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流行起来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句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励志名言”引导下,孩子们在起跑线上展开竞赛的行动铺天盖地地进入家庭、进入学校、进入社会、进入大众的视线了——婴儿刚满周岁,就被送到学费昂贵的“亲子园”,开始接受最早期的课程教育了;孩子才上幼儿园,便已报名英语、美术、音乐等各种培训班了;新生一入小学,家长更是为他们制定了各种学习、培训和补课计划,大有“泰山压儿不心疼”之势……
然而,人生真有比赛输赢的起跑线么?人生真的不能输在比赛的起跑线上么?
人之初,性本同。虽然科学已经证明,母亲妊娠期间的饮食营养和“胎教”等因素对婴儿的智商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只要不是基因性的残缺或受先天性的损伤,婴儿呱呱坠地后的“初始智商”是相差无几的,其智力的发育和发展大都取决于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父母、老师和社会的综合教育,而这个过程是长期的乃至是终生的,单靠某一个年龄段的“突击”和“强化”往往成效甚微。
尽管大家都清楚人生能否成功取决于主观和客观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影響,但不少人还是希望孩子“起跑快”而出类拔萃于泱泱社会、遥遥领先于芸芸众生。于是,不管自己的孩子有无兴趣、是否适合,也不管孩子暂存的一点点学习兴趣能否成为持久学习的源泉和动力,能否为将来的成长和成功带来足够的韧劲,家长们总是殚精竭虑地为孩子设计着一个个“理想的未来”,并为此不惜自己的精力、财力和物力。正是在这种“不惜代价,志在必赢”的心理支撑下,社会上各种少儿学习班如火如荼,名目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孩子们被越来越多的课外学习所恼,家长们也被越来越重的额外负担所累。
然而,正像体育竞争中的赛跑一样,起跑的快慢对短跑比赛固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长跑比赛却往往无足轻重。人生恰恰是长跑而不是短跑,起跑时的短暂领先对全程的输赢常常可以忽略不计。倘若没有持久的耐力、足够的后劲和平衡全程的诀窍,开始的领先往往无济于事。事实正是如此,大凡长跑比赛,开始的领跑者大都会被一直在跟跑的后来者遽然超越而与胜利无缘。
何况,那些被各种“起跑线上”的学习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的孩子,不少是被迫、被动学的,甚至是赶时髦、随大流去的,他们既没有适合自身发展的长远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没有切合自己特长或潜力的学习规划,许多课外学习只不过是一种聊以自慰的从众行为和一味仿效的自我盲动而已——自己跑,盖因别人都在跑;自己学,盖因别人都在学。至于自己究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却每每“心中无数”。不少孩子长大以后,本人及其家长也都觉得以前的许多课外学习是盲目的、无用的,当时没有必要为所谓“起跑线上的比赛”投入那么多的精力、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神童延续起跑线上的神话、一直独占鳌头而笑傲终生的,几乎很少见到;大器晚成、弯道超车、后来居上、老骥嘶风者,倒是数不胜数。
明于此,我们应该好好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了:怎样才能坚韧而有节奏、持续而有效率地跑好人生的每一段路程?怎样才能拥有一个精彩而快乐、幸福而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