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0-02-21 17:37林本才朱科钤任玉荣陈智慧袁宁一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5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江苏省重点

林本才,张 婧,朱科钤,任玉荣,陈智慧,袁宁一

(常州大学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b.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0 引 言

光伏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曾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产业[1]。江苏省作为国内光伏产业的排头兵,占据国内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据统计,江苏省光伏企业数量占全国首位,目前江苏省已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覆盖太阳能电池材料、组件、系统及应用,但是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2]:① 无论企业,还是高校、科研院所,重大原始创新能力依旧不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比较少。②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于研究发展的需要,研究力量小型、分散、封闭的问题依然突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不足。③ 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方向更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光伏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出现脱节。为此,江苏省结合本省光伏行业的发展现状与需求,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以提高江苏省光伏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在国际竞争力、推动江苏省光伏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为目标,于2014 年7 月依托常州大学成立了江苏省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简称“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重点实验室成立运行已逾4 年,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功能定位、方向规划、运行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为新时期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实验室的定位与研究方向

实验室的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是指导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既应服务于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又应面向产业需求,必须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3-4]。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重大方向上取得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是本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以材料科学、化学、机械工程和物理学等学科为基础,以光伏材料、系统及装备和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应用及产业化为导向,围绕光伏及储能行业的全产业链,重点开展光伏制造技术与装备、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技术、光伏及储能材料结构与物理性能、微网新型储能技术等四大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旨在重要基础研究领域不断获得突破,在重大研究方向上取得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为提高我国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特别是光伏和储能材料、器件及装备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在国际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发展我国光伏和储能产业,进而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做出贡献。

2 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验室在运行管理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坚持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努力走出一条重点实验室改革创新发展的特色之路[5-8]。

2.1 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

光伏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于常州市科教城(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内,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领导,由常州大学对重点实验室进行直接管理。重点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制定实验室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审定实验室开放课题、指导实验室主任的工作、组织成果评价等。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重点实验室科研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负责重点实验室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重点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遵循“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开放共用、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运行原则。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兼职与专职人员并重、开放流动、竞争、有序而又和睦向上的管理体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学术上接受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实验室实行课题制管理制度,由学术带头人负责开展科研活动,以保证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运作。

2.2 人员聘用及流动

重点实验室人员实行专职、兼职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体制。专职人员由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在聘用和考核中引入竞争机制,将科研业绩与年度考评、职称评聘和岗位津贴挂钩,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兼职人员由各研究室学术带头人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聘任,实行工作任务聘期制。兼职人员聘用经实验室主任核准后,其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实验室流动人员包括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客座研究人员,流动人员无须签订聘用协议,但在实验室工作期间必须尊重实验室的权益,遵守重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2.3 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

大型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开展科研、教学工作的基础[9-11]。重点实验室共享科研平台秉持开放、共享、公益的原则,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和测试服务。同时,面向社会开放,为地方科研和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仪器设备的用途,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大致分为三类,公共测试分析、专业测试分析、专业材料制备和表征设备。不同类型的大型设备仪器,有不同的开放和共享程度。大型公共测试仪器设备,实验室安排专人管理、完全对外开放,不仅满足实验室内部所有研究人员的需求,而且满足客座研究人员、开放课题研究人员的使用,也提供了少量时间对校外服务。专业测试仪器设备,安排专人负责,主要满足实验室内部所有研究人员的需求,也对客座研究人员、开放课题研究人员开放使用,由于是专业使用,这类设备的使用率一般较低。专业材料制备仪器设备主要是研究组人员具体专人负责,和科研课题、科研活动直接结合,主要满足实验室内部部分相关研究人员的需求。

重点实验室共享科研平台致力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实验室研究人员及外部的科研人员提供分析测试服务。在实验室主任的领导下,成立由各研究方向的带头人组成的科研平台管理委员会,指导、支撑共享科研平台的建设与运行,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的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为了保证实验室设备仪器的长期安全、正常运行,大型仪器设备均有专人负责管理,建立了健全的规章制度,对每台设备均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设备网上预约系统,加强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坚持设备、仪器有偿使用,低收费的政策,鼓励外单位使用仪器设备,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平台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全面技术支撑的大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充分满足本实验室的科研、教学需求,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尤其在重大原创成果产出、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实验室建设成效

光伏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机械、信息、数学等优势学科,围绕光伏产业链链长的特点,有效服务光伏产业链,促进了地方经济和主体学科的发展。

3.1 形成一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实验室取得高水平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12-16]。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研究方向有特色、基础雄厚、成果显著、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团队共有固定人员49 人,包括研究人员47 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各1 人,其中研究人员主要以材料科学、机械、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为主,目前有教授30 人,副教授11 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占83.7%;45 岁以下研究人员27 人,占比55.1%,89.8%的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83%的专职科研人员具有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另外实验室拥有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客座人员在内的300余人的流动研究人员。

3 年来实验室迅速发展,新增“杰青”1 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 人,江苏省“333 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 人、第三层次人才2 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2 名,江苏省“双创博士”人才2 名,“青蓝工程”人才2 名。3 名研究人员晋升为教授、6 名研究人员晋升为副教授,选派5 名优秀骨干教师出国进修,使他们尽快在科研能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目前实验室已基本形成了以青年科技人员为基础、专业技术骨干为支撑、学术带头人做引领的协作模式和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共同协作的良好局面,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知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研究经验和创新活力的研究队伍。

3.2 研究生培养能力大幅提升

重点实验室目前已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到博士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培养方式上推陈出新,本科生阶段,实行学业导师制,对大一新生开始进行专业性指导,全面提升本科生综合能力,为攻读本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做好基础。实验室研究生招生背景多元化,包括具有材料、化学、物理、机械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形成学科交叉、相互交融的新局面,有利于思维碰撞,成就创新性成果。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指导,细化指导方案。积极淡化导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年度招生资格审核制,限定导师年度招生名额,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培养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研发能力为目标,在消化、吸收国外材料领域人才培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优化现行课程结构,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为全国高校在材料领域工程应用型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推进系列化英文课程建设,建立国际化氛围,先后将16 名研究生送到外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其中3 名研究生到国外高校,8 名研究生与中科院院所进行联合培养,近年来实验室有4 名研究生荣获江苏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3.3 科研任务与重大成果产出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验室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努力承担一批省级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建设期间,重点实验室实到科研经费累计超过6 500万元,年度增长迅猛,其中纵向科研经费4 500 余万元,横向经费2 000 多万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7 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前瞻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5 项,其中江苏省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1 项,项目经费600 万元,与光伏、储能、材料产业相关企业横向合作项目超过50 项,总横向研究经费超过2 000 万元。在项目经费的资助下,3 年间重点实验室获得部省科研成果奖5 项,其中“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3年内实验室固定人员共发表SCI 论文243 篇,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取得重大突破,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1 篇,实现学校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申请发明专利259 件,授权发明专利154 件,其中美国专利1 件。

3.4 学科支撑日趋明显

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的材料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2018 年助力学校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相关学科“化学学科”也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被评为“十三五”省重点(培育)学科,实验室对这些学科的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助推了常州大学学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使学校学科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激发学科的成长与创新动力,形成了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互融共进的良好格局。助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一期建设A类项目,“新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二期建设学科,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带动了相关学科的良性发展。最大限度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以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切入点,重点实验室已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研究平台,实现了各方优势互补,推进了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推动力。

3.5 硬件条件水平实不断完善

实验室目前拥有办公科研场所3 200 多m2,研究方向不断扩展,新增锂硫电池实验室、燃料电池实验室、可拉伸光电器件及新能源装备等与光伏产业链相关的专业实验室,拥有大型仪器设备38 台套。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常州大学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依托单位给予了实验室独立的建制、相对集中的实验室场地、充分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给予了实验室创新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

4 结 语

省光伏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在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重大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实验室拥有科研、办公用房3 200 多m2,大型仪器设备38 台套,固定资产总价值逾6 000 万元;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9 人,副高及以上职称41 人。围绕实验室建设的总体目标,2015到2017 年,3 年期间实验室已经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47 项,实验室固定人员共发表SCI 论文243篇,授权发明专利154 件。实验室还注重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打通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整个链条,为同类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江苏省重点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重点推荐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