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非常”加法

2020-02-20 11:19贺佳雯南方周末实习生任欢欣
南方周末 2020-02-20
关键词:杨洋工信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 南方周末实习生 任欢欣

◀上接第12版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可占全球“半壁江山”。1月23日,国家工信部公布中国口罩最大产能为每天两千多万个。

春节期间,1月25日(大年初一)时口罩实际日产量仅为800万个。而截至2月3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已达1480.6万个,产能利用率达67%。截至2月11日,全国口罩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4%。

雷利民算了一笔账,根据目前协会掌握的数据,口罩产能正在逐步释放,加上各地新增的产能,预估到2月底,每天能生产各类口罩近2亿个,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口罩的短缺焦虑。

而一位接近国家工信部的相关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实际产能比这一数据更高。一方面,因为口罩生产商中有不少民营中小微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一户一厂”(即小作坊)的灵活形式,此前并不在工信部统计范畴内;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瞒报、少报产能的现象。

前述市级工信局官员称,所幸这时期转产的企业,有政府备案,其产能可以尽可能真实计入官方统计。

“统计产能,企业会想着向当地工信部门少报一些,自留部分供给市场;当地政府又会想着地方自己,少报一些,留给自己。”前述工信部相关人士说,这对政府统一调配资源十分不利。

一个口罩的利润多高

在政府管控下,多家企业均表示,口罩生产成本因各家渠道不同,高低起伏很大,利润也难以测算。

杨洋说,政府收购价格中,允许企业加收的利润很微薄。企业须上报这一批货原料价位、人工成本等,并汇总财务报表上报政府部门核算。“如果这批口罩生产出来成本是1块一个,政府也就允许可能20%的利润,1块2一个收走。”

力奴鞋业、乐澄生活等企业均表示目前生产成本大涨,但具体数据还未测算。现由政府统一收购后,乐澄生活生产的口罩收购价为1.7元/个,而其他地区口罩收购价也普遍在0.5-1.5元区间内。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前述负责人表示,政府允许企业拥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在每一批生产的成本附加10%-20%的利润。“现在对这些生产口罩的企业来说,还是盈利的。至少这半年或者这一年都是生产盈利的机会。”

各地售价不一。以政府定点售价来说,上海统一定价0.45元/个,河南许昌1.3元/个,湖北仙桃一次性医用口罩价格不得高于1.20元/片、非医用口罩价格不得高于1.00元/片,黄冈每只口罩零售价0.65至0.80元。

南方周末记者走访北京市一些药店和商超,不少负责人表示,相比一些不靠谱的微商,真正在销售口罩的零售商都不愿卖口罩了。进货难、进货贵、物流慢,还要承担市场风险,让它们对一个口罩仅几毛钱的利润望而却步。

疫情发酵之时,尽管1月21日当晚,淘宝官微发布了不允许口罩涨价的申明,依然难以控制价格上浮。

高溢价的口罩也并不一定都是假口罩。一位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通常口罩生产商还是会尽量留一部分给经销商。一旦疫情结束,政府不再统一收购口罩,还是得靠经销商来销售口罩。“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企业会虚报产能,市场上的口罩还有溢价空间。”

北京一位超市采购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正规商超不会没来由地涨价。“供应商涨多少,我们不涨那么多岂不就是亏本。政府也不会给补。”

北京市丰台区和天津市津南区的市场监管部门,都曾经对辖区内药店哄抬口罩价格违法行为开出300万元罚单——这两个案件都是依法顶格处罚。

也有引发争论的罚单。2月5日,湖北省洪湖市华康大药房,因为所销售的一次性口罩进货价0.6元,卖1元,购销差价额高过该市相关规定15%的标准,被罚4万余元。不过,在网友为其叫屈的舆论氛围下,该案重新调查后不再执行处罚。

“正常的涨价不应该被禁止,也不宜一刀切式地以某个涨幅作为处罚标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在“1元口罩”事件时对媒体如是评价。这也引起了部分经济学家对市场机制的看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辉文为此发文称:市场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交流的协调机制,并且非常强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快速蔓延的时候,尤其应该充分认识、尊重市场的这一价值,并且保护好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

2月15日,杨洋终于找到一家外省的上游供应商,但物流成本比以往高出三倍。尽管如此,截至发稿前,杨洋还是未收到发货的通知——当地政府又将这家上游供应商的所有原材料都征用为防疫物资了。(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杨洋、江涛为化名)

猜你喜欢
杨洋工信南方周末
“不及格”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诗与远方
工信部强制下架23款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工信部发布人工智能三年产业规划 促进AI未来加速落地
爱吃零食的小白兔