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饭吃干净是修养

2020-02-21 08:29韩浩月
幸福·悦读 2020年12期
关键词:修身养性点菜餐桌

韩浩月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餐桌之上有文化,杯箸之中见文明。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在请客吃饭时,以餐桌上点的菜多为榮,以没有吃完为耀。面子驱使下的奢侈和攀比,既消耗了社会资源,也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舌尖上的浪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尽管我们的物质资源逐渐丰富,但勤俭节约的观念和习惯仍未过时,也绝不能丢。

“光盘行动”不只是打包剩菜剩饭,更是尊重劳动、尊重粮食的美好品德。吃饭就是吃饭,安静地、干净地把一顿饭吃完,是日常生活里最应该做的与修身养性有关的事。

我们这一代人在餐桌上的规矩是家长教训出来的,比如“食不语”,吃饭的时候最好别说话,更不能吧唧嘴;还有一条,绝对不能浪费粮食,“碗要空”,碗里的食物要吃得光光的,一粒米不剩,会得到表扬。

如果碗里剩了米,或者吃不完偷偷倒掉被发现了怎么办?轻则一顿训斥,重则挨一顿打,都是可能的。都说小孩“记吃不记打”,那是不可能的,挨过一顿揍,下次就牢记住了,吃多少盛多少,宁可缺着点,也别把饭剩下了。

长大之后,知道了父辈那代人的不容易。他们有着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真的吃过树叶。槐树叶、槐花,偶尔吃一次味道挺清新的,但如果把它们当主食,连吃上几顿,一般人都受不了。

我童年的时候,算是没怎么挨过饿的,但父辈的饥饿记忆,还是遗传给了我,让我对餐桌浪费深恶痛绝。那是一种很疼痛的感觉。别的火我能忍住,但忍不住粮食被糟蹋。要是看到上好的馒头没有被及时吃掉,最后不得不扔进垃圾桶的时候,明显能感到一股火苗“噌”的一下从心底蹿了出来,那是一种真实的、生理性的痛感,让人坐立不安。

我仔细地分析过,这究竟是童年记忆的烙痕深入骨髓呢,还是打心底心疼粮食?在城市生活普遍不再缺衣少食,甚至显得物质过剩的时候,如此对粮食的珍惜,会不会被人认为是一种“病态”?思考的结果是:不管别人怎样,我还是坚持己见——粮食不可浪费。

在家庭生活中,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做饭。当然,手艺还行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的饭量、菜量,可以精准地计算出做多少饭菜大家可以干干净净地把它们吃掉、吃光。

在粮食储备方面,米面尽量少买,肉与蔬菜也是随吃随买,这样才可以做到不因一时吃不完而变质倒掉。据说有着饥饿记忆的人,会有囤积粮食蔬菜的习惯,这是一种习惯性恐慌,但我貌似没有这种恐慌。在物流高度发达、配送十分便利的今天,不存在买不到粮食与蔬菜的可能。

在餐馆里点菜,以往总是要适当多点一些,觉得点少了不好意思,对不住餐馆的座位,结账时也不好意思看老板的眼睛……事实证明,这纯属想多了。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才说服自己在餐馆吃饭时吃多少点多少,走的时候尽量给老板留下一张接近于光盘的餐桌,老板看到自家厨师做的菜被吃光,也会感到高兴吧。

把食物吃干净,其实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事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许多地方,节省粮食似乎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多点菜多浪费,甚至整桌菜肴被倒掉,才显得请客的主人豪爽大气——这才像一种生活方式——浪费的方式、奢侈的方式、让人愤怒的方式,这真让人难以接受。毫无例外,每次朋友请吃饭,我十有八九都会在点菜时提醒:千万别点多了,点多就是见外。

对于吃饭这件事,我们把过多复杂的想法赋予其中了,铺张浪费、炫耀消费,其实真没必要。吃饭就是吃饭,安静地、干净地把一顿饭吃完,是日常生活里最应该做的与修身养性有关的事。

摘自《新民晚报》

猜你喜欢
修身养性点菜餐桌
点菜接龙
色彩缤纷的腊月餐桌
会点菜的人,混得不会太差
Chinese calligraphy:the landscape beyond comparison
大餐桌,小小船
小餐桌上来点“鲜”
修身养性
疯狂编辑部之点菜风波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奇葩的点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