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仁杰 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理事、研究员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当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这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法定活动日。2006年,“郑和故里”昆明市晋宁县(今晋宁区)也确定每年的7月11~18日为“郑和文化节”,至今已是第15年。如何结合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把这个节日的内涵进行挖掘、扩展和提升,彰显郑和下西洋伟大创举中的世界大同思想,在不断拓展“郑和文化节”内涵和发展空间的进程中,将会吸引更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把云南特别是昆明的文旅康养产业推上一个新高度,为云南省打造万亿级旅游文化产业作贡献。
大同思想出自《礼记》第九篇《礼运》,孔子在答弟子言偃所问时,对“大同”“小康”之治的论述,其中提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早于西方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历史文化底蕴就包括了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和追求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加入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究其核心底蕴,“世界大同”思想中“最大同”的现代概念是:和平、尊重、合作、发展;共商、共建、共享、和谐;平等、公平、公正、民主。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生,周王朝统治地位已经动摇。在当时背景下,孔子处在“乱世”,向往的是“太平盛世”,为了“改制”“救世”,从而提出所向往的“太平盛世”大同理念。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由乱世求小康,由小康进大同”具体化了的、和乐太平的人类理想社会。在《礼记·礼运》中,孔子所作的描述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如果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思想阐释的核心内容就是:“理想大道,顺达前行,天下为公,人人平等。选贤举能,诚信和睦,四海之内,皆为亲朋……这就是大同社会”。
千百年来,大同思想受到历代知识分子推崇,以至视为民族的理念,是由于它汇合、总结了诸子百家的社会理想。近代以来,不仅康有为在清末提出《大同书》谋求变革,还有孙中山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发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确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
大同思想中蕴含的平等、共享、和谐、民本等思想,不仅在古代产生着久远的影响,也对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同思想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价值共识、“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文化理念等,承载了对人类命运的现实思考,它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发展问题,充实“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内核,推进人类的和平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4月8日,习近平主席欢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访华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求大同。”2019年11月15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的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不断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回顾历史,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展现、传播“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伟大尝试和努力。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为建立大同世界梦想的伟大尝试与努力。在那个时代,明朝作为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大国,想将儒学文明传播于海外,共同创造一个儒家文化所主张的“仁爱”“太平”的大同世界,因而选择、实施了“协和万邦”的对外方略。
自汉唐以来,中国经济发达,文明昌盛,东亚各国羡慕中国文化,积极引进儒学,因而造就了东亚的儒文化圈,各国对以儒家儒学为主体的先进汉文化的尊崇,铸就了中华文明基因的高度自信。当统一昌盛的大明王朝出现时,人们都感到这是中国又一个文明昌盛时代的到来,因而对中国寄有希望。自唐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向东南转移,东南滨海区域迅速成长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这些区域和海外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古以来海上贸易不断。明朝的统治者十分在意与周边诸国的关系,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马上派出使者到周边国家宣告明朝的建立。用今人的观点来看,朱元璋急需周边国家承认大明王朝已经取代了四处征战吞并掠夺他国但已经没落的元朝,恢复了儒家思想主导的、“以德服人”的治理理念,以便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地位。回顾历史,中国没有一个朝代这么主动地派遣使者到海外建立广泛的国际关系,这体现了明朝不同以往的国际视野。
明代的儒者认为,应该把儒家文化和治理思想推广海外,通过“宣德化而柔远人”,建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儒家理想世界。郑和在西洋的行动十分谨慎,虽说他有强大的武力在手,但并不滥用。首先,郑和始终坚守“以德睦邻”,更多的时候是恩威并重维护和平,他曾以和平方式三次化解干戈,避免小国之间军事冲突,引导其他国家前来学习中华文化。其次,郑和从不以大欺小,而是在“厚往薄来”中与当地开展商品交换。如果郑和纯粹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以商养军,就不会出现财力负担过大,在朝廷内招致反对的情况。他用实际行动宣告各国:以武力征服占有,不是也不符合大明朝所代表的中华文明传统。1423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16国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据《明史》记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多个,远航外交活动获得前所未有的硕果,扩展了中华文化圈和明朝中国的世界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郑和远航的文化基因底蕴,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即“四海一家”“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文化思想理念。郑和是史无前例的构建大同世界于海外的践行者;“郑和之后无郑和”,郑和是世界大同文化绩伟功丰的传播者,留下了宝贵的无形资产,至今仍在其航海沿途国家产生影响。
郑和是我国走向世界、践行世界大同情怀的历史文化名片。郑和远航的伟大创举,还有不少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运用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所蕴含、凝聚和倡导的“和文化”“和谐世界”“大同世界”思想理念,不仅可以从文化根脉的出发点上诠释和平发展的理念,也为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借鉴。但是,从全国来看,能够诠释好郑和文化的文化旅游项目寥寥无几,运用郑和远航创举诠释、展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中华大同文化的文化园更是空白。
从云南来说,建设旅游强省,实现“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旅游发展目标,合力打造万亿级的旅游文化业,需要一个重量级的乃至世界级的文旅新地标、跨越式发展的新动能。郑和是云南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郑和故里”是云南最宝贵的文化品牌和名片之一。郑和远航是华夏文明对外交往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典范和宝贵的历史文化名片,有必要以此为依托,在滇池湖畔的郑和故里昆明市晋宁区,打造“郑和故里—世界大同文化园”,让其成为展现国际外交、文旅往来以及跨国合作历史、现状与未来的世界级文化平台,让它成为云南乃至全国文旅新地标、跨越式发展新动能。
为每年举办中国航海日、郑和文化节纪念活动提供适宜会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与抵达国家和地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当代美国史学家路易斯·利瓦塞斯这样评论:郑和船队在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没有可以与之相匹。英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则写道:世界上第一个远洋舰队由郑和率领,27800名官兵分乘208艘船舰,驶向三大洋。自2005年确定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为“航海日”以来,每年举办中国航海日活动庆祝大会的地方都不固定。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目标建设“郑和故里—世界大同文化园”,可以作为中国航海日、郑和文化节纪念活动的永久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