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历史观教育探析*

2020-02-21 18:07吴大兵
深圳社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

吴大兵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历史观教育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场合发表了重要讲话,包括“树立正确历史观”,把“国史党史”作为学习教育“必修课”,加大历史的教育、研究、宣传,促进历史观教育工作方式创新,达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2“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页。3等。当前,学界对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容和意义展开了较为广泛和热烈的讨论,但很少从其历史观教育的视角对这些重要论述形成的依据、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践行路径作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而在新时代新任务的当下,这一研究主题凸显出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依据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之江新语》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一直对历史观教育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系列的讲话、文章等形成了加强历史观教育系统的认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深究其形成的背景,既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奠基,更是其个人实践历练与深刻感悟。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观教育基本思想的理论奠基恩格斯曾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50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加强历史观教育的一系列论述,可集中于三方面:一是历史是我们思想前进的起点。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第1卷,第2页,第459~460页。。这一观点,开启了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逻辑起点和应坚持的基本态度。正基于此,列宁进一步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③《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邓小平将这一思想直接表述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9页。二是历史是执政党的使命承载。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指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使命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第1卷,第2页,第459~460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穿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全过程。三是青年尤其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如何让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第1卷,第2页,第459~460页。。针对“文革”中青年中出现的思想问题,邓小平也曾指出,“受蒙蔽的群众大多是青年人,他们不懂我们党的历史、革命的历史,没有经过艰苦岁月的锻炼,加上‘四人帮’的毒害、腐蚀,很多事情不明了,觉悟不高”⑦《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13页。,等等。这些观点和看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加强历史观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

追溯习近平理论素养的丰富和发展,从在陕北当知青,到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从梁家河窑洞灯光下读书,到中南海办公室藏书,40多年来,习近平的书单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一个重要类别;从大学时深研《资本论》,到工作后在《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发表“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校报》发表“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也是习近平潜心研究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潜移默化地深深融入了他的历史观灵魂。由此,他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因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⑧《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8月24日。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⑨《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是对待历史观的基本立场。回顾习近平在地方主政及其走进中南海以来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加强历史观教育的讲话和文章,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理论基础,那么马克思主义有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则从根本上促成了和保障着习近平关于加强历史观教育重要论述的产生。

(二)丰富的人生历练与对现实问题深刻体悟的升华 习近平关于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形成固然有着鲜明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其实,他丰富的人生历练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感悟则从根本上为其历史观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从他的人生历练来看,早年习近平从小学、中学,然后是7年的知青生涯,再然后是4年大学生活。期间经历了3年的困难时期、父亲习仲勋冤案株连变故、体验到“上山下乡”的热潮和遭遇其他多重困难。他克服种种困难,勇于上进,入团、入党、当选村支书;认真学习,阅读了大量书籍,特别是历史经典;关注社会,注重反思人生、社会和历史问题。一种历史情怀和担当已在这一阶段深深融进他的思想。正如他后来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所说:“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即“为人民做实事”。从1979年到2007年,他对加强历史观教育给予更多关注,如在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期间他就十分关注老干部的历史贡献、古人智慧、民族传统,特别是就爱国历史传统、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发表许多论述;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大力倡导挖掘和弘扬闽东革命历史文化、畲族的历史文化等;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推崇“红船精神”,阐释党的先进性;等等。深窥其中,这一阶段习近平不仅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更秉持初心、继往开来,特别是注重发挥以史鉴今、以史资政的作用,注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进而形成了他善于用典的讲话风格。从2007年走进中南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对历史观教育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和要求,我们看到,他在国家重大活动、政治局集体学习、相关会议、考察调研等活动中,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或从历史角度就国家大政方针和重要战略进行论述,或单独阐述历史问题和观点,表现出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规律更加深刻理性的思考。①于桂荣,秦书生:《论习近平历史观》,《学术论坛》,2017年第4期。如此,丰富的人生历练成就了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基础,为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系列观点和看法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往往面临诸多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亦不例外。特别是西方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长期以来暗潮汹涌,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对人们的历史观产生冲击。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为达到扭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的目的,他们以造谣、篡改、断章取义等手段恣意歪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诽谤中国共产党是“一党专政”,鼓吹应实行多党制。为达到歪曲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他们曲解中国改革的性质和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威权主义”“权贵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并曲解中国的发展成就,唱衰中国的发展。为颠倒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他们丑化英雄人物,包括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雷锋和林则徐、岳飞等英雄先烈与历史人物,以解构主流价值、消解民族精神;诋毁党的领袖,美化反面人物,颠倒是非黑白,消解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凭借各种丑陋的面孔对中国革命、中国历史和中国制度进行解构:如为“否定革命正确性”,少数人打着“重评历史”与“解构历史”的旗号,恣意贬损中国革命的历史,认为中国革命是“灾难”“倒退”。为“否定历史必然性”,他们认为五四运动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土地革命是“瞎胡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开倒车,没有共产党的革命,中国现代化更早来临等荒唐言论,对历史发展的规律,罔然无视。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视中国政体为特权当道、体制僵化,没有“人性”,极力标榜西方政体、推崇多党执政、鼓吹西方价值观。面对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面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使命,如何加强历史观的学习和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急切需要共产党人作出明确而科学的回答。如此,对现实问题的深刻体悟则从另一层面推进了和推进着习近平关于加强历史观教育系列观点的形成和发展。

二、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透视

习近平关于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明确的目标要求、内容任务、方法路径和现实意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是新时代我们加强历史观教育的根本遵循。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对于加强历史观学习教育的目标,习近平有着明确要求,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因此,“要牢牢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5年第11期。,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②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具体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观。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文明史、党史和国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③《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一员、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习近平力倡历史和事实不容改变。尊重历史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加强历史观教育就是要增强历史辨别力、审视力,坚持真理。“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④《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8期。。特别是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诽谤和曲解,习近平指出,人民不容否定、英雄不容污蔑,历史不容否认、歪曲和美化,“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⑤《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8日。三是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规律。习近平强调,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本质上是我们党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的胜利。观成败、鉴是非、知兴替、明规律,面向新时代新任务,更需要我们具有“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办事。⑥《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二)把“国史党史”作为学习教育“必修课” 对于加强历史观学习教育的内容,习近平有着系统的设计,他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⑦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05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史国史”是“必须修好”的“必修课”。特别是他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加强历史观学习教育的具体内容,尽管直接面向的是党校干部学员,但针对的也应该是全体人民,因为,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一是学习中国历史。五千年厚重的中华文明,不仅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历史经验,更是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知古鉴今、继往开来,这是我们“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的重要源泉;特别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因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历史是“屈辱历史”,了解历史在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从而坚定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学习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揭示了党的历史就是人民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盛举反复佐证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就是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辉煌史。三是学习世界历史。“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⑧《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推进发展,促进开放,都需要宽阔的眼光“放眼世界”。对于学生,他还特别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要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担负历史使命。此外,对于全军官兵他还强调要加强“军史”的学习和教育,打牢思想根基。

(三)推进教育方式创新 对于加强历史观学习教育的方法,习近平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一是开好必修课程。对于党员干部,他强调应把“党史国史”纳入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必修课”;对青年学生,他强调要通过课程设置加强近代史、党史和国情政策教育,让青年深刻把握历史经验,增强“四个自信”。同时,我们回顾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其中最少有8次学习主题是围绕党史和国史展开的。二是打造好载体平台。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并特别强调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①《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打造教育载体平台,丰富和拓展学习教育内容。党的十八大一结束,习近平即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党的十九大结束不久即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亲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等等,许多历史胜地都留下他的足迹。三是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在习近平那里,历史不仅是“教科书”,也是“清醒剂”“营养剂”,加强历史观教育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增强历史素养,更要锻造历史思维,提升工作能力,真正在实践中掌握历史、运用历史。习近平不仅是学习历史的典范,也是用历史的典范。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公开讲话中共引用过500余条古代典故和经典名句,展示出他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方法。

(四)“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对于加强历史观教育的意义,习近平有着明确的阐释。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②《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它能帮助人类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带给人类智慧;同时,它也是“最好的营养剂”③《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记事》,《河北日报》,2013年7月14日。,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吸收历史养分,增强发展自信,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加强历史观教育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习近平指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3年7月22日。,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加强历史观教育首要的在于了解党史、国史,知史就要爱党,知史就应爱国。另一方面,“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习近平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⑤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页。。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历经无数的坎坷、艰难,创造过无数的辉煌,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依靠智慧和勇气所开辟的新天地新成就,书下了中国发展的壮丽新诗篇,加强历史观教育,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我们从哪里走来,更能让我们增强历史的自觉性,“把握今天开创明天”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1页。,在克服各种困难艰险、迎接各种挑战的前行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开创美好明天。

三、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征剖析

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体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个性特征。

(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导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无产阶级政党显著的标志。习近平指出,“马克思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经验之一,而唯物史观贯穿于他加强历史观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全领域,一如他所强调的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②《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表现为:一是在历史主体上,他始终坚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主体观。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主张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绝不夸大也不容污蔑。二是在历史的发展上,遵从规律。他主张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大势不可逆转。”历史是有规律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73页。,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并强调要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三是在历史的方法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他主张要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历史,积极汲取历史的优秀养分,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等。这些深刻认识和卓越见地,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二)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使命担当 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使命担当,是贯穿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重要论述的主线。爱国主义精神与“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从梁家河一路走来的习近平,饱含深深的爱国情怀与民族使命担当,他说早年读到《岳飞传》时,“精忠报国”就印记在大脑,伴随他“一生追求的目标。”④冯其庸:《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4日。同样,这一精神和品质也深深融入他的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中。他认为,一是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他强调,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是主旋律,加强历史观教育旨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使命担当,以致“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⑤《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二是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梦实现的过程就是爱国主义的时代彰显过程,就是书写爱国主义新的历史过程。加强历史观教育,就在于帮助人们把握爱国主义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6日。的本质,激发人们在实践中弘扬、实践、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三是担负历史使命。习近平认为,加强历史观教育使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⑦《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斗志,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真正融入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中去,贡献智慧和力量。而他自己的身体力行也忠实地展现了他加强历史观教育重要论述的主旨。

(三)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整体思维方式 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整体思维方式,是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要求。习近平认为,谋大事、建大业,需要有大局观。加强历史观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大视野、大格局,一方面,要置于中国宏大的历史和整体事业树立历史观、大局观。他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要用历史的镜子“照亮现实”“照亮未来”①《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47)·历史思维》,《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14日。。如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就提出了要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路;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告诫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②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战略,特别是中国梦、“四个伟大”等均体现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的宏大历史视野和整体国家发展观。另一方面,要有全球眼光和世界情怀。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加强历史观教育不仅要凸显大国的气度、胸襟和智慧,更必然体现大国的作为和担当。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畅想道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更凸显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遵循。他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方案,则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如此,可以说宏大的历史视野与整体思维方式,又体现出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个性。

四、践行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路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凸显着鲜明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当代中国,习近平加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就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思想,是我们加强历史观教育实践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培育科学真理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以科学的态度和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也是对待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必然性和真理性认识。一是要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要义。要通过自学、互学、辅导学、讲座等多种形式,读好党史、国史有关的典籍和原著,读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要重点把握习近平对加强历史观教育所发表的讲话、演讲、报告和文章,使知识不断丰富、理论不断提升、理念不断夯实,继而使自己思维的习惯、方式总是科学,使分析的过程保持理性,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解难题。二是要上好历史这门“必修课”。党校应适时开设党史、国史的课程,结合中心工作开展和能力提升需要可把治国理政、反腐治贪、政德修养等进行专题性历史典籍讲座。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代史、党史、国史、文化史等作为通史课,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历史文化修养,正确的历史观念。三是在实践斗争中锻造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是同各种错误历史观“斗争”的结果。在当下,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思潮、观念依然存在,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以及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甚嚣尘上,篡改历史、污损党史、抹杀英雄,严重冲击和消解着我们的历史观,践行习近平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历史观必须面对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决“斗争”。而批判和“斗争”的武器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始终勇于坚持真理,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史服人。

(二)与时俱进推进历史观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面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但关键是党员干部和广大学生,就当前来看,为增加教育的实效,尤其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①《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与时俱进推动历史观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一是实现教育载体平台上的突破与创新。充分发挥发挥高等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科研究机构以及部门和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充分运用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引导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加强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学习教育网络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物等网络学习教育平台建设,为历史观教育提供良好条件。二是加大优秀历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宣传和推广。加大对历史的研究力度,通过设置课题、编撰史书、专题研讨等形式,正史明事。尤其是结合时代需要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创造优秀历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文化生活需要,传播历史正能量。三是创新学习形式。倡导“研究式”“开放式”“互动式”“反思式”等学习形式。综合运用讲授式、探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多种方法,采取“大讲堂”与“小班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通过开展学习论坛、举办学习讲座、组织学习沙龙等模式,营造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努力使历史观教育贴近教育对象需求、体现时代特点、富有实际成效。

(三)在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锻造历史观 正确历史观的树立不仅依靠学习和教育,更需要在现实的鲜活实践中锻造。一是要在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彰显大历史观。实践中,党员要牢记初心使命,普通群众应坚守“匹夫有责”理念,特别是在实践中要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切实将历史观与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等统一起来考量,以增强应对困难、挑战和风险的勇气和力量;要将党史、国史统一起来和把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统一起来考量,树立大历史观,从而把准历史发展的规律,认清各种错误历史观的本质,进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前行的信心和动力,向时代交出合格“答卷”。二是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提升实践工作能力,创造伟大业绩。“四个伟大”是新时代的使命,不仅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更需要在践行“四个伟大”中,锻造自己的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增强我们的观察力、认识力和理解力,提升我们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取得良好工作实效提供能力保障。三是树立大视野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历史观切实落实,特别是落实好习近平针对国际紧张局势发出的世界跳出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理性呼吁;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梦”的质疑所作出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互通互联的实质及时阐释;针对中国威胁论系统提出的“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外交主张等。坚决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决裂,与民族分裂主义斗争,坚持平等互利共赢,谋求世界的和平和安宁,追求人类的永续和谐。

猜你喜欢
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