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温江区就业形势的影响

2020-02-21 14:10阳荣
四川劳动保障 2020年6期
关键词:裁员用工疫情

文/阳荣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就业压力和矛盾更加艰巨突出。成都市温江区人社局作为就业工作牵头部门,在全面抓好复工复产的同时,围绕目标任务,站高谋远,通过专项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研判疫情对就业形势和趋势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疫情形势下的就业基本面

一是三次产业复工复产“喜忧参半”。在积极的稳岗政策支持下,三次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基本稳定,但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并未全面复苏,存在复工未全面复产、复产未达到满产、满产却销售不畅等现象,特别是旅游、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营收下降,税收相较2019年同比减少近三成。

二是项目复工开建“参差不齐”。截至3月29日,全区166个重大项目复工率100%,人员到岗率100%。区人社局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为全区重大项目保障用工484人。但是受上下游供需、物流运输、资金链以及复工人员心理因素等影响,项目投资实物量还未明显回升,进度还未实现预期。

三是求职形势“冷热不均”。通过走访233家规上企业,有用工需求的达76%,全区企业通过37个平台发布需求达3026个,关注量达5.1万人次;通过对400余名群众的调查,对就业状况“保持乐观”的占71%,有求职意愿的占82%。但从关注度、推荐数、录用人数综合分析,人岗匹配度不高,录用人数比2019年同期减少503人,录用率仅15.9%。企业用工需求“旺盛”与求职成功率“偏低”的“冷热不均”矛盾需要一定时间消化。

疫情形势下“稳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中小微企业稳定的挑战。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最直接,且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复工复产中面临的痛点更多,可能引发生产经营困难、关停倒闭、人员裁减等风险,导致集中失业的“蝴蝶效应”。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挑战。疫情加速了人工智能、远程办公等新技术的普及,加之社会对医疗器械、医养健康等产品和服务急增,使研发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猛增。而劳动者在短期内无法快速提升技能,转型适应岗位需求,“招人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人无岗就业难,有岗无人招聘难”的结构性矛盾还将在一段时间继续存在。

三是用人成本拉高的挑战。受疫情影响,企业用人成本普遍上升,除基本薪酬福利外,还额外增加了疫情管控、员工返岗、异地招聘等成本,企业间竞争也导致薪酬攀升,用工成本同比平均上涨15%。

对策及建议

建强机制兜住底,稳住“基本盘”。一是部门联动监测机制。整合社会化服务网格,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用工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定期召开产业部门、园区联席会,对裁员风险进行预判,制定应对预案、化解方案,严防规模裁员。二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形成人社、司法、工会等部门劳动关系调解合力,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指导用工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畅通劳动监察、调解等多元调处渠道。三是裁员分流保障机制。提供转岗培训、就业推荐、就业援助等全方位服务,采取“共享员工”、协商薪酬、弹性工时、代招代聘等方式分流潜在失业人员,保障裁员分流再就业,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

兑现政策释红利,卸下“重包袱”。一方面,强化援企稳岗政策支持。加快落实社保减、免、缓和就业返、补、贴等惠企政策,尤其要精准扶持小微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强化重点群体扶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开发人工智能、远程办公等新岗位,实施公益岗位开发、援助基地吸纳、灵活就业扩面、服务基层“四个计划”,吸纳重点群体就业。

释放活力增动能,破除“绊脚石”。一是撬动市场扩“增量”。发挥知名人力资源机构作用,搭建高校与“三医两养”企业的人才输送平台,开展双选会、“蓉漂人才荟”,引进急需紧缺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优化用工结构,促进产能转型。二是做强培训优“存量”。建立企业需求、院校供给、项目培训“三张清单”,围绕医疗器械、医养健康、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需求,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三是优化服务提“质量”。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及时兑现引才安家补贴、引才奖励等政策,深化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人才+项目+资金”引才模式。

猜你喜欢
裁员用工疫情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战疫情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人人车“暴力”裁员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惠普增加裁员5%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