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2020-02-21 15:39
社科纵横 2020年8期
关键词:媒介意识思政

李 旭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100000)

随着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手段,媒介传播内容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新媒体时代思政课的教学成败,关系到能否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是强化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抓手

新媒体时代,承载着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种文化和思潮不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挑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设置的特殊学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高低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水平的优劣,决定了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在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不仅仅表现在思政课教学课时的多寡,更表现在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优劣。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选拔和培养越来越重视,思政课教师已经成为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意识形态教育者。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要强化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思政课教师仅仅具备较高专业能力是不够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借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新的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是无法适应这种新挑战的。强化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就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应该立足新媒体时代,借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汲取新媒体信息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然而,无论是借用新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还是汲取新媒体信息丰富教学内容,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是强化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抓手。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于2020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思政课教师应该学为人先,积极做到功底深、学识广、思维新,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师。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了思政专业素养的提高,也包括了其他等素养的提高。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是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在教师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可以体现在“三个关乎”。其一,关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修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更具有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一直在也必须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不断丰富更新,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在新媒体时代,学习不再只是依靠诸如书本等传统媒介,而是依靠互联网、自媒体、手机APP等新媒介。思政课教师如果不提升媒介素养,就无法更快、更新、更高效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新的知识,无法及时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新的学术动态。其二,关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更具有辨析性。所谓辨析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导向,必须与其他理论尤其是对立理论进行辨析。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最终评判标准是能否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新媒体时代,不正确的三观意识借助新媒体“登堂入室”“混淆视听”。思政课教师如果不提升媒介素养,就无法辨析、批判这些错误意识,就只能照本宣科式地教学,教学质量就难以提升。其三,关乎思政课教师的为人师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更具有示范性。所谓的示范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讲授者,更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如果不提升媒介素养,就无法践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理念,甚至会给学生留下“守旧、刻板、落后”的印象,无法做到为人师表。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

高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律、哲学、政治等理论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教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层面,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其一,在理论教育层面,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枯燥乏味的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学习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更喜欢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感官冲击力,思政课教学通过新媒体技术,将理论教学内容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讲授,这是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位的基本表现。其二,在实践教育层面,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思政课不受学生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讲授的内容“假大空”,无法联系实际,无法指导实践。当前新媒体传播的内容“鱼龙混杂”,容易使学生陷入“茫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政课知识去评价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用正确的三观去判断是非曲直。在学生掌握一定思政课知识后,甚至可以以正确的三观去批判新媒体传播的不良内容,进而引导整个社会“风清气正”,这是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位的最高表现。思政课教师想要通过新媒体手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就必须提升媒介素养。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媒介意识淡薄是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首要障碍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参与意识淡薄”“运用意识淡薄”“权利意识淡薄”。其一,“参与意识淡薄”是指思政课教师怠于参与新媒体活动。一些思政课教师对于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很少关注,认为关注新媒体传播内容会浪费自己很多时间和精力,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读经典著作上。笔者并不反对思政课教师研读经典原著,研读经典原著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是必备的,也是不能荒废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与时俱进的,也不是止步于经典原著的。所以,思政课教师只研读经典原著而不关注当下,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一些思政课教师只不过打着研读经典原著的幌子,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新媒体不感兴趣而已。一些思政课教师即便积极关注了新媒体传播内容,但是对其中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选择了漠视,没有主动去批判和遏制,没有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其二,“运用意识淡薄”是指思政课教师怠于将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传播内容运用到教学中。一些思政课教师对新媒体技术兴趣不高,还恪守着传统板书的授课方式。近年来,有个别省份的教育部门组织全省思政课教师举办“裸课”教学大赛,其“裸课”就是授课只借助于板书,不能使用PPT等新媒体手段。对此本文认为,教育部门举办思政课教师“裸课”大赛是欠妥当的,这是一种导向性的错误。笔者并不否定教师应具备板书基本功的要求,现实也确实存在一些年轻教师不会写板书的事例。教师应具备板书基本功,但不应止步于板书,一些思政课教师恪守板书,只不过是不想使用新媒体的借口而已。其三,“权利意识淡薄”是指思政课教师的授课资料和科研成果被一些新媒体侵权时,这些思政课教师怠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个人信息被暴露在大众视野中。一些思政课教师授课的过程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被学生拍成视频传播到网上,这些思政课教师没有追究拍摄者与传播者的法律责任,甚至连提出异议都没有。思政课教师媒介意识淡薄,就无法促进其提高媒介素养。因此,媒介意识淡薄是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首要障碍。

(二)媒介知识缺乏是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核心困难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媒介知识有一定了解,本文所称思政课教师对媒介知识的缺乏是指对媒介理论前沿、媒介利益博弈的了解不足。其一,思政课教师对媒介理论前沿了解不足。媒介理论前沿是指,以媒介基础理论为出发点,以前沿学术动态为着力点,全方位多层次对当前媒介表象、媒介本质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思政课教师对媒介知识的了解,多停留在“知识点”而没有形成“知识面”;多停留在表象而没有触及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全面、发展、联系地看问题,而思政课教师目前对媒介知识的了解多停留在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尚未达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了解媒介知识的水平。这对以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其二,思政课教师对媒介利益博弈了解不足。媒介利益博弈是指,通过通过媒介而获得的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博弈。思政课教师对媒介利益的了解,多停留在公共利益而很少触及商业利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看问题应该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透析媒介主体的动机就能理解媒介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博弈的格局,就能破解媒介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思政课教师没有全面分析媒介动机就不能正确理解通过媒介产生的利益效果。这对以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因此,媒介知识缺乏是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核心困难。

(三)媒介技能落后是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主要困境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媒介技能有一定的掌握,本文所称思政课教师媒介技能落后是指对媒介技术应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其一,思政课教师对媒介技术应用在深度上的不足。随着高校对教学设施的改善,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高校课堂,但是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课堂多媒体设备没有物尽其用。一些思政课教师对新媒体设备的操作只会开关机,一些设备的简单调试就会使思政课教师浪费太多课堂时间,而影响教学进度。更有甚者,一些思政课教师因为无法调适好新媒体设备而无法授课。即便是熟练使用新媒体设备的教师,很多情况下是将自己的教案简化后搬到课件上,没有通过新媒体技术对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影音等多种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不能做到声光电综合演示,无法做到将新媒体元素综合处理。其二,思政课教师对媒介技术应用在广度上的不足。大多思政课教师尚未将媒介技术应用从教室的新媒体设备扩展到学生的手机。因为学生上课玩手机影响学习,所以一些教师对学生上课看手机很反感。一些高校、一些教师甚至想出了一些招数来阻止学生上课看手机,例如在教室里设置手机存放箱(袋),将学生手机在上课前统一收集起来,下课再由学生领取。这些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而且与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堂而皇之地带手机上课,教师通过新媒体技术将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到学生手机上,使学生手机与教师新媒体设备联为一体,让学生通过手机进行课上互动与答题。在这方面,思政课教师还有很大空间待于提升。因此,媒介技能落后是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主要困境。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教师的自我修养”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教师的自我修养”,需要围绕“一个意识,两个理念,三个水平”展开。

1.“一个意识”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媒介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意识的淡薄会导致行为的滞后,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树立媒介意识。参与媒介的意识应该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运用媒介的意识应该从消极转化为积极,维护媒介权利的意识应该从弱势转化为强势。将树立媒介意识提高到促进专业学科建设的高度,将媒介意识与专业学科意识相统一。将树立媒介意识提高到政治的高度,将媒介意识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

2.“两个理念”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贯彻终身学习理念和媒介导向理念。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作为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当今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更加快速,作为研究和讲授时政信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社会发展形势,紧跟社会发展脚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媒介本身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没有价值导向,但是媒介传播的内容却有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进行新媒体教学就是进行价值引导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新媒体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性质和功能,培养大学生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价值辨识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贯彻媒介导向的理念。

3.“三个水平”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媒介知识水平、媒介应用水平和媒介发展水平。提高媒介知识水平是提高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基础。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用全面、发展、联系的方法了解媒介理论前沿知识;另一方面要要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了解媒介利益格局。提高媒介应用水平是提高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核心。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提高对媒介技术的应用水平,既要做到将新媒体元素综合处理,深度应用于教学,又要将教师的新媒体设备与学生的新媒体设备同步联通,将网站、微信、手机APP等广泛应用于教学。提高媒介发展水平是提高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关键。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成为新媒体的学习者和应用者,更要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要求,成为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历史推动者。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学校的环境创建”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学校的环境创建”,需要围绕“一个制度,两个平台,三个保障”展开。

1.“一个制度”是指高校要为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制定专门的制度。高校应该把提高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和长期工程来抓。作为重点工程,需要制定专门制度加以确定,否则其重点性就“无法可依”,就可能随时被忽视或无视。只有将提高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制度化,才能不因高校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不因教师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作为长期工程,需要制定专门的制度加以确定,否则其长期性就无法保持,就可能随时被改变或取消。只有将提高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制度化,才能不因高校领导的改变而改变,才能不因高校设施条件的改变而改变。高校制定专门的制度,要做到愿景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全局性和局部性的统一,为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创设有利的制度环境。

2.“两个平台”是指高校要为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打造媒介培训平台和媒介研究平台。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媒介培训是提升其媒介素养最直接的手段,因此高校必须打造教师媒介培训平台。媒介培训平台可以采用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某时段(以一学期为单位时段),对于授课任务较重的思政课教师采取在职培训,充分利用这些教师的业余时间,灵活组织培训;对于授课任务较轻或无授课任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本校开设一学期学制的媒介专业班,或将其外派到其他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进行集中培训。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媒介研究是提升其媒介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因此高校必须打造教师媒介研究平台。教师往往“好为人师”,让教师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其效果更佳,更能快速地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媒介研究平台可以采用思政理论与媒介理论交叉研究的方式,思政课教师之间可以就新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教学经验、课件教案等进行分享、学习;思政课教师与新闻传播教师之间可以就“立德树人”与“专业育人”的融合进行相互学习与合作,取长补短。

3.“三个保障”是指高校要为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做好时间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教育部于2020年3月1日颁布施行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做好时间、经费、人员等方面的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是教师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该为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做好时间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首先,在时间上,高校应减少思政课教师的行政事务,规划思政课教师的授课课时,使其有充分的时间提升自我媒介素养。其次,在经费上,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专科学生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本科学生每人每年不低于40元的专项经费,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学习研究,尤其是将该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专门支持其媒介学习研究。最后,在人员上,高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因为思政课教师人数如果不足,那么有限的教师将承担大量的授课任务,继而成为“上课机器”,没有时间提升其媒介素养。

猜你喜欢
媒介意识思政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