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捶草印花的传承与发展

2020-02-21 08:52王淳蒋涵钰
大观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建设

王淳 蒋涵钰

摘 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运用好捶草印花这一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传统技艺,充实地方文化元素,促进捶草印花创新性发展,激发其新的活力,对于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捶草印花;新农村;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重构与活态传承——以河南开封地区为例”(2017-ZZJH-065);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与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2017BZH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农村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长的摇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在提供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优势、夯实文化根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捶草印花传承现状

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带,民俗风情极具特色。捶草印花是先在平铺的棉布上摆上草叶,组合成动物图案或者花型,用布将其盖起来,然后用小木棒槌在上面轻轻地敲打,使草叶上的汁液渗透出来,浸染在白布上。明清时期,捶草印花是当地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布料印染技艺,现在主要流传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西部一些乡镇。这种古老的印染技艺是农耕时期百姓聪明智慧的结晶和审美需求,也是一种地域性较强的民间印染技艺。

朱秀云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捶草印花技藝的代表性传承人,凭着小时候看母亲制作捶草印花布时的一点儿记忆,开始采集多种植物的茎叶来做试验,最终掌握了从采草、择叶、摆布,到捶打、着色、固色、浆染整套捶草印花技艺。她多次参加中原文化行交流活动,并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展览活动,甚至到国外参加一些活动,让这项极具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印染技艺不断受到世人瞩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捶草印花技艺收集材料需要耗费精力和时间,制作过程需要手工精细完成,存在收益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的传承困境。传统技艺的从业者老龄化严重,他们不懂得如何运用互联网,难以实现新媒体时代下的宣传和销售。

二、捶草印花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乡村,传承于乡村,承载当地传统文化。陕州张村镇人马寨村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坑院营造技艺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坑院民俗、捶草印花以及剪纸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得天独厚的资源,对于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促进乡村人际关系的发展,使农村社会关系更加稳定。朱秀云在自家的窑院里开设了“陕州地坑院民间艺术馆”,多次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将捶草印花技艺教给村民,使西张村镇人马寨村几十位村民学会了此项技艺。传统技艺作为优秀文化基因,凝聚着百姓生活的经验与智慧,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注入底气与自信。

音乐创作、研学活动也从捶草印花中寻找灵感。由三门峡春之韵舞蹈团创作编排的《捶草印花》在央视综艺频道的《舞蹈世界》上映。他们用艺术的方式将陕州捶草印花印染技艺改编成舞蹈,使这项极具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印染技艺受到世人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农村文化价值体系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态传承的核心载体。民间艺人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骨干,传统民间文化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基,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利用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关键,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发挥传统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支持增多,对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加强了管理,各项帮扶措施陆续实施。陕州区人马寨村入选河南省级传统村落,传承人的传承条件和水平有了提高,文化地位得到显著提升。这些有助于提高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知,调动村民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作为天然的文化纽带连接起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群众。让人们重视传统,对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有认同感、归属感,继而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敬畏感,由此激发自觉传承行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也能释放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捶草印花发展道路

(一)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农村的文化资源丰富,人才力量却很薄弱,有很多文化潜力尚未被发掘,急需新鲜血液的注入。捶草印花是一种手工技艺,要想得到发展和创新,机械化生产和商业化过度开发并不可取。手工技艺的传承需要更多真正热爱和倾心奉献的传承人的参与。捶草印花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恢复制作技艺、培养传承人,还要与各行各业的专家合作,吸收专业设计团队的力量,在不断生成传统产品之外,还要探索传统技艺多用途的开发,在产品形式、功能用途多方面加以创新。

(二)走文化致富之路

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合情合理地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应用于农业和农村开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附近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这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可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设立捶草印花就业工坊,带动留守在村子里的妇女、老年人,掌握一项技能或者本领,提升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仅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也可以有效帮助贫困家庭脱贫,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捶草印花与陕州地坑院景观结合,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这也有助于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

(三)搭建捶草印花生产性保护平台

目前生存状态不错的非遗手工产品,都是顺应了当下的潮流,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在生产性保护方面,应尽快搭建捶草印花生产、体验、销售一体化平台,融合交流、传习、展览、销售、体验等多元功能。人们在体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型或十二生肖,利用捶草印花技艺做出围巾、墙面挂饰、手绢、小手袋、书签、胸花等小礼品,也可开发“陕县嫁女伴手礼”品牌。通过新媒介渠道或品牌跨界合作来弘扬捶草印花,积极挖掘其背后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潜力,主动顺应现代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体验习惯和消费理念,拓宽受众人群和传播可能。

四、结语

从2013年国家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村的步履不停又一脉相承,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文化建设,更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注入地方特色元素。捶草印花的开发利用不能违背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初衷,从中提取的文化元素、符号可以产业化生产,核心技艺应守住不变。捶草印花可以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又为捶草印花提供发展与衍生的空间,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是一种和谐的新农村文化发展环境。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农村文化空间的关系,把新农村创建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深度融合,准确把握乡村的文化脉络,让传统技艺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到进入当代百姓日常生活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黄朋朋.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以宁波为例[D].宁波:宁波大学,2014.

[2]杨阳.捶草印花:民间印染技艺中的一朵小花[J].世界遗产,2015(8):86-90.

[3]谢中元.国内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联研究述评[J].走进社会科学,2014(3):54-59.

作者单位:

王淳,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

蒋涵钰,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建设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