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理综化学试题分析教学感想

2020-02-21 09:30黄学亮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20年1期

黄学亮

摘要:2019年全国Ⅱ卷理综化学试题加大情景式设问类型题的比重,加重对化学学科素养、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传统和时代相结合,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激发科学热情,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一核四层四翼;化学学科素养;情景式设问

2019年全国Ⅱ卷理综化学试题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握新时代的育人方向,落实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全面落实“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精选试题情景,加大情景式设问类型题的比重,加重对化学学科素养、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传统和时代相结合,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激发科学热情,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1试题分析

1.1精选情景,传统和时代结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7题引用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第12题介绍了古代绘画和彩陶所用到的无机颜料,考查硫化镉的沉淀溶解平衡知识,26题(4)设置二茂铁制取的新情景,考查电解知识,第35题的文献来自于顶级刊物Nature刊载的一种超代体,考查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氢键及晶体结构等核心知识点。

1.2拓展教材知识,考查创新精神

第12题中关于溶解度的概念问题,中学教材仅在初中教材中涉及,且定义方法和溶解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均受到限制,在高中阶段学习到溶度积知识之后,该定义已无法满足需要,本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能够根据溶解度的科学意义拓展溶解度的新的表示方法,第27题关于压强平衡常数的问题,过去的高考题中也有涉及,但以信息的形式给出,本题直接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浓度平衡常数的定义和意义推导出分压的公式和压强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第28题索式提取器的出现,需要学生利用教材上不多的关于固液萃取知识,结合平时实验仪器和已给信息,推理出新仪器的使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上几个例子均要求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能进行类推,考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3挖掘学科特色,将美学教育融入科学

第11题中溶液颜色的千奇百变,26题中绚丽多彩的节日焰火,27题中酷似汉堡状的二茂铁分子结构,28题中索式提取器巧夺天工的精巧设计,35题中对称有序的晶体结构,无不体现了化学之美,将美学教育融入高考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对科学的热情,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高考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

1.4注重基础,增强综合,加强应用

全国Ⅱ卷难度不大,得益于对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性考查,大多数问题的答案均可在教材中或平时训练中获取直接的答案,另外对能体现出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综合性考查也不断加大,体现在试题文字量的加大,信息、图表内容的增多等方面,再有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也不断加强,例如第28题中关于蒸馏易燃有机物选用热源方式的考查,升华分离的原理和装置的考查等。

2今后教学的一些感想

2.1教学要更细致

细致就是关注教材细节,不忽视记忆性知识,全国Ⅱ卷26题(1)考钡的焰色反应的颜色,这个知识点是必修一教材图片中出现的内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对这样的记忆性知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给自己提了一个醒,教材中每个细小的内容都不容忽视,包括资料卡片,科学视野,课后习题等内容,试题这样的设计一定有它的目的,利用焰色反应可以制作出美丽的烟花,这既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又体现了化学之美,可能这就是命题人所追求的,近几年也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化学之美,比如显微镜下观察化学反应后产物晶体一点点的生长过程,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认识化学。

2.2教学要教“真”化学

我理解的“真”,就是渗透学科思维,辩证分析问题,切忌思维僵化,全国Ⅱ卷28题(2)提取过程用到酒精,问不可选用明火加热的原因,高中阶段遇到的加热方式要么是明火直接加热,要么是利用明火水浴加热,即使习题中遇到蒸馏有机物也都是用的明火,因为考点考的基本都是实验原理和仪器的名称,所以讲解时并没指出用这种加热方式的不妥之处,孩子们很容易因为思维定式而答错,其实在大学有机实验中,用的基本都是电加热套,但总觉得高中也用不到也没必要讲,其实不然,我们不光是为了让孩子们做对题,更要把化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思维教给他们,也就是讲“真”化学。

全国I卷选择10考的氯化氢在冰表面的溶解,我们一直强调氯化氢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但是它在冰的表面表现了一个弱电解质行为,如果我们一味只是强调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势必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困扰,反倒成为他们分析问题的绊脚石,所以平时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电解质的强弱与所处的环境有关,物质的性质行为不能一概而论,而视其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建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考方式。

再比如全國I卷26题(3)问到硼酸是几元酸,这道题跟2016年全国Ⅱ卷26题(4)肼与硫酸形成的酸式盐很像,因为按照高中阶段对于酸碱的定义,硼酸就不能算作酸,氨气、肼也不能算作碱,但是高考既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想国家已经以高考题的形式对这个问题做了合理的引导,我们也就不能只限定在高中的这个定义,强调氨气是非电解质,应该介绍产生氢离子和氢氧根的两种途径,除了直接电离,还有一些物质像氨气和硼酸这样,溶于水后,氢离子或氢氧根从水转移到它们身上,告诉他们酸碱的“真相”,而不是去扣教材的定义。

当然也不能所有的知识都讲,会增加很多负担,我觉得应该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只是一部分,不仅仅是这样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平时为了让学生们便于记忆,总会给孩子们总结一些规律和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真的就是对的吗?是适用于所有情况吗?过多的这种规律的总结是不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化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是规律性和特殊性的融合体,一味的只强调规律性而忽视特殊性并不可取。

2.3教学宽度的思考

在2017年海南高考卷中出现的硬脂酸钾、硬脂酸钠及硬脂酸锂的鉴别方法及现象的考查,我就意识到对以往只要求学生熟知钠和钾的焰色是不够的,应该了解必修一教材中图片上的所有焰色(共7个),在今年的高考题26题(1)小题考查了钡的焰色,高考题在物质结构的考题中也有出现紫光波长的考查,这些小点的考查分值并不多,但我更看重这些考查对教学的指导价值,即教学的宽度,也是教学视野的宽度,往浅层说是学生的得分问题,往深层说是教师的格局问题,不能局限于考什么,更应重视指导学生寻找获取知识的途径;重视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护,重视对教材提供数据的贮备,高考曾经考过钠与硫沸点高低的比较,如果平时注意必修2教材提供的数据,即可正面解题,我在教学中常对学生说:“理科生,你要有查数据、记数据的习惯”。

2.4教学深度的思考

最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关于“沸石”问题,试题中对该问题考查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在点酒精灯前要加入什么?加入少量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实验开始后,发现未加沸石应该如何操作?这样看下来,考查是逐渐深刻的,以后会不会考出沸石能防暴沸的作用原理呢?

今年在选择题第10题A选项关于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人足量乙烯后静置与所给实验现象的匹配问题的考查也要提示我们平时教学应该怎样处理教材上点到为止的问题,教材中对此问题的阐述是“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说明乙烯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利用这个反应可以鉴别甲烷和乙烯,”即没有对乙烯氧化产物的描述更没有化学方程式。

再比如关于蒸馏装置的几个问题:直形冷凝管与球形冷凝管问题;蒸馏烧瓶与圆底烧瓶问题;明火加热与电加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