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以灾害人类学为视角

2020-02-21 19:05:16
社科纵横 2020年10期
关键词:灾难共同体中华民族

王 蕾

(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一、引言

任何共同体意识具备公众信仰的价值,为成员提供积极向上的关怀,并且能够在成员之间相互贯通,让彼此成为相互凝聚的对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是如此,它是中华民族各成员对集体表现出的认同感、依附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也是民族力量之魂,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引领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格局,认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由各民族共同创造。民族之间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的关系使得彼此之间血脉相连、文化相通,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也是命运的共同体。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血与火的抗争让人们意识到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民族共同体。当代各民族的团结与奋斗又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紧紧相连,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目标要求。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加强历史认同、国家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共同着手。

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灾难。在灾难学视域下,被关注到的有地震、泥石流、洪灾、流行病、食品安全等类型的灾害;在文化视野的关注下,这些灾难反应出的是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脆弱性,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影响下,意识形态、科技因素和人口问题使得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在物质方式的帮助下可以缓解灾难带给人们的伤害,但更严重的伤害是社会文化体系的破坏,因此需要在灾后重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弥补人类社会在各方面显示出的脆弱性。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侵袭中国,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使之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每个人被迫成为灾难的“参与者”和文化体系的“建构者”。

二、疫情记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认同维度

人在经历重大事件之后会形成个人记忆,集体经历巨大灾难之后就会形成集体记忆。集体的灾难记忆依附于特定的时空场域,即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必然发生在具体的空间里,那些承载着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空间和地点便成了特殊景观,成了历史的场所[1](P50),它持续影响着人们的认同和行为,这种延续性来自受灾人群的身体实践和心理实践。作为历史记忆其中一种的集体记忆,具有选择性和象征性,一旦某些集体记忆被人们从众多历史记忆中选择出来且被赋予象征性,人们会举行一些仪式纪念这些痛苦并且利用仪式来凝聚群体。从这个角度来说,集体记忆具有构建社会共同体的功能。历史记忆是群体对过去事件的群系统性记忆,这种系统性来源于过去事件参与者和见证者的真实经历,以及官方历史、纪念碑、媒体和文献记载等[2],所以共同体意识可以通过历史而建构。由历史建构的灾难记忆能够激发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大的创造力。

民族的灾难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灾难记忆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经历,并进一步为民族共同情感提供可能性。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历史记忆不断建构,而国家能够通过强化这些公共历史记忆,从而加强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灾难记忆是痛苦记忆,例如SARS 已经超越个人记忆成为集体记忆,但并非所有痛苦记忆都能够上升为集体记忆进而形成认同。有些重大的创伤事件无论得到怎样的援救和治理,在人类学视域中,它都造成了文化体系破坏,导致人们心理对社会问题治理的二元认同。在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同时,也会出现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危机,甚至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某些社会事件增加认同分歧,因此在重大公共事件处理中不能忽视其中的“文化性”,即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不能忽略其中的“文化性”。

灾难上升为集体记忆的过程中要审视灾难过程中的文化要素和其运行方式。首先是灾难破坏了什么?灾难是致使物质方式、社会秩序、心理安定等社会需求出现断裂波动的社会过程。物和非物的文化均受到破坏,这是人类脆弱性的体现,也是原有文化体系因受到灾难影响而运行不畅的体现。那么,对于灾难的救助不应该只有物的救助,还应该包括社会文化方面的援助。因此,灾难事件上升为集体记忆中有两种叙事方式:一是体现人类脆弱性的叙事方式,以及人类脆弱性背后反应出的文化脆弱性。二是灾难可战胜的叙事方式。通过对灾难的选择性记忆和重新叙述,能够净化人们对灾难的恐惧,在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被人更多记忆的是全国人民驰援武汉,火神山医院快速建起等公共事件。

灾难事件会对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通常对灾害的认知也会转化为人们日常的生活伦理。疫情终会过去,也会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运用象征资源,催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3],灾难经过象征性和仪式化之后将上升为集体记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的文化力量。

三、疫情治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认同维度

灾难人类学认为灾难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满了争议和矛盾,影响着社会安定。灾难人类学不仅思考了灾难发生的文化原因,而且利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审视灾难前中后各个环节并对其中的文化和制度互动进行探讨。人类面对灾难显示出的脆弱性表明依靠单一的力量难以消解这种困难,而应该由国家、政府、社会、个人联合行动。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和政府主导行动,影响灾难治理的效果,并且影响个人和群体对国家社会的认同。面对新冠疫情的侵袭,国家不仅要处理疫情带来的物理伤害,而且要避免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有效解决已产生矛盾、最小化矛盾造成的社会伤害。从政治层面来看,这种认同意识即对国家、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发生的新冠疫情,是对党和国家的重大考验。从文化人类学的视域出发,要在这一特殊场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注重在灾难救助中的共同话语建构、灾难之后的文化建构和调适。

“作为形塑灾难的重要手段,灾难话语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灾难的意义和影响,而且决定着救援方对具体灾难的应对方式和投入程度。”[4]在信息发达和传播媒介多元的今天,群体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同时灾难以多种”声音“被表达出来,并可能衍生出人们对灾难不同的认知维度,如何在灾难中更好地凝聚共识?第一,国家通过主流媒介公开透明地表述灾难。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政府每日将疫情发展情况通过各大媒体发布,从某一程度来说,共享疫情信息能够形成共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要准确和恰当地表述疫情状况。通过话语权正确地表述灾难有利于建立政府公信力,提高公众应对灾难的积极性和行动力。依赖于政府准确统一的灾难描述,能够有效减少公众的认知盲点,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这个层面来看,灾难话语具有政治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既公开国家和政府政策,又呈现地方各级政府的抗疫措施;既呈现全国人民对重灾区的救援,也赞颂平凡人物的故事,这充分展现了抗击疫情时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式。政治话语中合理建构灾难话语必然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灾后应急和重建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变革,减灾和重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解决受灾社会里一些根深蒂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5]在灾难人类研究中表明,自然灾害具有局部性和地方性特征,而传染病灾害则更具传播性和广泛性,更能凸显社会矛盾的整体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均指向一个词:现代化。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必然也会遭受现代化负面影响的侵噬。现代化的节奏加速了疾病的传播,使得疫情的影响超越族群边界、国家边界、文化边界乃至制度边界。因此,在疫情之后,需要考虑中华文化和现代化自洽的关系,也需要反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现代化的构建关系。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化如何转向,党和国家怎么处理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不仅要注重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而且要思考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性,这样才能在灾难和困境中极大得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四、抗疫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维度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未中断过,时至今日还能深刻影响全世界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为民族全体成员所享有,并且不断约束和规范着各成员的行为和实践。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包含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内容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随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又增添了许多时代精神。虽然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变迁性,但是其核心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新时期,习近平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这四种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如何产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多样的地理环境、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民族相互融合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家国同构”和“轴心时代”创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在社会文化的建构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无不是在重大灾难面前传承和创造伟大民族精神。古代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传说,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体现;近代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是忠贞爱国、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现代,面临国内国外的复杂形势,困境和灾难中的中华民族表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华民族与灾难斗争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6]。

“灾难被视为一种场域,提供了社会结构充分展示的舞台,应付灾难与救灾的自发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传统的运作与决策过程。”[2]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可能会改变历史的进程,使人类从文化愚昧走向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建立在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人与自然相处模式的反思之上,因此,此次疫情会让人们深刻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关系。灾难中展示人类“脆弱性”的同时,也展现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都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参与者”,虽然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破坏巨大,但是民族精神是战胜其的强大力量。每个人都阐释了万众一心战胜疫情的民族精神表达。与灾难斗争的社会实践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心理、品格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表现[7]。如何将与灾难抗争民族精神上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力量。民族精神需要在更大程度得到共享,并且承担起文化交流的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加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始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有自觉清醒的反思能力,才能具有根据文化环境的新变化做出正确取舍的自主能力。”[5]在灾难特殊场域中,人们会反思目前的文化体系,并为已有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涵元素,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说到底就是认同的建构。加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即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五个认同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体。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前提。2020年中华民族面临的巨大灾难——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是人类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相互交叉重叠的场域,中华民族必然面临着一场残酷考验。在这场考验中,如何共享中华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灾难人类学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方式,即通过抗疫记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通过疫情治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认同,通过抗疫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灾难共同体中华民族
雷击灾难
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 15:15:24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