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宏伟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医院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
唐聘卿(1892—1974),男,河北清苑人。唐聘卿大夫祖传女科,至唐聘卿,传承已至第十三代。20世纪50年代,唐聘卿为清苑及周围数县女科名医,1956年由河北省卫生厅聘请至保定市河北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据记载,治疗经血不调、闭经、崩漏、子宫脱垂、带症、产后风、胎衣不下等效果显著。河北中医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1958年更名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成立较早的中医研究机构,汇聚了当时省内名医,内科有钱乐天、郭中元、刘沛然、陈雅斋、孙桐轩、贾镜寰,妇科有唐聘卿、厚廷琇、李志仁,眼科有庞赞襄、郝德新等名中医,唐聘卿为河北中医研究所创建初期主要成员之一。据唐氏后人讲述,唐聘卿女科经验多已散佚。为了发掘保定老中医学术经验,查找到部分唐聘卿女科经验资料,目前可查到资料较少,虽不足以体现其学术思想全貌,仍可了解其对部分病证诊治经验,其中一些经验颇具实用价值。为了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尽量原文收录,方中药物剂量换算为以克为单位,按语为笔者结合个人体会所加,不当之处请指正。
“河北中医研究院唐聘卿大夫,2年来用胶艾四物汤、丹栀逍遥散、地榆苦酒煎等方化裁,治愈崩漏(子宫出血)10例。
“处方主要用药:川断,生地,白芍,杜仲炭,地榆炭,阿胶,艾叶,黑栀子,茯苓,甘草,白术。
“随症加减:日久气血虚弱加黄芪、党参、当归;脉弦数者加黄芩、黄柏炭;兼有白带者加赤小豆、龙骨、牡蛎;血止后腰腿酸痛者,加枸杞、杭萸肉、熟地。”[1]
按:崩漏为妇科常见病证。崩漏治法,中医有“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方法。明代方广所著《丹溪心法附余》:“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流。”胶艾四物汤见于《金匮要略》,补血止血,是治疗崩漏失血过多的基础方剂,方中阿胶有很好的止血效果,胶类药物黏性较强,古人或用其入血粘合出血之处,达到止血功效,也可用于胎漏、胎动不安等妊娠期出血的治疗。当归、川芎具有活血功效,血崩时使用需谨慎,故本方未用。地榆苦酒煎见于《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有收敛固涩止血功效,为“塞流”的重要方剂。丹栀逍遥散,宜于暴怒伤肝所致崩漏,具有“澄源”功效,栀子炒黑止血效果更佳。丹皮清热凉血,但其活血散瘀作用较强,出血性疾病时使用应慎重,本方中也未用。川断、杜仲等补益肝肾,配合养阴血药物有较强的“复旧”功效。全方止血固脱,调和肝肾,以收涩止血为主,兼具崩漏三大治法,对于血崩尤宜,漏下患者可酌情加减,可根据崩漏情况,调整方中药物及剂量比例,当有效验。方后加减法可以窥见唐聘卿对于相关病证辨证诊治思路,气血虚弱以人参、黄芪、当归益气血;脉弦数为肝经有热及阴虚火旺之象,当以黄芩、黄柏炭清其火热,以“澄源”;白带治疗以赤小豆利湿,龙牡固涩;血止后有肝肾阴虚,腰腿酸痛,以枸杞子、山茱萸、熟地黄补益肝肾之阴,以加强“复旧”功效。加减法为对崩漏变证及兼证治疗经验的补充,选药精当,简明实用。原方药量不详,可参考以下医案中药物剂量寻找规律。崩漏治疗不宜选用药性趋下的药物,避免导致出血加重。
“安胎清胃饮。来源:自拟。主治:妊娠二三月,肝胆火盛,有损脾胃发生的恶阻。
“药品:生地9 g,白芍6 g,黄芩6 g,白术6 g,砂仁3 g,陈皮9 g,姜制半夏4.5 g,藿香6 g,乌药6 g,丁香3 g,甘草6 g。用法:用伏龙肝的澄清水煎药服之。
“按:此方以安胎止吐为主,对于一般的恶阻,用之有效。可以试用。惟此方温药较多,丁香性辛温,治胃冷呕逆要药,系由人参丁香汤化裁而来,但用治肝胆火盛的恶阻,尚须斟酌。”[2]96
按:妊娠恶阻病机多以肝胃不和为主,肝气胎气合而上逆犯胃。理脾疏气、清热养血是安胎大法。本方虽注明证属肝胆火盛,从用药推测,当为肝热胃寒证。方中生地、白芍清热养血,调和肝胆之火。人参丁香散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由人参、丁香、藿香叶组成。主治妊娠恶阻,胃寒呕逆。丁香、半夏均为温胃降逆要药。丁香温中和胃,降逆化饮,乌药调气和胃止呕,乌药气味较淡,顺气散寒,能下通肾与膀胱,使水道通利,水饮从小便出。陈皮、半夏、藿香降逆止呕。以上诸药可止呕降逆,行气和胃。黄芩、白术见于《金匮要略》当归散,砂仁理气和中,止呕安胎,均为安胎圣药。本方特点之一为使用丁香、乌药。少用丁香、乌药温化气机,以免药物过于寒凉,寒热并用,深得阴阳同用之妙。另一特点为使用伏龙肝水煎药,伏龙肝止呕效果好,本品性稍偏温,药性平和,为黄土混合人发或者黍茎,由柴草长期烧制而成,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呕吐。本品可温中止泻止崩,有固涩之性,或有一定安胎效果,本药可降可固,为妊娠恶阻要药。本药应为唐氏治疗本病的经验要药。本方为唐聘卿自创验方,制方合理,选药精当,当有良好功效。胃热恶阻,本方不宜,可用薛雪《湿热论》第十七条的黄连苏叶汤。
“芎归固胎汤。来源:自拟。主治:流产。
“药品:当归9 g,川芎6 g,白芍9 g,黄芩6 g,阿胶6 g,白术6 g,续断6 g,杜仲6 g,茯苓9 g,党参6 g,黄芪6 g,炒艾叶6 g,甘草4.5 g。用法:于怀孕2月后,水煎连服二三剂。
“按:据唐大夫说:妇人小产,多因气血虚弱,肾气不足,肝气太盛,房劳过度,胚胎太热,不能营养,或努伤闪锉,本方补肾固脱,屡用有验。并谓保胎无忧散,常用亦可保胎。”[2]128
按:本方以《金匮要略》芎归胶艾汤合当归散去地黄为主方。《金匮要略》:“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散: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方中加入黄芪、党参、茯苓益气健脾,杜仲、续断益肾安胎。黄芩、白术安胎,宜于胎有热者;虚寒无热宜用张锡纯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如妊娠下血严重,当固脱补虚,固冲安胎。本方对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流产均有治疗功效,也可用于流产的预防。
“加味佛手散。来源:祖传。主治:产妇交骨不开,或因素禀虚弱难产者,或初产难产者。
“药品:当归15 g,川芎15 g,川牛膝30 g,龟板15 g,红花9 g,桃仁6 g,制没药9 g,血竭9 g,人参9 g,炙黄芪15 g,血余炭6 g,佛手9 g,甘草6 g。(如无效,加蛇蜕、麝香。)用法:水煎温服。
“外治:照前方服药时,可并用雄黄蓖麻子捣泥贴足心,其效更著。
“按:佛手散,亦名芎归汤,原方只当归川芎二味,开骨散亦由此方化裁而来,为胎产名方,中医之宝,方名佛手者,以其治胎产诸疾,如佛手之妙,可见其珍贵。当归川芎为血分主药,辛温而味甘辛,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必以当归君川芎,或一倍或再倍。盖以川芎辛窜、捷于升散,过多则伤气,不可单服久服。然施之于气郁血凝,无不奏效。故用以佐当归而收血病之功,使祛瘀生新,血各有所归,而诸血病自愈。朱丹溪盛赞此方:“催生亦用佛手散,最稳当,又效捷”。是以历代妇科医人,用之于胎产诸病,随症加减,救人无算。唐聘卿大夫乃十三世妇科名医,根据祖传经验,定为加味佛手散,并辅以外治疗法,故收效更大。惟加味须紧密结合病情,初学者临床试用不必过执原方,但总须以当归川芎二味为主。佛手散宜于血病而气不虚者,若气虚难产,若误与此,反致立败,必倍加人参速固无形之气,以救有形之血,至于龟板,仅用于交骨不开之时,别无用处。”[2]142-143
按:佛手散见于《古今医鉴》,本方能收缩子宫,用于血瘀难产。开骨散见于《医宗金鉴》:当归15 g,川芎6 g,醋龟板9 g,妇人发1团。水煎服。麝香辛散温通,通十二经,开窍醒神,可治疗难产,可以口服或外用,不入煎剂。龟板为本病专药。本方为唐聘卿祖传验方,使用大量活血化瘀药,佐以益气开窍。交骨不开内服方药较为常见,配合雄黄、蓖麻子捣泥贴足心经验较为特别,不需内服,为唐聘卿的有效经验,可于临床中试用。本病目前基本不经中医诊治,为了保存唐氏经验的完整性,一并收录。
“消毒饮。来源:《证治准绳》。主治:妇人乳房忽然红肿坚硬、疼痛、憎寒、壮热等症。
“药品:青皮9 g,白芷9 g,当归9 g,柴胡9 g,浙贝母9 g,僵蚕9 g,金银花9 g,天花粉9 g,甘草4.5 g。用法:水煎服。”[2]214
按:乳痈为哺乳期常见疾病,患者乳中迅速生出肿块,伴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病因常见肝郁不舒,气滞血凝,湿热浊气蕴结;或者乳头破裂,感染所致。中医治疗合法,疗效较好,可优于抗生素疗效,且可继续哺乳,是中医的优势所在。本方也见于《医宗金鉴》乳痈证治,适用于乳痈初期,红肿热痛,尚未成脓。本方理气活血,清热化痰,为乳痈初起效验方剂。如已经化脓,应在本方中加皂刺、穿山甲透脓消肿。如乳痈破溃,则用人参养荣汤。《医宗金鉴》此方剂量为各等分,无确切剂量。本方剂量应为唐聘卿使用本方煎服时的经验剂量,可于临证时参考。笔者体会,穿山甲在乳痈初期未化脓时也可使用,除非患者虚弱明显。本品虽走窜性强,使用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加用后疗效确有提高。
“十六味流气饮。来源:济阴纲目。主治:乳房结核,肿而不痛,坚硬如石,日久不溃者。
“药品:当归6 g,白芍6 g,人参6 g,黄芪6 g,川芎3 g,防风3 g,苏叶3 g,白芷3 g,枳壳3 g,桔梗3 g,甘草1.5 g,槟榔1.5 g,乌药2.4 g,紫厚朴2.4 g,木通2.4 g。用法:水煎2次,每日早晚各服1次。或共为粗末,每服15 g,水煎服。
“按:流气饮,是治乳岩的良方,为历代医者所推崇。今据唐大夫报告,屡试屡验,治愈多人,故此方可以试用。惟此方的剂量是按照金鉴来定的,它的用法是共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若病情较重者作一剂服也可,宜酌情用之。”[2]224
“乳岩治疗:乳岩宜速服《金鉴》十六味流气饮。外用木香、生地共捣成饼,以热器熨之。而且要常以青皮、甘草为末,煎浓姜汤调服。久不愈则培补气血。”[2]222
按:乳岩为乳内占位性病变,包括现代乳腺癌。古人认为乳房属阳明经,乳头属厥阴经;乳房属胃,乳头属肝。肝属厥阴,肝主筋,厥阴具风木之性,共同构成了厥阴肝筋功能系统。乳岩病机与乳内气化失常、厥阴经气凝结乳内有关,可伴月经异常。治法以鼓动厥阴气化为主,兼去郁瘀痰湿之邪为辅。厥阴为阴经,厥阴经深达身体内部,治法当使其转出少阳,方有治愈转机。古人认为乳岩病机为郁怒损伤肝脾致病,治法:未溃用十六味流气饮,溃烂后用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归脾汤补气托毒,补益气血。十六味流气饮见于刘纯《玉机微义》卷十五,后世《外科发挥》等书皆有引用。笔者认为,本方为治疗厥阴病方剂,厥阴病治法,可从本方中探寻一些规律。本方所体现的厥阴治法是以风药从其性,以气药行其滞,兼调和其气血。方中人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甘草助肝藏血,促进厥阴经气化功能,芍药、甘草有柔和经脉、缓解挛急作用,可使拘急的筋脉恢复柔和之性,或对乳中占位有松解作用;防风、苏叶、白芷从厥阴风木之性,风性流动,有向外疏风散邪的气化功效,且白芷可入阳明胃经,引诸药入乳房内;桔梗、枳壳可升降一身的气机,使体内气机升降恢复正常;木通作用与当归四逆汤方中通草相同,可通行血脉。当归四逆汤也为治疗厥阴病方剂,方中当归、白芍、木通可入厥阴,为厥阴病通用要药。枳壳、槟榔、乌药、厚朴理气,枳壳理气宽胸;厚朴下气兼可燥湿消痰;乌药能疏理胸腹邪逆之气,可入上中下部,治寒郁气逆;槟榔行气消积,利水化湿。木香生地饼外熨,具体剂量不详。青皮、甘草各3 g,为末,煎浓姜汤调服。青皮甘草散为治疗乳内气滞要方,有疏通厥阴气滞功效,兼气虚患者需在益气基础上使用才能有效。本方药物较多,是较为少见的大方,颇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李东垣制方药味多、药量小之遗风。
“催乳神效饮。来源:自制。主治:产后乳汁减少,或不通。
“药品:当归15 g,川芎9 g,王不留行12 g,漏芦12 g,通草6 g,陈皮9 g,天花粉9 g,白芷6 g,瓜蒌仁9 g,穿山甲9 g,浙贝母6 g,柴胡9 g,党参9 g,黄芪9 g,甘草6 g,鹿角霜9 g。用法:水煎,饭后服。连服3剂即愈。”[2]230
按:产后缺乳原因不一,临床以气郁乳回、气血亏虚这两种情况较为多见。气血亏虚者,多产后气血耗伤,脉证多见虚象,乳房触手较为松弛,治当补益气血为主;气郁乳回多因产后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导致乳汁排出不畅,乳房触手多较胀满,且多伴乳内结块并触痛,严重者可发展为乳痈,脉证见气郁征象,治当调和情志、理气化郁为主。方中黄芪、党参、炙甘草、当归、川芎补益气血,柴胡、陈皮疏肝理气,补益气血,疏理气机,补乳汁之源,通厥阴之络,共为方中主药。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通草为通乳要药,凡乳汁不通均可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天花粉、浙贝母、瓜蒌仁化痰散结,鹿角霜温阳散结,可消散乳内结块。鹿角霜为乳病要药,可通乳或消散乳内结块,入煎剂或口服,民间验方单用本品口服治疗乳痈,可收到良好的消肿散结止痛效果。乳房属阳明胃经,白芷入阳明经络,引诸药入乳房中。本方为唐聘卿自创验方,以补益气血、理气散结通乳为主,兼顾缺乳主要病机,随症可适当加减化裁,可广泛应用于产后缺乳。
通过整理解放初期医家经验发现,当时这些临床中医,大多有家族医学传承,学术来源多有方向可寻。他们大多对单一医家及其专著研究较深,在此基础上旁及诸家,形成较有特点的临证学术经验。历代女科学术流派较多,传承不衰。北方地区以《傅青主女科》流派较为普遍,也有擅长应用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病篇、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朱丹溪妇人科、武之望《济阴纲目》等的医家。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唐聘卿女科的一些学术渊源及方剂用药特点。这些资料反映出唐聘卿女科学术经验与《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医宗金鉴》女科为传统的主流女科流派,研习医家众多,疗效确切,广为后世推崇。唐氏女科传承久远,有自身形成的家传学术经验,唐聘卿女科经验很可能在家传经验基础上结合《医宗金鉴》女科,形成了较为独特且实用的女科诊治经验。通过整理研究这些资料,希望其中经验能对临床有所裨益,唐氏女科学术不至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