗专业学者也对傈僳族的文化艺术进行了相关探究。本文就傈僳族民歌进行相关探究,傈僳族民歌不仅是其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其歌曲之中传达的也是傈僳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积累的民族情感以及对于民族相关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不仅是简单的艺术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一代又一代傈僳族人民的命运缩写和智慧结晶。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民歌大致可分为三种,我们将其统称为“三大调”,其中包括莫广、优叶和摆时。[1]本文主要探究了傈僳“三大调”之一“摆时”的演唱风格。

“摆时”在怒江傈僳族民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在一代又一代傈僳族子民中广为流传,对于傈僳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当然,除了“摆时”以外,傈僳族广为流传的民歌还有很多,“摆时”只是其中之一。“摆时”主要流行于福贡的匹河乡以及沪水、兰坪两县境内,在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方面,沪水、兰坪两县和福贡的匹河乡存在一定差异,其他地区的演唱风格和形式差异不大,调子形式和曲体结构方面也大致相同。[2]

一、傈僳族的历史民族文化

傈僳族最早分布于雅砻江和金沙江两岸,早期的傈僳族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分散于各个乌蛮部落中,受乌蛮部落统治,傈僳族子民早年间长期处于其他部落的压制下,后来在16世纪中期,为了不再受到其他部落的压迫,也为了让傈僳族子民获得更好的生活,傈僳族首领带领着傈僳族部落子民从原先四川省雅砻江和金沙江两岸迁移到了现如今所居住的云南省怒江地区。这次举家迁徙,对傈僳族人民后期的生活和民族历史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傈僳族民族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迁徙,为傈僳族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傈僳族子民在怒江大峡谷中耕作劳动,繁衍生息。傈僳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音乐、舞蹈以及文字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勤劳智慧的傈僳族人民在耕作劳动间歇,也不忘用舞蹈和音乐来丰富日常生活。其中,傈僳族的音节文字、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傈僳舞以及阿尺目刮等都极负盛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都是对傈僳族民族历史和民族风俗的美好呈现。[3]

在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縣的文化广场上,有一面刻满了傈僳族音节文字的石壁,时常会有一些慕名而来参观的外地游客,傈僳族音节文字在傈僳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具有重大意义。其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傈僳族独有的一种文字,在结构和形体方面,与汉字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存在一定差异,傈僳族音节文字在形体和结构方面和汉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个别环节甚至照搬了汉字,但其读音和词义却又与汉字的读音和词义大不相同,其中也有一些文字采用了象形造字法。傈僳族音节文字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字形式,其更是傈僳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表现和民族历史的书写,艺术的内容远高于艺术本身的形式,民族艺术的价值通常也不是由其艺术形式来决定的。如今,傈僳族音节文字为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独有,以其悠久的历史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4]

傈僳族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是傈僳族传统的歌曲演唱方式,在傈僳族悠久的民族文化中,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余创造出了丰富的艺术文化,傈僳族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就是其中之一。傈僳族人民在生产之余通过歌唱来缓解疲劳,在没有电视机和手机的年代,这是傈僳族人民主要的娱乐方式。傈僳族人天然原生态的嗓音,演唱出的歌曲具有原生态的纯粹感,演唱离开了名人光环,却依然可以留存数千年时间,这足以表明其艺术价值。傈僳族无伴奏多声部合唱的演唱者都是平凡普通的傈僳族人民,其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外部传入在当地进行演变之后成为了与其民族特色相符的歌曲;另一种是从一开始就在傈僳族当地出现的民歌,其蕴含着纯粹深厚的傈僳族民族文化,这种歌曲形式也就是“三大调”,三大调包括以情歌和小调演唱为主的“优叶”、以古歌和叙事长诗演唱为主的“莫广”以及自由发挥创作演唱的“摆时”,这三者共同组成了傈僳族的“三大调”。三大调随着傈僳族的发展和迁徙经历了多次演变,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和形式。

阿尺目刮是傈僳族创立的民族舞蹈,伴随着其民族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其作为群众自娱性舞蹈,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舞蹈过程中,无需音乐伴奏,从舞蹈开始到舞蹈结束,舞蹈动作都是跟随歌曲节拍进行,歌曲也通常是由傈僳族子民来演唱,演唱团队由领唱和伴唱组成。“阿尺目刮”在傈僳族文化中的意思是“山羊歌舞”,所以其具体的舞蹈动作也是模仿山羊的动作。正是这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才让其舞蹈更有魅力,伴随傈僳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留存至今天。傈僳族的歌舞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高的灵活性,“阿尺目刮”也不例外,其留给舞蹈者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让舞蹈者借助舞蹈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二、“摆时”的产生与发展

所有文化艺术的产生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对应的民俗文化歌曲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开展过程和开展状态。“摆时”也不例外,其是傈僳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萌生出来的一种作用于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歌曲,为了消解人们劳动之余的劳累,丰富人民的生活。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在其中,逐步形成了目前古老而又成熟完善的艺术形式。

“摆时”出现的具体时间因为没有任何的文字资料记载,所以无从查起,但查询傈僳族相关的文献资料后得出,猜测“摆时”的出现时间也许没有傈僳“三大调”之一的“莫广”远,但保守估计起码也有几百年之久,在这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当中,“摆时”在音乐特点、曲体结构等方面以及歌曲曲式结构、旋律进行以及合声部分上,都是由地道的五声音阶组成,这与西洋的十二平均律迥然不同。[3]关于“摆时”为什么会存在多声部,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摆时”在演唱过程中受到了演唱条件和演唱地理环境的影响,前面说了傈僳族的居住环境山高谷深,所以可能是因为傈僳族人民在演唱“摆时”时考虑到高山峡谷内歌唱声音会出现回荡现象,所以不得不根据演唱的地理环境使用两种以上的高音进行合唱。进行“摆时”演唱时必须包含最少两种高音演唱,傈僳族先民们觉得这样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更为悦耳好听。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完善,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演绎和传唱,最终形成了目前这种演唱方法,就是以四度或五度合声定型的多声部合唱的“摆时”民歌演唱程序方式。

三、“摆时”演唱风格探究

傈僳族在長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民俗文化和民俗艺术形式,其是一个“以歌代言”的民族,在红白事当中,傈僳族人民都会唱歌,通过歌声来表达自身的真实情感,描述所见所思。这足以说说明音乐在傈僳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傈僳族人民长期以来对于音乐的研究也尤为广泛,因为他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离不开音乐,所以对于音乐进行相关的创立和研究,这使得傈僳族现存的民俗音乐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民族歌曲品种多样,各种调子之间各具特色,这些民歌其中都记录着傈僳族长期以来的发展和变迁过程,饱含着无数先辈们的美好愿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就是记录民族发展史的现实资料,对于开展傈僳族历史文化研究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5]

“摆时”在傈僳族语言中的意思是“随意演唱和游说”,“摆时”对于演唱环境和演唱方式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其演唱方式相对自由,灵活度高,通常不限制演唱场景,就像傈僳族语言中的意思一样,只要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有感而发,想表达所思所想时,就可以随意进行演唱。“摆时”的演唱,都是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由演唱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思以及情感进行随意编唱,并没有固定格式的歌词。“摆时”在过去主要是少男少女在谈情说爱时所演唱的山歌,通过歌曲演唱,男女之间通过对唱加深彼此了解并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歌词也是根据对调过程中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编唱。这种演唱方式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经过长期的演变,最终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改变,“摆时”不再只是作为一种男女之间互相择偶的对唱调子,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摆时”逐渐扩大了演唱范围,进入新时期后,歌唱内容从谈情说爱转变为了歌颂共产党和歌颂国家正确方针政策。正因为歌唱范围的扩大,“摆时”才能经历几百年的跌宕起伏直至今天依然存在于傈僳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摆时”在傈僳族各地都有流唱,其中“怒江摆时”和“澜沧江摆时”最为典型,“怒江摆时”的传唱地段主要是沪水一带,曲调相比较“澜沧江摆时”更为豪放大气,这主要是因为,沪水一带演唱“怒江摆时”的地方人民生活环境更为复杂,地理环境险峻,四面均是大山,居民居住地之间的距离相隔较远,这对于“摆时”的演唱风格和曲调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澜沧江摆时”地带的地理环境相比较沪水一代没有那么险峻,人们的居住地距离也较近,这使得澜沧江一带的“摆时”曲调宛转悠扬,没有“怒江摆时”那般豪迈奔放。[6]

在“摆时”演唱中,不需要相关的音乐伴奏和乐器演奏,其是傈僳族人民在节日庆典中一唱即合的歌唱形式,遵循简便、随意的演唱原则,最后呈现出来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一领众合”,即由一个人领头开唱,接着便由在场众人附和对唱。对于领唱人的要求就是,有实力、唱功好,众人合唱部分便由在场众人自由发挥对调。当一方进行演唱时,在场其他人员要集中注意力,表现为认真思考状,思考如何对下调,不输给上调演唱者,在场所有人之间看似在相互配合对调,实则是在互相比赛,来来回回几回合下来分出胜负,“摆时”是一种尤为珍贵的傈僳歌民族对调形式。[6]“摆时”对调时,“一领众和”中的领唱部分,演唱风格和演唱歌词没有既定的格式,领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自由进行变化,对调句数也没有严格规定,最多的有十几句之多,最少的也有几句。所有在场的其他合唱人会选择从相同的音长唱起,中间部分的旋律可以由对调者进行自由变化,而在结束时又会以同样的音进行收尾,其他对调者的演唱内容一般情况下就是对领唱者歌词进行一定的重复并对领唱乐段部分进行总结。通过曲调的分合,展现“摆时”的演唱曲调以及富有浓厚民族特色古朴的演唱风格。在进行“摆时”演唱时,演唱者的站姿也跟其演唱曲风一样,不受束缚,没有特定的站姿,演唱者可以根据演唱场景自由灵活地变化。在演唱过程中,各演唱者的站位根据人员数量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演唱者人数较多就站两排,而如果演唱者人数较少的话站一排即可,正式开始演唱后,其他演唱人员以领唱者为中心自由选择站位,随着音乐旋律随意转换姿势。在傈僳族的传统中,在“摆时”演唱过程中,要用手半握住自己耳朵的下半部,这其实是演唱者为了听清楚对调者的演唱内容。

四、结语

“摆时”作为傈僳“三大调”之一,在傈僳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传唱尤为广泛,同时,因为其演唱形式随意,所以在日常生活或是庆典节日中的演唱频率极高,只要举起酒杯就能演唱。“摆时”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因为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如今,傈僳族人民将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作为演唱“摆时”的节日,演唱规模也随之扩大。每逢节日庆典,傈僳族人民便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气氛热闹非凡。

“摆时”经历多次历史变革,传承流传至今天,依靠的是傈僳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作为傈僳“三大调”之一,“摆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音乐艺术形式,它还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傈僳族人民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是傈僳族民族文化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宁海天.“民族传统体育+音乐”的发展路径:以岭南传统体育项目“南狮”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3):64-67.

[2]李晴.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音乐的传播与传承:以一个傈僳族村寨依块比村为例[J].今传媒,2018,26(1):146-147.

[3]丁国美.浅析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J].北方音乐,2017,37(23):27,118.

[4]朱维婷.论民族音乐与零陵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9):118-119.

[5]方新佩.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流行歌曲创作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9):120-122.

[6]赖斯,魏琳琳.民族音乐学理论(上)[J].音乐文化研究,2019(3):136-148.

作者简介:胡银波(1966-),女,汉族,云南昆明,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教学(美声)。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
山东民歌中的演唱风格和传承发展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演唱风格研究
刍议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
南昌采茶戏的演唱风格与唱腔特色研究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芭托莉的演唱风格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