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图像化生存现象探析

2020-02-21 16:03席婷婷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青年人图像

席婷婷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一、当代青年的图像化生存及其三大表征

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正式开启。当代青年出生成长于中国互联网技术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兴盛的时代,是不折不扣的“网络原住民”。在表情包、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红品牌、网上微店宣传等大量图像符号包围下的当代青年,其社交表达的图像化倾向、消费审美的图像化意向乃至思维方式的图像化转向十分明显。

(一)当代青年社交表达的图像化倾向

早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就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页。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逻辑起点。人的现实本质表明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实践中、在人与物或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社会交往是社会关系形成、建立、稳固的前提,是人的本质彰显的基础性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一定离不开交往双方借助某种形式的“话语”所展开的“对话”,人对世界的感知、认识,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话语符号得以表达、记录与传承。正如卡西尔所言,“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75页。

借助于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当代青年的生活中涌现了大量的社交媒体,极大改变了交往双方的“对话”,大量图像符号进入交往双方,特别是青年交往者的“对话”之中,青年的社会交往出现了新表征。在青年网络社群中,以表情包为载体的刷图、斗图是常态,运用图像表达自我和进行群体间沟通是青年人所喜闻乐见的对话方式。一方面,以微信、QQ、微博为代表的核心社交媒体深受青年人喜爱,在这些核心社交媒体场域,青年人乐于上传生活照片,记录个体体验,图像占据微信朋友圈、QQ动态和微博内容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以知乎、豆瓣、抖音为代表的衍生社交媒体中集聚了兴趣爱好、关注话题不同的青年网络社群,“分众化地将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的人连接在一起,建构更丰富、更加个性化的社交关系”。(3)马薇薇:《网络直播中社交关系的重建》,《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96—102页。图像在这些衍生社交媒体中的地位非凡,知乎、豆瓣是图文参半的呈现形式,抖音则几乎是图像的天下。图像表达简单直观,形象生动,在社交媒体场域,从静态图像到动态图像,从单纯图像呈现到图文互构,青年在对原有图像的加工处理和新图像的生产传播中创造了一个风格鲜明、意蕴丰富的图像表达系统,当代青年借助图像表达个体生活状态,记录个体体验心得,进行群体交流沟通,其社交表达表现出明显图像化倾向。

(二)当代青年消费审美的图像化意向

消费、审美都离不开人,消费、审美是源于人对更高层次生活需要,以满足人更好生存为目标的人的实践活动,考察人的生存状态离不开对其消费、审美活动的考察。在生产力较低、物质资源匮乏的社会,人的消费主要是基于物品的交换价值,以获取物品使用价值为核心,而艺术活动往往在某种特定的高雅场所展开,审美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少数“有闲”群体的特权。伴随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近代以来大量商品涌入消费市场,社会生活中消费越来越频繁,物质丰裕时代消费异化现象随之出现,并在图像时代出现了从“物的消费”向“符号消费”的转变。同时,图像不再是局限于视觉的艺术,而是全体感官的盛宴。一种新图像环境的产生,必然会引起审美方式的变革。(4)闫瑾:《当代数字媒介下图像表现形式的创新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7年,第35—36页。审美活动逐渐超出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诗歌、绘画、话剧等经典艺术与流行歌曲、摄影、广告、影视剧等大众艺术并存,“美学的当代意义越来越强调其感性的、外观的和愉悦的特征”(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消费方面,首先,借助各网络平台的网购、代购成为当代青年消费活动的主要方式。网购软件和代购平台都是先将商品与模特结合,通过商品摆拍和图片编辑排版,将商品以精美的组图展示出来。其次,在网络平台以图像方式分享消费经验也是当代青年消费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国内知名APP“小红书”就以“两亿多年轻人都在用的时尚社区”为口号,集聚了大量以青年为主体的软件用户。APP用户主要通过组图、小视频等图像方式分享购物心得,并推荐部分商品给其他用户,随着许多网红和明星入住“小红书”,名人效应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小红书”用户,加入图像化的消费活动。审美方面,审美日常化下,街拍、网剧、表情包、创意小视频等图像为载体的审美活动深受当代青年喜爱。比如,近两年来随着各种各样“街头秀”在网络走红,以街拍美女帅哥、街拍表演为代表的“街拍”活动成为国内年轻人崇尚的街头文化活动。当下,青年人热衷于图像浏览观看,以“街拍”为代表的图像化已成为影响当代青年审美的重要模式。

(三)当代青年思维方式的图像化转向

以文字为核心的话语符号下,主体通过“思考”的方式实现对世界的把握,更多展现了一种时间思维模式。与此不同,以图像为核心的话语符号下,主体通过“观看”的方式实现对世界的把握,更多是一种空间思维模式。“图像已成为人类信息传播的文本、认知的工具、社会记录的地图,成为一种艺术样式、一种社会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新空间。”(6)范文霈:《图像传播引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页。当代青年的图像化生存不仅表现在其社交、消费、审美等行为方面,更深层地表现在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变化上。人的生存离不开特定的历史阶段、物质生产条件等现实环境,生活在被图像包围的环境,当代青年作为图像时代的“参与者”与“观看者”,其思维方式出现了明显的图像化转向。

一是其思维方式的图像化转向是一种视觉化转向。图像化的信息方式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符合青年人求新求异、追求个性的口味,当代青年在自主参与表情包、小视频等具体图像制作中实现了休闲娱乐、彰显自我的心理需求,看图、读图、赏图是其生活乐趣和志趣,“我从来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7)[斯洛文]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以“观看”代替“沉思”,眼睛是他们考量世界的首要方式,视觉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二是其思维方式的图像化转向是一种感性化转向。图像叙事直面感性的客观存在,采用夸张、吹嘘、嘲讽、制造反差等艺术化方法,以形象生动的图像模拟重现现实人物事件,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力,当代青年生活在形象化的图像叙事环境中,其认知思维的感性化转向初现。三是其思维方式的图像化转向是一种碎片化转向。图像是具体直观的,与文字相比,图像之间关联性不强,逻辑性不强。当代青年在图像化的信息获取、接受、交流中,其所习得知识都以分散的、碎片化的图像为载体,思维方式的碎片化转向明显。

二、多重逻辑中青年图像化生存的问题审视

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是图像符号在承载信息、表达信息和传播信息方面更加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优势彰显结果,同时也是当代青年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并善于以形形色色的图像符号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结果。但是,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技术、资本和亚文化作用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发展期的青年人,其思想行为很容易滑向流于表面、理性缺失、娱乐至上、虚无一切等错误面。

(一)技术逻辑摆布中沉溺“半真实世界”

图像掺杂着真实生活场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但必然离不开个体选择和加工,图像世界是对真实世界的图像化再现,与现实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图像处理技术借助计算机技术日益精进的当下,图像识别、图像编码、图像分割、图像描述等图像处理技术都在计算机技术支撑下日益精进,经过各类图像处理技术编辑的图像,反映和记录客观现实的可信度降低。同时,互联网技术通过对用户浏览记录的算法分析,准确地把握用户的喜好,及时向用户供给特定内容图像,形成信息茧房,人受长期接受相似类型和固定内容信息所限,容易出现自我封闭,形成认知定势,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存在偏差。总之,图像是对现实人物或事件的虚拟刻画,而在技术逻辑摆布中,图像对具体人或事件的记录是局部的、不全面的,甚至完全歪曲的,图像不能表达完全真实,不能呈现全部真相。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图像世界是图像所营造的一个与真实的客观世界存在相对差距的“半真实世界”。

受自身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影响,青年人很容易陷入图像化的“半真实世界”之中,对自身所处的真实状态判断失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认知存在偏差,从而与现实世界相剥离。一是图像很容易受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以经过特别处理的图像迷惑他人,造成对客观现实的蓄意歪曲。青年人相对阅历尚浅,辨别力不高,本着“有图有真相”原则,往往把图像作为实在的本质,盲目迷信图像呈现的部分内容,忽略对人或事的全面本质的考量。二是青年人富于想象,渴望他人的肯定,在图像世界通过刷图、斗图与他人进行互动,为了获得关注点赞、实现在图像世界的被认可,有时不惜违背道德、法律,做出刻意讨好观看者的越轨行为。三是青年人心理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自律意识不强,自控力有待提升,图像对生活的精彩瞬间和片段再现,极大程度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他人生活的窥视欲和好奇心。青年容易沉溺于形象生动的虚拟图像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缺乏实践历练,“在别人的生活里认真地喜怒哀乐”就是当代许多沉溺于网络直播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二)在资本逻辑操控中陷入“非理性狂欢”

对于大众而言,图像是一种话语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图像却是新的商机。青年人爱好丰富,兴趣广泛,对轻松休闲的娱乐活动更是青睐有加,在其图像化生存中具有较高的视觉愉悦需求。资本具有天然的市场利益嗅觉,对准青年追求视觉愉悦的需求,各大资本纷纷进军以街拍、表情包、短视频、网络直播为代表的图像生产和传播领域,以生产和传播好玩有趣、特色新奇的图像为卖点,博得越来越多青年人的注意和投入。视觉性是人的自然生理机制,图像是本身带有娱乐底色的形象化、生动有趣的话语方式。在资本的操控中,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声音、图画、影像之间无缝配合、彼此支撑,视觉的力量得以前所未有的彰显,图像的娱乐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

娱乐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日常休闲生活的需要,然而资本介入下,资本与图像生产和传播平台结合,以迎合市场和追求利润为目的,形成了一个以图像为基本单元的感性狂欢场域,图像以搞笑戏谑、暴力互怼、夸张性感等形式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感性狂欢的同时,图像所承载内容的空洞化、庸俗化、低劣化问题开始显现。资本在逐利本性驱使下,在无原则、无底线的娱乐化图像生产和传播逻辑操控中制造喧嚣浮华的泛娱乐化环境,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面临陷入“非理性狂欢”的问题。这种“非理性狂欢”在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首先,包装精美、五颜六色的图像容易引起青年的好感,让青年形成“拥有这件物品,生活就能和图像所呈现的一样快乐美好”的感性认知,视觉的色彩和画面对青年形成直观心理刺激。“购物不只是购买商品。同时也是对商品的包装、商场内部环境的视觉快感的消费。”(8)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第7页。其次,在资本推手下,图像往往与某种品牌挂钩,品牌又与特定的身份、意义对接,青年的消费对象既是图像所展示的物品本身,更是消费图像背后的隐喻:某种特定的身份、圈子和意义。看得见的图像背后,无形的资本推手以图像及图像隐喻不断刺激青年的消费动机,越来越多的青年因为图像而购买商品或直接为图像付费,青年群体中超负荷消费、炫耀性消费、偶像崇拜消费等非理性消费随之而来,近年来青年人中因贷款消费而引发的“裸贷”“套路贷”“校园贷”事件更是层出不群。

(三)青年亚文化逻辑中呈现“认同危机”

图像形象总是传达着信息内容,表达着某种情感、意义和价值观念,具有文化表征功能。以2018年火爆一时的“小猪佩奇”形象为例,在短视频平台的带动下,“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口号越喊越响,“小猪佩奇”这一图像符号成了“社会人”的表征。基于图像的文化表征功能,越来越多的青年亚文化借助特色鲜明、富有吸引力的图像形象传播,在青年群体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以佛系文化、丧文化、漫威文化、锦鲤文化等为代表的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影响深远的青年亚文化,都与特定的图像符号密切相关。如青年佛系文化最初起源于“葛优瘫”系列表情包;青年丧文化在美国动漫《马男波杰克》里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展示;漫威文化是在以青年为主要受众的漫威电影基础上,通过电影特定形象展现英雄、正义等文化内涵形成的;锦鲤文化则是以支付宝抽奖活动的中奖者“信小呆”形象,新生偶像“杨超越”形象为代表等。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下,不同的青年亚文化借助不同的图像符号,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青年群体在理想与现实、责任与享乐、积极进取与消极迷茫中冲突纠结的内心世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亚文化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青春期存在着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合法延缓期,是最容易发生认同危机或混乱的时期。为了解决认同危机,青年往往追寻偶像,醉心时尚,标榜自我,或融入同辈群体,加入某些青年组织以建立身份认同。

一是青年期是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期,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图像是青年表达自我,融入群体,形成自我认同的载体。青年不断以特色鲜明的图像符号博人眼球,以风格各异的图像标榜自我和融入群体,以此作为“圈内人”与“圈外人”的标志。青年人通过图像化表达实现自我诠释和价值表达的同时,借助特定的图像进入不同的亚文化圈子,在特定的亚文化群体中完成身份指认,形成自我认同。然而,青年人尚未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图像世界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自我存在差距,容易使青年出现自我认知紊乱。在各种美颜、滤镜、特效叠加图像编辑之下,图像世界中拥有较高颜值、充满自信、个性张扬的理想自我与现实世界中自己真实的外貌、个性对比之下,青年人容易出现气馁消极的心理,出现自我认知紊乱。

二是青年期是认同危机的高发期,图像是青年缓解认同感缺乏所引发的焦虑、恐惧等情绪的一种情感宣泄手段。各种亚文化群体中的青年,不仅是各类图像的视觉观看者和意义解读者,更直接参与到各类图像生产、加工、传播等环节,乐此不疲地参与以表情包制作、短视频录制和网络直播为代表的图像的自主建构之中。“解构或重构充满了破坏的快感,虽然其过程不可避免地指向空洞和无意义,但依旧凸显文化心理的意义向度,那就是释放激情,缓解焦虑与宣泄不满。”(9)马中红、杨长征:《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页。在此过程中,多次出现青年在对图像的随意涂鸦、变形的图像恶搞事件,如电影《我的唐朝兄弟》、“杜甫很忙”系列表情包等对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的形象颠覆;把记录中国内地22位慰安妇幸存者的严肃纪录片《二十二》的部分人物截图,制作成表情包在QQ空间传播;在烈士陵园、国家纪念馆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严肃场合,拍搞笑视频和图片并上传网络等。这些图像恶搞活动中,青年对国家历史、历史名人及爱国英雄缺乏敬畏之心,虚无传统和权威,侧面反映出了青年亚文化逻辑主宰中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所呈现的“认同危机”。

三、引导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青年工作者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和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0)《做好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人民日报》2019年5月4日,第001版。帮助青年读清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图像,引导青年的图像化生存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培育青年信息素养,引导青年树立图像意识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一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当代青年成长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集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传播变革的第五次信息革命时代,信息发布、传播更加便捷,信息呈现爆炸增长,每个人接触的信息量前所未有地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信息素养就会自动提升,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理解和评价所获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所获信息是需要后天学习的过程。图像既是越来越受人们喜爱的信息载体,也是一种人们越来越频繁使用的传播媒介,在青年信息素养的培育中,着力加强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图像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方式从语言向图像转向之时,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固守文本或语言说服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疏离甚至对抗便会随之而来”。(11)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第11—14页。培育青年信息素养,帮助青年应对图像时代对其读图、识图、用图能力考验,树立图像意识,是引导当代青年的图像化生存的首要任务。具体而言,第一,要引导青年善于读图,提高自身图像解码能力。正常情况下,人天生就具备“观看”的能力。但是“能看”不等于“会看”,更不意味着“看得懂”。当代青年要善于透过图像表面形象获取其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充分解读图像的“能指”和“所指”,提高自身的图像理解力。第二,要引导青年学会识图,辨明图像背后的意图。青年人要明白“图像”不等于“真相”,图像是现实世界“拟真”的产物,图像的生产、传播都受到信息技术、资本推手的影响,呈现在其面前的图像是经过“制图者”“传图者”图像筛选、编辑的结果,是“制图者”“传图者”的意义表达媒介。第三,要引导青年牢守用图边界,合法、理性、文明地用图表达。青年人需要明白,图像的生产、传播都要合乎法律、合乎道德,不随意传播恶意中伤他人特别是领袖人物和民族英雄的图像,不随意传播迎合部分人低俗趣味的图像,不随意传播网络上所谓“有图有真相”的谣言。

(二)关注青年内在需要,引导青年彰显主体意识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是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个人阅历增长,个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处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充分发展、人格转化关键期的青年,自我发展的矛盾性和憧憬未来的能动性共存,其在理想与现实、责任与享乐、积极进取与消极迷茫中冲突纠结的内心世界需要情感宣泄和心理慰藉。然而,“在一个本身结构就是偏向图像和片段的文化传播环境里,人们越来越习惯和迷醉于碎片化的信息浏览和震惊式的视觉感官体验”,图像世界快餐化、娱乐化的体验并不能关照青年的内在需要。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下,从哔哩哔哩网站的影视弹幕吐槽,到微信朋友圈图文并茂的体会,虽然青年诉诸图像的情感表达途径不少,但其帮助青年情感宣泄和心理慰藉的作用并不理想。以“佛系青年”为例,表面看,青年借助“葛优瘫”“小肥柴”“蘑菇头”“熊本熊”等系列表情包表达“万事随缘、一切随缘”的佛系态度,其背后隐藏着当代青年深深的焦虑,正是无法直面内心焦虑,青年们借助各种表情包标榜自身“都行、可以、没关系”的佛系形象,以自嘲、娱乐的图像化方式缓解内心的焦虑。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活动,人应该回到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来,人是图像的主人,不能被图像所控制。青年的主体意识就是青年的自我意识,即青年对自身才能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是青年确立独立自主人格、客观正确看待自我与他人他物、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发挥创造力的前提保障。青年期是个人自我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并确立的时期,是一个人“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青年人追求风格,实际上是更深地对意义和生活模式的认同与追求的一部分,是青年人成熟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阶段,一种对认同的追求”。(12)马中红:《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青年探索》2016年第1期,第74—83页。引导青年彰显主体意识,帮助青年形成自我认同,是青年工作的应有之义。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中,青年更需要彰显主体意识,不能被图像裹挟而随波逐流、盲目行动。首先要避免青年被图像呈现的感性画面所控制,盲目追求时尚,冲动消费,陷入“图像拜物教”;其次要避免青年被图像承载的碎片信息所控制,浅尝辄止,停留在对客观事物浅层次的一知半解;最后要避免青年被图像营造的拟真环境所控制,忽略对现实真实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沉溺于图像世界,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图像拟真环境等异化现象。

(三)铸牢青年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强化使命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当代中国人迫切需要解决精神上的价值追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第106页。在互联网技术变革和新媒体平台涌现的当下,图像铺天盖地而来,图像构成了当代青年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青年人积极参与图像的生产、制作、传播的同时,受技术、资本、亚文化影响,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了一系列不符合主流意识的问题,亟需加强青年认同教育,铸牢青年理想信念。处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发展关键期的青年人,需要在理想信念支持中确定其自身行动的目的性、方向性,需要在伟大使命的引导下建立认同。

人进青年期,生活之路刚刚开始,一系列人生课题的进行都需要一个总原则、总目标的指导,即人的理想信念的指导,青年期是确立理想信念最集中和突出的时期。(14)刘建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80—192页。为了体现认同并防御认同感的缺失,青年热烈地寻求可信仰的人或观念。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中,之所以出现沉溺“半真实世界”、陷入“非理性狂欢”,依赖图像宣泄认同感缺失引发的不良情绪,借助图像标榜自我和融入群体,建立“自我认同”,并在此过程中引发一系列图像恶搞事件,归根到底是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导。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导下,青年人才能直面矛盾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将内心的矛盾诉诸图像化的情感宣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因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1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002版。首先,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中的“认同危机”表明,青年缺乏动力,缺乏自我管理的同时,颠覆传统、解构权威的的图像恶搞事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年缺乏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为此需要强化青年的使命意识。其次,伟大使命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在使命担当激励下的青年,将以更加昂扬、更加向上的姿态直面和解决问题。最后,一个人作为个体本质的存在,与他作为社会的本质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社会学理论,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评估和判定,“民族国家能够很好地提供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也能够提供保护自我认同的追求个人卓越感”(16)[美]约瑟夫·拉彼得:《文化和认同》,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2页。。当代青年要在图像化生存中不断强化使命意识,以伟大使命引领自己、鼓舞自己、监督自己,在家国担当中不断历练成长,了解自己,充实自我,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实现自我认同,从而顺利化解“认同危机”。

猜你喜欢
青年人图像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去雾系统
如何由图像确定y=Asin(ωx+φ)+B的解析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